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身体、缘身性及其相关体验问题的研究对于人的主体建构、性别认同和性别关系塑造,以及身心关系、精神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如何联系当代主流哲学、当代神经科学新发展的相关成果来研究这一问题是当代女性主义哲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文章将从"身心二元论"到"身体现象学"、缘身性与缘身认知:当代神经科学的新观点、女性的"缘身性"体验等方面入手探索这一理论争论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梳理当代西方性别哲学逻辑演进及内在困境的基础上,揭示当代西方性别哲学研究以文化批判代替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倾向。通过用阶级和性别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别公正和女性解放,尝试性探索未来中国性别哲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剧烈转型期,性别观念的变迁除受到社会宏观制度变革的影响和形塑外,也受到个体所处生命周期差异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提出的同期群分析,因其捕捉到了历史性经历和经历式生命阶段两个时间维度,而在社会变迁研究中备受推崇。为了深化性别观念变迁研究,文章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相关数据,从同期群、同龄人及代际等不同视角出发,揭示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女性对"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性别观念的态度变迁轨迹和特点,以及不同参照视角下性别分工观念变迁的异同,为深入研究性别观念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纵向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及特点。结果发现,性别观念总体上趋于现代与平等,但在社会分工与文化规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性别分工观念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在子女姓氏及财产继承等文化规制方面则渐渐摆脱传统的桎梏。相比而言,城镇女性的性别观念更为现代,农村男性的性别观念更为保守;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越高,性别观念越现代;但是,性别观念并未随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劳动社会学角度梳理了西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理论来源、重要概念和对中国研究的启发。本文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劳动研究的批判和拓展,这些拓展包括推动劳动研究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双重不平等,以及打破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关注私人领域的情绪、身体表征、审美和亲密关系的商品化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几个重要概念——"情绪劳动"、"情感劳动"以及"身体劳动"、"审美劳动"和"亲密劳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中国进行性别与劳动研究需要考虑本土文化、国家、经济转型模式和全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发展中,性别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然而,在国内,由于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刻板的理解,由于对女性主义的盲目恐惧与误解等原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别盲点问题缺乏思考,不仅妨碍了与国际的交流,也阻滞了性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新动力——的生命力。本文拟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性别盲点的表现、根源及克服途径,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的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的视域中,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介入了当代正义论辩.透过对西方正义论辩的考察,揭示其对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研究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所可能具有的借鉴意义,以阐明符合转型期当代中国现实需要的社会正义诉求,应是在确保性别平等公正、差异和谐的前提下.追求正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多重正义伦理内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也不善于学习自然科学;但是,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了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偏差,而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学习自然科学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为女性学习自然科学的障碍之一.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改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罗西·布雷多蒂和朱迪思·巴特勒分别代表当代的两种女性流派:性别差异理论和性别操演理论。朱迪思·巴特勒强调一些话语需要重新构建,这类似于布雷多蒂的"游牧主义"。但布雷多蒂的理论运行在男女二元分类体系,而巴特勒认为性别构建独立于生理性别和其严格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的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以性别观念为透镜,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使用目的和使用频率两个维度探究互联网如何赋能当代青年。研究发现,当代青年互联网使用对其性别观念平等化有显著正向影响。经倾向值得分匹配和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性别观念现代化影响在青年女性中表现更明显,且随着数字转型的深入其效应逐渐增强。因果中介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通过提高青年女性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其性别观念的现代化。研究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正在为当代青年女性赋权,其在促进青年女性性别角色意识觉醒和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同时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社会性别和社会政策视角分析了"一孩半"生育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该政策在中国一半以上的人群中推行,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政策与生俱来的性别"短视",也由于该政策与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不协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误以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等缘故,"一孩半"生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相关。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依旧强烈的广大农村地区,在人们尚不能平等对待男性和女性胎儿的情况下,在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并不充分的前提下,推行"一孩半"生育政策姑息、纵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性别偏好。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梳理、协调、配套相关政策出发,通过对生育政策的改革以及社会性别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政策,从而真正达到推行生育政策增进性别平等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一七"重要讲话,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下,当代中国历史学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发扬"通古今之变"的优良史学传统,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重新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史作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价值标准的阐释和解读,编撰出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的中国通史著作,形成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凝聚力和国际认可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妇女史研究自20世纪兴起后在新世纪持续发展,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引入,妇女史又走向妇女/性别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史学界的认可与重视。十余年间成果繁多,形成了多元的视角、多样的课题和广阔的研究范围。文章从论著成果、研究机构、教学课程、学术活动以及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等诸方面对学科发展状况做了综述,评析了理论方面存在的分歧与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肯定了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的积极意义,并认为随着妇女史的不断开掘和从性别角度研究历史的普及与深入,性别视角必将与阶级、地域、族群等共同成为历史研究的角度或范畴,"从边缘走向多元"是妇女/性别史学科发展的长远走向。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中西方"性别与腐败"关系的研究,聚焦各项研究的解释性框架进行探究性分析,提出应该超越对"女性是不是更清廉"的判断,把问题意识转向探究"性别体制与腐败之关系",询问在具体的政经制度、社会文化语境中,性别体制/性别秩序是如何影响两性对待腐败的态度和行动的。对于中国语境下女性参与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混乱的资本/资源获取+性资本"理论进行对话,提出"性别化的社会转型/性别化的市场社会+性别体制/性别秩序"的分析视角,作为探究女性/性别与腐败之关系的一个可能的路径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王金伟 《前沿》2008,19(5):156-158
本文首先介绍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应对当代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如何用法治的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用法治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怎样使得人们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社会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特别是在以性别为表征的社会中如何思考女性所要求的“平等”和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的“权力”。怎样用法哲学的思想去引导社会中的人真正领悟“男女平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及其对心理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到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当代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力求把女性作为心理学知识的主体,关注女性群体内部多元的差异性身份,以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女性心理发展,主张在公平正义的视角下展开对女性心理的研究,与此相应,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家也更加重视社会文化情境以及情境的差异性如社会阶层、种族、性别、民族等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流代表即先秦儒家所力倡的"崇公"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维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现代公共性的视角来看,其存在"公而不公"的内在缺陷,其长期流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民众公共意识的形成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从现代公共性视角对先秦儒家的"崇公"观念进行扬弃,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进行"私的官"与"公的民"的双重价值调适,其次要在实践层面培育独立、成熟与理性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8.
自从坎迪斯·韦斯特和唐·齐默尔曼的《做性别》一文发表以来,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革命,即社会性别从一种"结构性规定"转变成"互动式达成"。"做性别"视角强调性别的互动性、情境性等特征,性别成为不断进行过程中的社会互动的产物。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在反思"做性别"视角的基础上形成了另外两种性别研究范式,即"消解性别"和"再做性别"。这三种性别研究范式可被统称为"性别互动论",它们都强调性别的达成、解构或重构是在情境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性别互动论的意义在于重新将性别斗争权力归还给个体,使每一次日常互动成为潜在的重要赋权机会。该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传统的性别阶序及其运作机制,并促成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子荷 《中国减灾》2012,(9X):8-9
<正>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面前,女性比男性更易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如何在全球环保减灾行动中纳入性别视角,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减灾决策过程中的性别视角在2009年4月召开的由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联合主办的"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上,来自43个国家、联合国妇女和灾害管理高级官员、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学术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