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研究在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相 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毕业地、高校类型、学科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力需求收缩、就业稳定性变差、“慢就业”现象升温及就业歧视加剧等, 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适合毕业生的岗位稀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及就业服 务缺乏针对性等。研究建议,为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应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实效性,同时毕业生也应顺应变化转变观念,制定职业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广东省 2740 份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促进市民化意愿增强,进而增加 其消费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城市差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消费有着显著的正向影 响,并存在以市民化意愿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被城市差异调节的市民化意愿中介效应。 在非一线城市,市民化意愿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而在一线城市,市民化意愿的中介效应则不存在,即一线城 市中就业稳定性并不能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因此,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在制定和实施差别落户政 策中应该对农民工开放更多机会,对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与消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系统考察女性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因素,不仅对揭示其非正规就业选择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权益保护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并考察影响非正规就业女性选择不同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户籍等个体特征、家庭中子女数量等家庭因素以及所在地区等对女性劳动者非正规就业选择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不但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对其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选择也有显著影响。研究建议:应完善非正规就业政策,结合影响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因素制定措施保障其合法权益,提升女性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女性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使用北京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对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应对举措"专题数据和调研访谈,描述了从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现状,并从工会角度提出面对新就业形态的思考和应对策略。新就业形态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也造成了平台从业者权利不平衡、劳动权益保障缺失、工作稳定性下降、传统劳动法律体系不适应、工会应对不足等问题。从工会角度出发,应对新就业形态的主要策略包括反映平台从业者的诉求、及时介入平台劳动争议、努力帮助提升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质量、推动劳动法律体系向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拓展等。  相似文献   

5.
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与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高效配置信息,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形成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在经典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工作场所分割理论来解释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并借助中国和美国对网络平台就业的调查结果,从就业收入(小时工资)、工作时间以及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分析网络平台就业的劳动关系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平台劳动力市场突破了工作场所劳动力市场岗位创造的局限性,两类劳动力市场具有互补性。平衡网络平台就业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的稳定性是分享经济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这依赖于强化行业工会治理能力,以对新型劳动关系的广覆盖重塑工会对劳方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种类、就业规模和劳动者收入的影响,认为在短期,“机器换人” 岗位集中在低端服务业、制造业和金融等行业,而未来则会渗透到医疗、教育、养老等行业,因而失业和再就 业以及收入差距扩大是政府应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进行二次收入分配 以及深入开展教育和未来培训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聚焦云南     
《时代风采》2014,(11):20-21
云南:征地征房 要公开政策和补偿信息 云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2014年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及分解细化方案,其中要求行政权力运行信息、财政资金信息、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共服务信息、环境监管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要依法及时公开,不涉密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应公开全文,征地征房要公开政策和补偿信息,  相似文献   

8.
尽管新就业形态存在就业不稳定、劳动力流动率高的特点,但仍然有大量从业者长期留存于各 类新就业形态中,其原因值得探究。研究以外卖骑手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外卖骑手的就业留 存原因及路径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影响外卖骑手就业留存的因素包括个人情况、工作现状、压力来源、薪酬 满意度、平台满意度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归纳了就业留存意愿最高的 4 类群体,包括家庭生活压力较大的专 职群体、有丰富经验的兼职群体、家庭生活压力小且缺乏经验的青年从业群体,以及在其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不足而被迫选择成为骑手的群体,并对每类群体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认为,劳动者选择新就业形态受 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劳动者综合了多种因素后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工会在代表职工、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同群体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会对此有不同认知。研究探讨具有不公平感知的员工是否对工会职能有更高的正向认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个体就业特征后,社会不公平感知并没有对员工的工会职能认知产生显著影响;一般的职场不公平感知不会显著影响员工的工会职能认知,只有严重的职场不公平感知才会显著提升员工对工会职能的正向认知。这一结果说明对中国工会职能的认知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黎建飞在《工人日报))2007年3月28日撰文,对就业促进法立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1.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平等就业。就社会成员而言,公平的就业机会包括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以及获得平等的就业条件。就业平等是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平等。以劳动报酬为例,一个人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在该项工作中得到的劳动报酬却低于同岗位的其他人,则其就业仍然是不平等的或者说是被歧视的。这种不平等更多地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者、供给过剩的劳动类别中.如大学生就业中的“零工资”现象、用人单位利用试用期条款实现差别工资等。  相似文献   

11.
独立学院转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组织变革,会对教师的切身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认知评价理 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探讨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不确定性规避对教师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并检验感知 转设冲击的中介效应以及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不确定性规避对教师工作不安全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感知转设冲击在不确定性规避和教师工作不安全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力资本负向调节不确定性规避和感 知转设冲击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还负向调节感知转设冲击在不确定性规避和教师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中介作 用。为保障转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建议:学校应就转设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教师应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 增强抵御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工作时间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是就业人口平衡工作与健康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 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就业人口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就业人口尚未养成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他们之中也只有少数人在收费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工作时间特征和单位及岗位特征 对体育锻炼的频度和场所有显著影响。研究建议,在就业人口的工作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的基础上, 适度缩减其工作时间、增加其休闲时间,促进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就业形态的创新,使得劳动者价值观多元化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学 者对灵活就业劳动者工作价值观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基于对 53 位骑手的深度访谈,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了骑 手工作价值取向的变化,为推动新就业群体实现体面劳动提供借鉴。研究发现:骑手的工作价值观与传统正规 就业群体存在显著差异,即骑手的工作价值观在构成维度上表现为谋生与发展两个取向;在优先次序上,骑手 的工作价值观更注重工作自主性、收入公平性和职业发展性;在具体内涵上,骑手的工作价值观出现了时间自 由、人身自由等新内容,体现了工作价值观向“后现代主义价值观”转变的趋势。研究建议:政策制定、平台 管理和工会工作要注意结合骑手工作价值观的阶段性特点,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创新养老保险缴费时段和地点, 探索实施碎片化的社会保障缴费方式,提供便利化的理赔服务,为劳动者营造灵活且安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群体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基于 2017 年全国流 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分析了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入工会对农民 工就业稳定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高技能农民工相比,加入工会对中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促进作 用更为明显;相较于男性农民工群体,加入工会对女性农民工群体的影响更大;加入工会对非国有企业农民工 的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比对国有企业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更大。为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研究建议:应引导 农民工积极入会,工会应针对不同技能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单位性质的农民工开展不同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高校 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杜会资本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职业稳定与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和高校可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应用迅速增长,对制造业劳动关系造成冲击还是有助于改善劳动关系治理、提供高质量就业,这是制造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进步趋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构建劳动关系指标体系,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关系和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应用工业机器人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考虑内生性下,结论依然成立;应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更小,员工社会保险更完善,劳动者就业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工作时间对就业者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2018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和Utest检验方法验证了工作时间与就业者的各项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计算了工作时间的临界值。研究发现:工作时间与自评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慢性病指标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临界值分别为45.075小时/周、35.550小时/周、53.100小时/周,并且在城乡之间存在异质性。工作时间与城镇就业者的自评健康、城镇就业者的心理健康,以及乡村就业者的自评健康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与乡村就业者的心理健康之间为线性关系,城镇就业者的自评健康临界值要大于乡村就业者。研究建议:可以提倡有限度的加班并给予加班补偿;此外,政府应该大力促进就业,尤其是提升乡村就业者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工作时间质量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了工作时间质量的3个评价维度(工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工作时间质量对员工影响的基础路径模型",揭示了工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对员工产生影响时,三者的基础路径关系。该模型指出,工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均能对员工个体层面的结果变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工作时间自主性能够显著调节工作时长、工作时点的影响程度。研究还利用"2018年中国工作环境研究"的数据,以"工作时间满意度"作为结果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假设:(1)员工超时工作程度和工作时点非标准化程度越高,对工作时间感到满意的可能性越低;(2)工作时间自主性和工作时间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工作时间自主性负向调节超时工作和非标准化工作时点对员工工作时间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线劳动力市场由于其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信息化时代劳动者工作搜寻的方式之一。学者分析在线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大数据时,发现其就业效应的发挥会受到文化、不完全信息、网络设施便利性、语言、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阻碍因素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价能力和有效就业信息的获得,而且在线劳动力市场也存在外部不经济现象。例如:资源配置不公、欺诈行为等。在线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更需要政府、信息技术提供者、数据使用者等多方面共同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