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刘亚明  胡敏燕 《求索》2008,(5):69-7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新时期的新推展,是处理宗教问题上与时俱进的理论指针与实践原则。“相适应”的以人为本性质既体现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根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又是社会主义时代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宗教观上的反映。“相适应”的目标是和谐,故和谐的“相适应”理论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德福 《当代广西》2008,(19):57-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种种严重犯罪活动等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廉洁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廉洁公正,社会就不可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3.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所在."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坚持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改革的主体定位是人民群众和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我们党己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辽宁渤海大学政法学院王忠福张培春认为,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包括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人的自我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而没有人的心理和谐就不可能有人的自我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务必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一)人的心理和谐是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以人为本和全面的发展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些目标与任务,要靠各级干部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建共享。而要建设和谐社会,六中全会提出了关键在党,这是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更是领导者,是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因此,实现干群和谐,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干群关系的和谐状况,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风向标”。干群关系和谐,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就步履维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融洽的干群关系,以干群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以人为本和全面的发展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心理学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即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和谐心理造就和谐社会,指出心理学视野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营造心理和谐社会环境,政府支持实现社会和谐,培育心理和谐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严学钧 《前沿》2008,(5):94-97
面对转型社会中的市场失序、价值失序,开展社会整合势属必然。由于“政府导控型”的社会整合在公共治理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提高社会整合力以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扩大公共性。这一要求从目的角度提出来,要求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从原则角度提出来,应当以公共性为取向对合理化的整合行动进行矫正;从过程看,社会整合应当依靠民主程序、诉诸公众意见和集体意志。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众心理媒介疏导问题 (一)研究公众心理疏导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和谐、心理和谐等维度.  相似文献   

12.
管华 《理论月刊》2005,(9):36-38
辩证的解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许多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稳定的社会;是一个注重和谐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自我的社会。这些特征充满了辩证法,正确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4.
和谐人及其特性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映胜 《前沿》2010,(3):31-34
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研究社会必然研究社会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是一个从过分注重秩序、效率到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社会。这一理念必然对公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公安工作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等新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契入点不断提高自身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老年人问题是每个国家都必须考虑也是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的“代际联动”还直接影响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因此,老年人问题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开展老年护理保险,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医疗护理问题做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7.
龚平 《乡音》2006,(11)
社会的公平正义,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之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颇引人瞩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是必须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即是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或缺乏公平正义,谈何以人为本,谈何和谐!由是可见,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亦是和谐社会最终的主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指出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高度概括了公平正义之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及…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华美乐章。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没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方面,社会是和谐的;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的和谐社会”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引导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并体现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高度重视民生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境界,集中表现为政权得到最广大群众的拥护,人民生活在和衷共济、安居乐业的祥和状态,社会有序运行。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社会的和谐有赖于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保障。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换言之,任何人文主义思想都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当前我们实行的“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因此,考察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实行“以人为本”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