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糜海波 《前沿》2013,(1):45-48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对阶级社会极具批评精神和否定意识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它具有以下丰富的价值意蕴:社会公正是以共同富裕超越阶级分化,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阶级的逐步消亡是同一过程。在资本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阶级与剥削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阐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价值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象与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既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蕴涵,又是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当前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仍存在主体不平等、权利范围及保障手段不全面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人权保障总体水平的发展。针对此问题,为完善和发展和谐社会下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我们应注重实现人身权利刑法保护的全面化、平等化与特殊化,使我国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水平与国际社会相接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在存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和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这些社会的本质属性,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飞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4.
张荣艳 《长白学刊》2009,(3):156-156
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以阶级来划分的社会,仍然是资产阶级全面统治的社会。而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实质,正是为了批判、否定资产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差别,预言和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这就意味着在分析这些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实质、提升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和全面解放时,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只要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它就永远不会过时。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阶级理论当代生命力的具体显现。  相似文献   

5.
吴茜 《理论月刊》2008,(1):42-45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是解答国际共运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课题的产物.著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对于今天我们认清和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措施,促使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和利益分配格局急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我们要坚持以《正处》思想为指导,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嬗变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从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入手来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香港回归,华人同庆,世人瞩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也是邓小平同志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伟大壮举。认真地总结这一伟大实践经验,深入地探究其理论根底,无疑地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本文仅就邓小平同志运用“和平共处”方式化解对抗性矛盾的重大理论意义,谈谈看法。一、经典作家关于对抗性矛盾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阶级社会时一再向我们指明:阶级对抗是无庸争辩的事实,“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对于这种基于阶级利益根本对立上的对抗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7.
社会结构的层次性与深层次和谐问题的提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尚银 《求索》2007,(9):57-59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提出了深层次社会和谐问题的研究视点,从社会结构的层次性推演出和谐社会构成的层次性。深层次和谐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深层次和谐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问题,是指知识分子属于哪一个阶级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当中这是一个发生过争议的理论问题。有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确的论述,也曾提出过错误的判断。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对知识分子社会属性问题的拨乱反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于社会属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有着一系列的论述。实际上,他们早就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被雇佣的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  相似文献   

9.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正确、充分运用这一政策,对于充分发挥《刑法》保护与惩罚功能,减少社会矛盾,打击预防犯罪,促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宏伟区检察院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对基层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会因为在其研究过程中使用逻辑推理,就成为一个逻辑判断问题。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内涵无疑是指阶级政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内涵也是指阶级政治。从人类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阶级意识形态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具有本体论的性质,不能成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2006年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围绕和谐社会的主题展开探讨,内容涉及犯罪学与和谐社会、治安警务、司法制度、罪犯矫正、刑事政策、跨国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本文对此次研讨会的有关主题进行简要介述。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是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其社会危害性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加强弱势群体犯罪的防控对策研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社会扶助、文化、教育及心理防控,并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补偿是指国家对一定范围内因遭受犯罪侵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律程序支付其一定的金钱加以救济的一种方式。我国应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这既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需要,也是保障被害人人权的需要;既是预防犯罪的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是取得型侵犯财产犯罪中犯罪率较高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对诈骗罪的理解与认定,应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结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正确的判断,把握诈骗罪的基本结构模式.诈骗罪以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为前提;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目的是使相对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使其基于错误认识作出处分财产的行为.诈骗犯罪的本质要素是使相对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两审终审制虽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但却是建立在有害司法公正的基础上,存在诸多体制性弊端。故为最大限度的实现正义与效率的兼顾,保障刑事诉讼之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目的,需要从法理学的视角剖析刑事审级制度,并通过三审终审的制度设计,实现当事人的复审救济权,避免申诉、审判监督等复查程序对刑事审级制度的侵蚀和瓦解。  相似文献   

16.
法定犯时代下,后工业社会中各种风险逐渐升格,古典自由主义刑法理论地位受到动摇,刑法制裁体系相应地吸收了积极刑法观理念,前置刑法干预起点,降低入罪门槛,而社会整体评价体系中却缺乏相应的轻罪或微罪评价模式、犯罪分层意识,从而导致刑法附随法律责任引发实质意义上罪责关系的不协调,违反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责任主义原则等问题。同“以刑制罪”对“从罪到刑”的罪刑关系的反思,在意图限缩刑罚的法益理论逐渐沦为为刑法扩张“背书”的情况下,对犯罪附随法律责任的重视能够促进法益判断标准的实质化,从而有利于促进立法批判机能的实现,也能对保安处分科学化和刑罚“双轨制”发展有所裨益。基于新社会防卫论的论证逻辑也应该对附随后果的逆向论证逻辑以及定位做出限制,同时提出犯罪人处遇重构、引入复权制度等具体举措,以期达到法律体系内部法律责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灭制度,是指曾经受过有罪宣告或者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人,在具备法定条件时,由法定机关注销其有罪宣告或者处刑记录的制度,即被视为未受过刑事处分,成为零犯罪记录。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灭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灭制度,健全我国法律体系,为那些曾经失足的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平等、关爱、信任的社会环境,以减少和杜绝他们重新犯罪,帮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8.
控制和惩治洗钱犯罪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我国现行刑法关于洗钱罪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本文参照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的国情,就我国反洗钱刑事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本身的生存问题。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世界各国刑法均规定了环境犯罪,以回应人类保护环境的价值诉求。由于受传统刑法理论的影响,我国现行的环境犯罪立法,包括立法价值、立法模式、立法技术等等,还不能彰显我国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文章以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功能不足,以及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