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妮  赖全 《求索》2013,(1):116-118
信仰的神圣性是道教徒提升其世俗生活的精神情怀,而宫观经济则是道教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对于道教而言,神圣信仰与世俗经济就形成了一种难以消弭的矛盾张力。张良庙是道教经济的重要实体,从张良庙现存的碑记中可知增加宫观经济收入并非其最终目的,张良庙在创办经济实体增加宫观经济的同时,发扬了道教济世利人的宗教理念,扩大了道教的社会影响,即张良庙在神圣信仰与世俗经济之间达成了一种理性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张良庙宫观经济之发展可称为清代民国以来道教宫观经济发展之典范。  相似文献   

2.
宋晶 《理论月刊》2007,(12):71-74
本文以水文化的视角对武当道教建筑进行分析,从道家的尚水思想、武当道教的敬水神特质以及武当道教建筑选址的亲水特征等方面,考察武当道教建筑的水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道学不是曾经被讥讽为假道学的宋明理学,而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与道教之学。道教之学乃是对道家之学的继承、发展,彼此构成了以道为本根,以生命完善为理想的大道文化学。道学实质上统括道家与道教的文化传统。集中反映近现代的道学研究成果,展示道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动向,这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亚根 《新东方》2008,(12):58-61
之所以把黎族与中国的大宗教乐舞联系到一起,是因为我了解也坚信,黎族自从比较愉快地与道家乐舞接触、交流以来,尤其是当黎族发现自己的一直在不成熟当中的世俗之礼和神圣之礼完全可以得到丰富并且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功能的时候,黎族便逐步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必定产生非常大的足以把形而下的乐舞质体抓住的力量,从而让乐舞的质体受制于道家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仲 《北京观察》2005,(10):42-45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始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张道陵天师.战国及秦汉诸儒,皆崇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  相似文献   

6.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07,(2):117-120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道家、道教的生命力不在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在文化上具有中华民族的深厚基础。道家、道教中隐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是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与和谐宽容。  相似文献   

7.
叶笛 《前沿》2009,(11):193-196
"嬥歌"——巴士人之歌,以其"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独特且具意味的舞蹈形式存在于世,源远流长。本文结合巴蜀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探析其隐匿的图腾崇拜、传承及流变。同时,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多视角分析了"嬥歌"并非产生于"自娱"的内在动因,揭示了"嬥歌"这一群众性集体舞蹈蕴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世菊 《思想战线》2003,29(4):80-84
在道教文化日益走出圣殿、与世俗文化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今天,道教文化这一独具中国特色又极具旅游价值的文化产物已被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影响。许多道教名山和宫观在开展该项活动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开发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其内在的道教文化价值,重点开发了山上的著名宫观,从而形成了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道教文化名胜。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和道教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道教文化则属于宗教文化。两者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楚文化对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形成于楚地的道家学术,给了道教文化以直接的理论支撑;二是《楚辞》给了道教文化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三是楚地的巫术文化,也给了道教文化以重大影响。可以说没有楚文化的特定文化模式,就没有现实中的道教文化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仙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仙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仙隐意识、以仙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仙"三个方面。唐诗中的仙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元结一生经历了盛唐开元天宝治世,也经历了安史乱世。"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原则影响他人生的一半,另一半浸染着道家道教色彩。表现为:其政治人生追求老庄道家"自纯""素朴""用真"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其处世人生则是以"漫家"来标榜的人格独立、自在自为的性情风格或"漫家"风神,其养生人生则是用道教来指导的养命养神相统一的肉体长存与灵魂致仙。所有这些,呈现在《元次山集》占数量比例为近百分之四十的道家道教诗文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结构,以制度的形式来表达人与神圣意志的沟通;以此反复加强对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同时满足于敬拜、冥思、敬而远之、敬而用之、思而修身;进而导致中国信仰的现实呈现不得不依赖世俗的社会结构甚至是权力制度的刻意安排,单纯的信仰无法获得宗教的表达。中国儒教就是这样一种“信仰表达方式”。正是这种似乎界限不清的概念,其中蕴涵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滥觞于魏晋。究其因有二:一是怀才不遇的文人仕子为归避战乱或官场轻轧,或惨遭毒害等无情现状。二是东汉以降,尤其是永嘉之乱以后老、庄玄学泛化,道家无为之思正好与逃避现实的文人相合,好水游山,性情在山水间得以放纵,回归真我。自此山水诗成为我国诗文化的一种,且被文人所迷恋,心之慕之,进而诗之咏之绘之,于是山水画从人物画之中独立,并开启了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画,其也最终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山水诗画寄托着文人雅士的高尚志向,也表达着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态度,也正因为这种追求自我的精神与灵魂,才使得中国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历千年之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15.
印者,信也     
印章之信,在于金石,公安之信,在于人心。印者,信也。"印本源于实用凭信,发展至艺术审美。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方寸之间意蕴无穷,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湖州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书画篆刻大家,文化底蕴深厚,篆刻艺术更是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引言 先秦的“道家”一名、初见于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早期称之为“黄老”。“黄”是追家夏、商之前伏羲、神农(炎帝)黄帝所谓“三皇”和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所谓“五帝”中的黄帝;“老”是指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哲学家春秋时的老子(老聃或李耳)。东汉以后的道教祖“黄老”;尔后,“黄老之学”或“黄老思想”包括道家和道教;两者与彝族原始虎宇宙观的关系,十分密切。拙著旨在揭明和论证历来被忽视彝族虎宇宙观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外科学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塔”的称谓之演变瞿光澄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我国不仅没有塔这种特殊建筑类型,而且也没有塔这个汉字。据笔者考证,塔的"老家"是在古印度,塔的"后裔"却遍布亚洲各地,尤其是在古老的中国保留下来的古塔竟多达1万座以上,古色古香,千姿百态,成为历史文化古迹,乃...  相似文献   

18.
张福海 《求索》2011,(1):141-142,65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行进于诗性之途,而诗性之途说的是海德格尔是在境域生成的路向上来运思的,从而体现出其"中-道"思想的诗化倾向。"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思与境偕,思在存在中生成本真的人言,也即诗。思与诗偕,共同看护存在的真理之家——"语言"。语言也就是"真理的澄明之境"。"中-道"即境域生成之思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中-道"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思维取向,是海德格尔诗学的哲学始基,对"中-道"的澄明将对海德格尔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引。"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遵循中-道之路,海德格尔诗学研究才会获得本真的指引。  相似文献   

19.
道教神仙观念 ,体现着世俗与理想的双重品格 ,既是对现实享乐生活的孜孜以求 ,也是对现实生活方式或秩序的否定与超越。神仙观念 ,是世俗的执著与浪漫。  相似文献   

20.
车录彬 《求索》2010,(10):257-257
《文子》又称《通玄真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必读之书。在唐天宝元年,《文子》与《庄子》、《列子》、《庚桑子》同列为道家四大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