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王闿运遍注群经,主《春秋公羊》,其经学体系自有特色,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一个有影响的环节。历来,学者对此研究不多,但也时常出现在一些学术著作和文章的视野里。从晚清学人的点评到时下学人的初步研究,主要围绕其经学特色、治经方法、学术影响而评价,亦有其著作考辨和资料整理。大体而言,晚清学人认定王闿运经学的传统性而有新意;民国时期学人大多评价为无发明而有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当今学人则有“传统”与“创新”的论说。可见,王闿运经学研究还是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状况,其经学全貌与内涵不得而知。因此,王闿运经学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晚清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经学思想融汇中西,综摄古今,形成了博大的理论体系,他以今文经学为根基吸纳西学而改造传统经学,实现为变法造势之政治目的,此创新之举堪为晚清今文经学发展的新契机。本文选取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为切入点,以晚清今文经学的发展趋势为背景语境,以期探讨与反思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与晚清今文经学发展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晚清国人切实体会到了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楚与无奈。条约也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方法。晚清时代国人对国际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无不体现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西方国际法"时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1867年,晚清思想家王韬前往欧洲。在他的记述中,英国城市中楼房林立,商号鳞次栉比,"车马往来,络绎如织,肩摩毂击,镇日不停","其余足之所履、目之所接,无一处没有机器","水火二气之用,至此几神妙不可思议矣"。这是吴十洲在《伦敦诱惑》中的描述。作为世界上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国家,英国的城市展示给清代王韬的是另一个世界。到了今日,在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国,城市依然走在或学习或融合或  相似文献   

5.
郑伟 《求索》2013,(9):81-83
“蜀学”是巴蜀学术的代名词与灵魂.在晚清更是与“湘学”比肩的中国两大学术中心之一。宋后。蜀学进入了沉寂期,随着清张之洞、王阊运等入讲蜀地,蜀学又开始了一个由宋明理学到古文经学,再到今文经学的嬗变历程,蜀学从此得以复兴。成为中国经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而在晚清蜀学这两次转向中.以廖平为代表的毂梁学研究成为承前启后的节点。它充分吸收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清代正统汉学的有益因子。为晚清蜀学的第二次扬弃奠定了学理基础,同时也为晚清蜀学今文学派学风的形成及其最终的成功转型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昨夜星辰昨夜风──读《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高瑞泉春上过粤地,中大的朋友向我推荐袁伟时教授的新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它对鸦片之役后50年中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洋务思潮,以及沉浮于这两大思潮中的魏源、郭嵩焘、王韬、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辈的...  相似文献   

7.
《春秋》2021,(3)
正清代地学泰斗张相文,在山东游历一月,"历山东六府二州二十县",留下一部《齐鲁旅行记》,勾勒出一幅清代末年山东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美画卷。晚清以来,随着铁路交通的日渐便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游历中国的大江南北。山东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质,吸引着许多士人游历,他们留下了许多文字,记录了当时山东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风土人情。对这些历史上的游记进行整理、汇编、出版,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近代著名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8.
刘平  ;李克琴 《求索》2008,(4):185-187
作为晚清颇具盛名的经学家,王闿运毕生致力于经典笺释,广涉经史子集,其经学思想并不措意于学术史中今、古文门户的争辩,而是独树一帜,具有今古文兼具的公羊学风格,成为晚清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9.
知性诗学西风东渐,"知性"成为建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现新诗发展品格与途径的重要概念。中国现代诗歌以其"忠实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知性与情感高度融合的精神,体现出区别于西方的独立民族品格,彰显出区别于西方知性传统的另一些实质性问题,穆旦的"新的抒情"正是这一诗学追求的最高体现。评论界对其研究仅停留于穆旦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对其晚年"新的抒情"之延续与发展,并无实质性研究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0.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晚清国人切实体会到了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楚与无奈.条约也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方法.晚清时代国人对国际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无不体现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西方国际法”时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管华 《岭南学刊》2007,(3):121-124,128
黄遵宪、丘逢甲两人以他们的诗论和诗歌而成为晚清诗坛健者、近百年诗坛统领,对促进古典诗体的革新,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作为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的为人和诗作,也受到后人的仰慕和肯定。  相似文献   

12.
清代经学领域中汉学与宋学的矛盾斗争在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文笔之辨的重提。以阮元为代表的朴学家们企图通过对“文”、“笔”的区分 ,重新界定文学的性质与范围 ,为骈文争正统。而随着论争的不断展开 ,与汉宋调和论成为经学发展的主流相对应 ,骈散合一论逐渐成为影响晚清散文发展的主导观点。  相似文献   

13.
晚清举人龙绍讷的六首《榕城竹枝辞》中,首先描写晚清贵州苗侗社会的自然环境,然后涉及歌舞娱乐、饮食习惯、民族交流等几方面。既体现苗侗地区本来特色,也将晚清大变革背景下苗侗地区经济文化的新发展体现出来,是研究晚清贵州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4.
何世剑 《理论月刊》2008,(1):119-12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方法着重探讨了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认为其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学者,经学成就尤为突出。"诗"学研究在其整体学术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在其为数不多的几部诗学著作中却也不乏超越其时代的真知灼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诗"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畏权威,汉宋兼采,敢于挑战,文本与考证并重,开清代诗经汉学之先风。毛奇龄独特的"诗"学思想也使其成为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先驱,并且促使了清代三家诗学的兴起,对清代"诗"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学范畴比较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常见路径,但在具体的比较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没有着眼于问题、解决问题而流于概念形式化的简单、机械地异同比较。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的学理本质在于在具体的比较过程中要始终贯穿问题意识、体现比较理由和正确地把握"共同诗学"的理论要义。  相似文献   

17.
王敏 《求索》2012,(8):117-119
在救亡和启蒙双重任务之下,晚清社会兴起重商主义思潮,成为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思想之一,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应。西方的经济侵略直接改变了中国人"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社会自发地产生重商的观念。"商战"的口号应时而出,其目的是为救亡,改变中国衰败的局势,体现了晚清国人为追求富强、御侮救亡的时代精神。"商战"的兴起最直接的影响是使传统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并迅速改变。传统社会结构悄然之间发生了错位,商人由"商末"一跃成为"商本",社会中尊商意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近代"绅商"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晚清上海的国际移民与海派文化的多元组合邹振环复旦大学副教授在晚清的上海,移民人口包括来自江浙等省的国内移民和来自海外的国际移民。晚清来沪的国际移民,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一书的统计,从1843年的只有26入到1910年的高达15012人,不到70年,上海国际移民  相似文献   

19.
黄贞权 《理论月刊》2010,(10):131-136
孔颖达《毛诗正义》统一了南北经学,在唐代政治与多元文化格局下,重振了儒家经学的政教传统,发掘了《诗》文本深厚内蕴,剥去历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并加以创新和超越,完成了《诗》学到诗学的转变,展示了极其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同时也表现了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和意识形态共存的二元结构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清代一些较重要的海外游历笔记,并通过这些游历笔记来研究清代海外华侨社会的基本状况,以此突显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