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晓玲 《湖湘论坛》2002,15(6):15-16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首创了唯物主义地解释“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先河,科学地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首先,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  相似文献   

2.
梅学兵 《求索》2011,(11):103-105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望月清司在其代表性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之学术著作,其历史理论是科学主义的“分工展开史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依赖关系史论”则是其成熟的人本主义理论。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桥梁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频繁使用的“社会联系”这一范畴。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实质及其早晚期判断的失误决定了其对“社会联系”范畴的解析具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学术界越来越注重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以求为解读“全球化”而获得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支持。本文在这里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及其与科学的世界历史发展图式的方法论功能间的关系作一辨析,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确立科学的“全球化”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薇 《前沿》2012,(20):38-3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分工”这一范畴,也正是在从“苦恼的疑问”到“历史之谜”的探讨过程中,马克思分工思想逐步成熟并得以确立.通过对马克思“历史之谜”解答过程的研究,能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之前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更加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思想来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和国内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性历史”的思想来源似乎都语焉不详。其实,生活在19世纪,即整体性世界形成阶段末期的马、恩之所以能提出“世界性历史”的科学命题,并非象有的史学家所说的是马、恩的“独创”(参见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第5页),而是他们从“头脚倒置”的黑格尔思想体系中剥离出的一个“合理内核”。恩格斯曾盛赞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在抽象和唯心的形式里却有着“巨大的历史感”,“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所有制的涵义按现行教材及通行的表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经济常识》中讲“所有制结构”,自然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实际上,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个范畴的内涵,有着历史的演变过程。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二者的涵义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著作中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的道德》、《哲学的贫困》等论著中,马克思不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而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同义语来使用的,即所有制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  相似文献   

7.
陈燕霞 《前沿》2013,(3):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性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范畴来理解会看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先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导向,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更高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便不是“后天”加给它的;相反,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先行”进驻中国式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5页)科学之所以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的力量,就在于科学既能改造客观世界,又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多是把科学看作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而忽视了科学具有改造主观世界的功能。为此,应深刻理解马克思“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的论断,在运用科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意用科学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同步进行,也可以说是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而在现实的历史中生成的“社会”概念,已成为考察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在《形态》中,通过哲学信仰的清算和对“现实社会”的现实性、实证性和具体性考察,马克思发现了“社会”的“两大起点”,即社会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社会的历史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唯物史观这一重大理论发现,并指出唯物史观以方法的革命性为先导,昭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个人历史性规定与“三形态”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延仲 《求索》2007,(9):125-127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研究历史与世界历史问题时,提出了个人历史性生存的三种状态,即“狭隘的地域性个人”,“偶然的个人”与“有个性的个人”,这个恩想与马克思后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人的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之间既有内在联系,也有其差异性。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指称对象与理论视域及论证的目的等方面,总体而言,两者是互相印证、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启示──重读《共产党宣言》的一点体会池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概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纵观《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世界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范畴的多义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表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的丰富性。本文主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源泉、内涵以及其深层话语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这部著作,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伟大思想变革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世界观,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有了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的思想条件,有了与国际资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得以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促进人类社会变革,推动人类历史前进。所以,在本世纪初,斯大林说得好:“谁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  相似文献   

16.
刘维兰  黄明理 《求索》2011,(10):98-100
与费尔巴哈把历史看成是由人的直观互动组成的过程不同,马克思把历史解释为由劳动所生成的。在马克思的逻辑中,“劳动”概念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劳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般劳动,再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雇佣劳动的不断推进,体现出其理论逻辑的深入过程,劳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不再是概念的抽象或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生发过程和现实批判过程。马克思对劳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人的生存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着重批驳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认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明显的“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的错误理论倾向。虽然这一批评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之上,但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认识极为肤浅,不仅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精华,而且还将其与机械决定论等相混淆,如此一来,建立在这一“臆测”的混淆之上的批判理据也就显得极为匮乏,难以成为证伪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依据。波普本人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精华(辩证法)的忽视,致使他把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完全隔离开来,丧失了领悟马克思哲学理论真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从经济学出发的哲学批判何丽野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对哲学家们来说,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也就是摆脱纯思辩的经院哲学传统,探讨研究现实社会,把哲学变成改造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岭南学刊》2011,(1):117-121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表现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从文本中寻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据,通过个案来论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普遍性,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探讨,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研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迄今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在这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不同国家或民族发展的特殊性?这是本文将要阐述的主要问题。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早在1857年,马克思在研究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历史这一问题时就指出:“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4页)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提出了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几种社会形态。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