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考--马克思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注重于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的主体论方面,而相对忽视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即法价值论方面的探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中的核心思想,法律的发展要以人的人性、人的自由、人的权利和人的个体为本.马克思的这些法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当代转向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哲学的研究渗透于各具体学科之中,在哲学的社会科学创新中,法哲学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法哲学在定位上分歧颇多,本文从分析法哲学的概念、历史流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入手,理清法哲学的历史脉络,指出了马克思法哲学理念的研究意义,以及对现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超群 《河北法学》2015,33(3):171-180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现实历史的考察,马克思却将现实历史称为“人类的史前时期”,此独特的“史前史”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两大进路,其一针对法律本体论问题,在于揭示法律之客观基础与社会根源;其二针对法律价值论问题,以自由为尺度揭露法律的现实局限.这两大进路在张力中交汇,并共同彰显了自由这一根本主题.这要求法哲学应自觉地在历史语境中理解自己的伟大使命,洞察并建构相应的“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孔子法哲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长建  杨龙 《政法论丛》2007,2(1):92-96
“正名”是孔子法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时中”是孔子法哲学的方法论维度,“人本”是孔子法哲学的价值论维度,而前两者是从属于后者的,“以人为本”的孔子法哲学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哲学思想的必然逻辑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陈娟 《法制与社会》2011,(25):268-268
法律的本质揭示了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事实,法的价值则回答了统治阶级应当以什么样的终极追求来平衡阶级关系,制定为人所认可的法律。马克思法本质观下法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缺失了其能够被信仰的基因,从法的价值出发重构马克思法哲学视野下的法律信仰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道晖 《中外法学》1992,(2):46-51,68
<正> 1991年8月,在德国举行的"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IVR)"第15次世界大会上,一位原东德的法哲学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还剩下什么?》的专题演讲,引起热烈的争论。演讲人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却认为它也有"先天不足"和"时代局限性",特别是遭到其后继者的歪曲,"导致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因而提出要"拯救马克思主义于其追随者之手","重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而会上的一些西方学者则认为马克思法哲学是从黑格尔法哲学发展过来的,其所发展的部分在现实社会主义的试验中已经宣告"破  相似文献   

7.
陈锐 《比较法研究》2012,(1):127-139
<正>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理论对于20世纪的法哲学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分析法学家们吸纳其哲学思想,用以改造传统的法哲学而展现出来的。人们习惯于将维特根斯坦哲学区分为前后相异的两个时期,即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  相似文献   

8.
井上茂教授是日本资深的法哲学家,多年任职于早稻田大学(不幸于2002年5月病逝)。他以自己独特的法哲学思想奠定了该校以“原创性”概念为核心,以返回原点、探究事实为基本诉求的法哲学流派.并且试图在当代西方法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具有某些日本社会和文化特色的法哲学。本文即对其法哲学思想作基本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部门法哲学是世界法学研究的前沿和最有前景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对现有研究的概括和命名,部门法哲学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法学的一个理论创新。所谓的部门法哲学,其实是对这一领域的刑法哲学、民法哲学、行政法哲学、诉讼与司法哲学、宪法哲学、经济法哲学、商法哲学、国际法哲学等所有部门法学与法哲学之间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总称。部门法哲学区别于部门法学的标志在于反思的视角及其问题设定的方式。部门法哲学与法哲学的区别在于其研究的是法律的局部而非整体,并且形成了自身的范畴体系。部门法哲学的范畴一般是法哲学范畴的下位概念。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学习研究《矛盾论》,深刻领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哲学遗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虽然曾经受过启蒙的现代性法权哲学的影响,但实践中的困扰使得他走向了对现代性法权哲学的批判。自由、平等、理性的现代性价值在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下只具有抽象的形式化特征,而在经济学的生活的生产和资本等概念的剖析下则原形毕露,交换领域的平等一旦进入生产领域马上被不平等取代。而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更是对启蒙的现代性价值具有一种整体性批判的功能,实践论的法哲学本身就是批判的法哲学。  相似文献   

12.
受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转变的影响,马克思法律理论的建构遵循了"社会—政治法律哲学进路"。这种进路的选择不仅不是马克思的疏忽,更是包含着马克思本人促进人类解放的伟大担当和理论旨趣。而且,这种进路触及到了法律的一个特征,即法律的非自主性(法律的社会—政治基础),对当下中国法律哲学的建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法制建设的思考 ,经历了一个从以西欧社会为背景的研究到晚年关注东方社会法权关系转型变革的转变 ;列宁的历史性贡献之一 ,在于他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半亚细亚”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法律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创造性探索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法制实践结合起来 ,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之路 ;邓小平探讨了人治到法治这一法律革命进程的内在规律性 ,建构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实践的思维方式与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含实践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理论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所蕴含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中国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一思维方式不仅决定着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也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实践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和当代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内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Marxism and the Rule of Law: Reflections After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 and the fat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communist states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 and central Europe. It takes the rule of law to be primarily an attempt to institutionalize restraint on power through law, and it takes it to be realized to a far greater extent in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ies than in once-communist states. It argues that Marx's thought offered no support for such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restraint, but, on the contrary, considerable support to the repressive, ideological and purely instrumental uses of law and the reje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which were 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sm.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力配置思想是人类法律思想宝库中的精华。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权力配置思想的哲学基础。在这一哲学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分权思想、司法独立于政治权力的思想和法律规范权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管子>的法律思想既系统又有特色,尤其是其中"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对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管子>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以期展现<管子>法律思想的全貌,进而挖掘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价值.虽然<管子>法治思想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一定的距离,但作为"法治"之理、"法制"之术古今是相通的,如果我们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用诠释学的观点解读马克思的文本 ,是文本和解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的活动。马克思文本的“原意”是一个不可把握的概念 ,也许有但不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内容上有区分 ,但在意义上完全没有必要。“走进马克思”仅是对不看马克思文本而妄谈马克思的人的规劝。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用意识形态性来指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意识形态的偏见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为政治理论 ,剥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外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yet to be any animal welfare or protection law for domestic animals in China,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day that do not have such laws. However, in Chinese imperial law, there were legal provisions adopted more than a 1,000 years ago for the care and treatment of domestic working animals. Furthermo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imals were regarded as constituent part of the organic whole of the cosmos by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who saw no strict deline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on-human animals. Notwithstanding, the attitude and practice towards animals in ancient Chinese life was also ambivalent and was predicated upon the practical utility of animals for the service of humans and society. Such practice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legal provisions in imperial China.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animal’s pl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n in Chinese imperial law. It raises the issue of the gap discernabl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animals and practice regarding animals in everyday life in China. The paper argues that given the gap in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regarding animals, law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at moral teaching has not been able to achieve.  相似文献   

20.
强化教育法哲学的研究对于教育法学学科建设非常必要。新学科是在原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法哲学视阈集合了原有学科内容和方法,形成了新的学科内容和方法。教育法哲学中的哲学导向包括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抽象性和目的性;教育法哲学中的法学定位包括人的发展的规范性、有限性、交互性和利益性;教育法哲学中的教育学定位包括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阶段性、专门性。教育法哲学应包括哲学的、法学的、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