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就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自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进程,所谓"用马克思主义之箭来射中国之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其价值在于能够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念、方向和方法。也就是说,理论只有"落地"才有现实的价值。毛泽东在《实践论》一  相似文献   

2.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吸引力、解释力和感召力的题中之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具备清醒的理论自觉意识。在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语境与时代语境视角来看,回到文本是科学对待马克恩主义的前提;立足实践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以人为本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王雨辰 《长江论坛》2023,(3):16-26+2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史与接受史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从拒斥到接受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与中国学术界秉承的哲学理念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了学术界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对新的研究论域的开启。真正实现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和目的,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宏大视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起点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关系的最初发生,及马克思主义之中国传播起点问题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历史起点是清政府外交使团对巴黎公社革命实践的亲历亲证,这是中国人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直接接触、中西比照理解接受的开始,这一界定既尊重了历史事实,也符合世界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逻辑起点是历史必然性的积累和准备阶段的节点,是逻辑的必然和历史的可能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逻辑起点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自奠基,它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理论联系的直接建立和逻辑论证的开始,宣告了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接受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不再使用  相似文献   

6.
贺金莲 《求索》2007,(7):119-12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一是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85年,就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的85年。从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的诞生,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懈探索,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思想史上最新的理论成果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求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来到中国已有80余年了。它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早期的零散化、不受重视的状态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手稿热",再到90年代以后的多样化、深入化接受的曲折历程。在此过程中,《巴黎手稿》接受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之间形成了一种需要与选择、接受与塑造的互动关联: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时代语境一起决定了它在我国的接受状况;另一方面,它的接受状况反过来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发展和变革。因此,考察《巴黎手稿》中国接受史,可以开启一种展现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规律、经验与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尊重科学,发展科学,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人心之所向、历史之必然。然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于是,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便成为当今理论探讨的一个敏感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因而,在当前理论界正在开展的“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的讨论”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科学究竟要不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的问题,便成为理论争鸣之焦点、实践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陈香兰  张振 《前沿》2011,(8):25-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提出到今天为止,已经实现了从思想方法到工作方法,从思维改造到认识发展、从思想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换与结合的长期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党之初曾得到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党的组织基础、政策方针和目标思路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在新的理论意义上绽出时代境界,统摄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价值、科学理性和核心理念,呈现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和结构之创新性发展和运用,构造出了具有实践起点质性和归向特质的希望图景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表明,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彰显更强大的中国之治,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当代价值》一书,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原则与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穷波讨源,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成果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那里演变发展而来的,但二者之间的演变路径需要学界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一书具体分析了这个问题。该书从实践和文化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路径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从哲学与法学、历史与实证、启示与价值等多个视角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之道。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外交独立自主的70年。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与实践,曾经和正在经历着从谋求国家发展空间到把握国家发展机遇,再到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的历史过程。从"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保持着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天下观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从"误读"到"通读"的变迁,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马"这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异质性,映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独特的现实发生与理论生成;通过从"单维"到"双维"的转换,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同问题域与不同的聚焦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其合理因素来审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生成;通过从"外部"到"内部"的移植,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提取可以嫁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式,以此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和新向度。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应当深刻认识、科学把握这一科学判断,把握其认识拓展、时代升华、理论创造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9.
莫凡 《理论月刊》2010,(4):43-45
市场经济多元一体利益格局是束缚核心价值认同的戈耳迪之结,马克思主义财富观是解开利益格局戈耳迪之结的一把利器,因而应当以马克思主义财富观推动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具体而言,"以人为本"财富观通过约束利益分化推动价值认同,科学的财富发展观通过调适利益冲突推动价值认同,劳动创造财富的科学财富观以利益认同推动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践的过程,其中内含了有序推进的几个重要环节,即由马克思主义过渡到相应的实践观念建构,再到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最后终结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想客体的现实创建。如果仅从这一过程的理论形态演进来说,就是将作为理论观念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念。作为实践观念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实践指向性、价值选择性和现实超越性等理论特质而区别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