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疆锋 《青年研究》2007,(12):14-20
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探索重心所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生成与英国的"文化-文明"传统、新左派、二战后的工人阶级成人教育和战后青年亚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青年亚文化研究中权力是个复杂的概念,阶级、性别、种族都在不断地强化权力观念,对文化研究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建立在阶级分析基础上,他们将亚文化现象纳入到以"阶级"为轴心的权力关系之中。然而,这种研究模式被伯明翰中心内部的女权主义者打破,并将亚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从阶级研究向性别研究迁移。但这种迁移并非终结,而是引出了与权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亚文化研究的视角被无限延展。阶级、性别、种族等维度的阐释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理论既有模式的修正,也将英国的文化研究推向多元文化研究的新阶段,最终使亚文化研究完成了后现代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与商业逻辑的关系长久以来困扰着研究者们,大多数学者认为,亚文化只有远离商业逻辑和商品消费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反叛性。随着新媒体、消费社会和全球化语境的来临,商业逻辑不再局限于借用、占有、嵌入亚文化的被动状态,商业可以主动激发、形塑青年亚文化,商业利益与文化认同并不完全是对立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4.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5.
韩敏  卢松岩 《理论导刊》2023,(7):124-128
进入后亚文化时代,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范式逐渐丧失解释力。立足中国本土实践可以发现,当下中国“粉丝”身上表现出典型的伦理特性,即融合与离散的主体性伦理、陌生与亲密的亲缘性伦理以及游走于“丧”与“燃”两种情感之间的国族性伦理,但也存在着主体性、文化性以及交往上的伦理困境。对此,可借鉴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濡化”概念,从父辈与子辈的代际濡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文化濡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濡化出发,引导中国青年亚文化群体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青年时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所谓青年时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青年时尚是一种亚文化时尚 ,它既具有时尚的一般性 ,又具有青年文化的特殊性 ,是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阿兰·吉麦尔在《法国人的服装、时尚与仪表艺术》中说 :“如今 ,追求时髦倍受欢迎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现在 ,青年时尚已成为世界青年研究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中国的青年研究工作者 ,对青年时尚这一课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主要回顾 90年代以后的青年时尚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冲突管理思维对社会秩序的偏执性追求、对青年亚文化的过度管控,损害了青年亚文化的自运行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协调治理思维主张对青年亚文化采取分类治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宏观引导与微观规范相结合、平等互动与协商合作相结合、动态均衡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治理原则与治理方法,有助于实现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和社会整体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3)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商业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全面收编使"网购狂欢节"逐步取代"光棍节"成为11月11日的符号意指,而节日本身的特殊性、文化内核的一致性、群体的相似性和媒介的共通性,为电子商务收编光棍节创造了绝佳条件。文章以淘宝为例,具体分析商业对于光棍节这一青年亚文化的"收编"过程。  相似文献   

11.
青年文化是青年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指的是被青年社会的成员作为合适的行为导向所认可的、并共同具有的规范、观念态度和习俗,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关于青年亚文化的争议关于青年亚文化,加拉赫(Girallagher,1979)的观点是,遵奉与成人价值观念相反的友伴群体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学。青少年在那里组成一个小型社会,他们大多数的重要交往是在它的内部,与外部的成人社会只有很少一些联系。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们呆在学校,并参加越来越多的课外活动。与成人世界的隔离,使他们发展了与成人不同的、具有自己的语言、方式和特别重要的价值体系的亚文化。作为生活在一个被隔离了的社会的结果,出现了能得到友伴认同但不为成人所同意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基友"这一称谓不再特指男同性恋,而是泛指异性恋语境下的一类青年亚文化群体。作为男性互动的特殊类型,"基友"承载了社会发展的具体场景。青年男性之间的"基友"互动方式区别于以往以"革命主义"为主轴的"同志"关系和以"英雄主义"为内核的"哥们"关系。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赋予了"基友"出场的时代背景;同性恋群体的去污名化实践、弥合时空分离的网络技术发展以及网络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巩固,又为虚拟世界中"基友"群体的生成提供了相应的社会条件。虚拟空间中的"基友"现象还蕴含了男性亲密关系的变革与个体民主化的未来前景,这也为社会理论的更新和青年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3.
解密"街角青年"--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海 《青年研究》2005,(2):43-48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街角青年"如何生存,为何要选择这种"浪迹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他们选择了一种越轨的亚文化社会生活模式?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某社区一街角 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英两国芭蕾艺术交流全新起点世界四大芭蕾舞团之一——英国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将于明年1月首次来华巡演。在广州、北京、上海三站巡回演出中,将为中国观众献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女与野兽》两大经典剧目,巡演首站选定伯明翰市的友好兄弟城市广州。广州和伯明翰自2004年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起,成为两国友好城市。短短几年间,双方已经开始了多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Kidult现象是当前流行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之一,此现象可追溯到古代的"赤子"道德和情怀,它本身有久远的文化渊源和社会传承,并且在现代社会衍生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本文从现代媒体传播与大众消费文化背景、后现代文化影响以及文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视角等方面对kidult现象进行了文化解读,阐述了现代kidult现象产生发展特征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4年面板数据,研究(外)祖父母提供的隔代照料支持对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通过建立隔代照料支持和女性就业决策模型发现,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青年女性劳动参与主要取决于其非农工作收入和幼儿照料成本的比较。进一步分析Probit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模型等方法的结果发现,在中国,隔代照料支持对农业户口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较大。隔代照料支持显著提高农业户口青年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显著提高非农户口青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对其工作时间无显著影响。孩子年龄越小,隔代照料支持对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越大,尤其是对有0-3岁孩子的青年女性非农就业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赵皓 《学理论》2014,(2):129-130
文化研究认为文化是"日常的",它关注的是所有人"生活的全部形式",既包括主流文化又包括亚文化。以公路电影的原型《逍遥骑士》为例,通过分析公路电影的主人公如何在"旅程"中改变,探讨公路电影的叙事规律,并探究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颠覆与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对我国青年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时候,首先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青年研究与这以前的、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区分开来。如果说这两者在研究任务、研究原则尚有一般意义上的相通之处的话,那么,若从研究的领域与范围、研究视点与方法乃至具体程序着眼,我们就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这种区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涉及到对青年研究的学科价值的评价问题、涉及到科学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方法论的确立问题。具体说来,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只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部分。在  相似文献   

20.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理论视角,研究青年女性的整形实践。基于深入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和消费文化是使青年女性形成长相"丑"或"有缺陷"的自我认知并决定整形的关键因素。整形给部分青年女性带来生活的积极改变,甚至被青年女性视为对人生的自主选择和把握。然而,无论是从整形的标准还是从整形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整形给青年女性更多带来的是"虚假的自我"、主体的分裂和群体的分化。整形并不是女性所认为的"自我救赎",而是一种被迫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