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守昆 《群众》2007,(1):74-7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学内涵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经济学精髓运用到我们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去,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执政党的一个重要理论。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开展了积极的宣传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界对“…  相似文献   

2.
《创造》1995,(2)
经济改革需要经济哲学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更多地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问题,大量的对策性研究不但突出了经济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赋予中国经济学新的生命力。但是,在重视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时,经济学作为一门总结经济规律的“经济哲学”却相对...  相似文献   

3.
李建良 《桂海论丛》2002,18(1):72-74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 ,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的变化 ,对它进行发展和创新。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都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批判 ,为此 ,我们要正确区分科学批判与政治批判 ,为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体上 ,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创新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 ,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应当看到 ,西方经济学虽然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 ,它在整个体系上是不科学的 ,但其中某些观点、理论却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我国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描绘了改革的宏伟蓝图,更为重要的是为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近一个时期,在有关学习“决定”的文章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决定”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理论突破是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抓住了这个理论核心,也就抓住了“决定”的基本精神,从而对“决定”中的其他问题也就容易理解了。但是,对什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教材急需大改革曹钢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已发生了许多重大突破。然而,这种突破还不很系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其明显表现是,现在的高校政经教材,总体上仍未能走出传统体系的框框。从教学中的情况看,面对经济...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顾海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这条新思路的确立,一方面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多年经济改革的实践为基础的;另一方面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前提的。在这...  相似文献   

7.
加强县级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王奎荣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加强市场体系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但“这块整钢”多年来一直是被我们“分块打造”的。在学科归属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归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按照这三个专业方向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辩证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认为最好在一个统一的一般经济学框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两者之间除了分歧之外,也存在着发展和传承的关系,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对包括马克思理论在内的各种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综合。因此,要建立中国经济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借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研究规范,探讨中国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腐败”了吗?杨帆1994年初,正当中国经济学界围绕宏观调控问题进行激烈的政策争论时,四川《经济学消息报》发表了左大培的文章,题目是“经济学也要反腐败”,激烈地批评“某些著名经济学家,鼓吹经济过热”,在经济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经济学家们有的...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对供求关系作过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供求理论。前者的供求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这是完全正确的;后者比较注重数量描述,也有可取之处。坚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有可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供求理论。本文仅在某些方面作这种探索,以便从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动态地考察价值增殖。一、等量劳动交换中的供给和需求1.物物交换时的供给和需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非常复杂,但它的萌芽是从自然经济中生长出来的。那些自给自足的经济主体既是生产者,又是…  相似文献   

12.
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招致了众多的抗议行动和理论批判,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经济全球化这柄“双刃剑”的双重效应。尽管反全球化的多重视角令人不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经典论述才是帮助我们做出深刻分析与现实选择的准则和利器。  相似文献   

13.
田智 《求索》2007,(2):205-205
2007年1月20日,湖南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会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改革、开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三大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尤升武 《前沿》2006,(9):45-47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为指导,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与制度变迁的有关论述,对东北振兴的经济理论和途径进行探讨,对东北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论》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是最近20年来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要着力于国际关系新变化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特别是“六册结构计划”,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佩华 《理论月刊》2006,3(1):21-23
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立足于现时代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需要突出其建设性,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我们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要把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教条主义的理念,创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莉 《人民论坛》2014,(5):202-204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发展基本脉络的梳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发展面临的四种挑战,即僵化思维模式的挑战、理论自信的挑战、现实需要的挑战和达成共识的挑战。因此,要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克服妄自尊大和崇洋媚外的心态,坚持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某些传统理论的突破,也是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改革实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他们的经济改革思想作一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  相似文献   

19.
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创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党 《前沿》2006,(4):23-25
在极其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列宁创立了新经济政策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转变,列宁找到了适合俄国实际情况的新型过渡时期道路并创立了过渡时期理论;从“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列宁找到了适合俄国国情和特点的正确政策措施,创立了崭新的较为完整的新经济政策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经过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和从“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两个转变过程,列宁找到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办法:灵活而务实的改革与改良,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的经济建设和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一”和“多”的关系历来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而近代哲学从康德开始对主客体关系的审视,无不充分体现出西方哲学通过同一性原则把握世界的终极意图。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对早期结构主义思索的理论升华,也是他晚期致力于一种超越唯物和唯心之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构建,更为当代后马克思主义“差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思想开辟了道路。如何解蔽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审思,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问题。从“非同一性”这个全新视角来挖掘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理论意涵,不仅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阿尔都塞晚期思想中偶然性和相遇的逻辑,也得以重新思考哲学思想史中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一种可能的、全新的生存样态,以能动地回应当代社会的微观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