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公权力向私领域的渗透,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常常出现在一个案件中,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及司法界关于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争论,有的学者主张民事诉讼优先,有的学者主张行政诉讼先优,而还有的学者则提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然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模式由于本身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制度性缺陷,无法正确解决行民交叉案件,因此并不可行。而要正确解决行民交叉案件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找出行民交叉案件的基础性诉讼,才能保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总之,从程序上重视对行民交叉案件的处理,以程序的正义保障实体的正义,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相互关联的活动中,人们不可能按照理论上所划分的行政、民事的标准进行诉讼活动,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行政、民事争议交叉的案件,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致使审判实践面临着诸多困境:诉讼效率低,增加当事人讼累,浪费司法资源,甚至出现裁判不一致、案件久拖不决的局面。笔者认为,摆脱这诸多困境的理想路径就是尽快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倡导诉讼效率理念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会更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和实践理性,是人民法院妥善解决日益增长的行政、民事交叉案件的有利武器。  相似文献   

3.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民事、行政争议交织案件中,行政争议的解决成为解决民事争议的前提条件时,由人民法院作为行政案件一并审理的制度。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理论和实务界对此均有争议,本文据此进行了相关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也未涉及。法学理论界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有关问题的探讨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司法部门对同一法律事实引起行政和民事两种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争议案件的处理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本文拟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他们在对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或重新制定有关司法解释时加以明确,尽快在我国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一、行政诉讼能否附带民事诉讼关于行政诉讼能否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权力向私领域的渗透,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常常出现在一个案件中,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及司法界关于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争论,有的学者主张民事诉讼优先,有的学者主张行政诉讼先优,而还有的学者则提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然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模式由于本身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制度性缺陷,无法正确解决行民交叉案件,因此并不可行。而要正确解决行民交叉案件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找出行民交叉案件的基础性诉讼,才能保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总之,从程序上重视对行民交叉案件的处理,以程序的正义保障实体的正义,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思阳 《行政法学研究》2006,(4):114-117,130
<正>作为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的典型案件,“焦作房产纠纷案”引发起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作何改进的争论:主流观点是:行政诉讼法中应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本文试质疑这一主流观点,并对此种类型案件的解决开发出除附带诉讼模式外的多种解决途径。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模式可行与否的关键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可行,关键不在于行政庭能否审理民事案件,因为即使行政庭可以审理民事案件,行政庭运用何种程序对诉讼进行审理仍未明确,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  相似文献   

7.
关于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我国行政诉讼法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有相关规定,而这一规定在理论界引发了颇多争议。现在对我国应否在行政诉讼中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这一命题疏于论证,更没有对此类案件如何处理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本文从阐述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在审判实践中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分析了并案审理制度的适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案件。由于目前对于此类案件如何处理立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本文试从行政附带民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通过对其成立条件、适用范围、配套制度的分析,浅议行政附带民事案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马凤鸣宋金林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必要性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就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请求,附带解决与该行政争议相关联的民事争议的活动。这种诉讼方式不同于行政侵权赔偿诉讼,也不同于诉的客体或主体的...  相似文献   

10.
在行政与民事争议相交织案件中,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不失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基于对全国首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案的实证分析,在不动产登记这类行民争议交织案件中,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实际上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通过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或增加"合法但可撤销"的行政诉讼判决方式可解决此类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作出明文规定,因此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直存有争议,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够统一。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及其存在的价值所谓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附带解决与行政诉讼相关的民事争议的活动。由于民事争议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提起的,并由审理行政案件的审判组织附带解决的,所以叫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有以下特点:1、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以行政诉讼的存在为前提。即没…  相似文献   

12.
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国将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分别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和刑事诉讼的程序予以判决。然而在生活的实际案例中,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往往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这类案例的处理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表现形式及立法规定入手,首先分析了民事诉讼中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然后研究了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为民事行政交叉案件解决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民事与行政争议相互交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法律现象,从民事行政关联案件的表现形式与本质属性入手,深入研究此类案件产生的根源与现实危害,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与地区处理行政与民事争议交织案件的制度设计作比较法上的考察。认为处理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关联案件,应摒弃单一的行政或者民事程序选择之争,民事附属行政诉讼或者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都是定纷止争的手段而不是司法实践的目的,最终通过寻求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融合来解决行民诉讼冲突,使行政与民事交叉纠纷得以一次性彻底解决,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提高诉讼效益、保障司法裁决的权威性都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完善检察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应当解决十个基本问题,其中包括:检察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检察机关启动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义务,检察机关的诉讼主体地位,部门分工与出庭,检察机关在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程序中的职能和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附带民事诉讼在制度设计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困境是难以实现被害人的赔偿请求与解决案件分流。通过实证考察,刑事和解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困境。基于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在理论上也有一定契合性,因此,可以考虑从刑事和解的角度来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由于诉讼主体、内容和客体等方面的关联而使行政民事交织案件在实践中呈现复杂样态,其处理机制的设计在充分考虑纠纷解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亦需注意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尊重各自的管辖权,构建多元化的解决机制,在民事诉讼中确立对行政附属问题附带审查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确立对与被诉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民事争议的附带诉讼制度,与此相适应,在立法上明确行政行为为民事、刑事审判先决条件时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它旨在程序上方便当事人,在实体上弥补刑事被害人因不法侵害遭受的损失。尽管理论界对这一制度的存废褒贬不一,但在实践中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这一问题却有着共同的体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到底难在哪里?能否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机制,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执行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以下便是作者基于上述思考进行的粗浅研究,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第1条关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两个月”的规定,在实践中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论是刑事部分还是民事部分,经本院院长批准,都可以延长两个月;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规定仅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的民事部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明文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原则上是刑事、民事两个部分一并审判,只是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先刑后民。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  相似文献   

19.
重整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桂英 《河北法学》2003,21(6):152-157
我国立法上没有规定行政诉讼类型,而实践中存在的诉讼类型具有明显的缺陷。重整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在立法上应设立六种行政诉讼类型,并运用拓展原告起诉资格的方法解决社会公益诉讼问题,运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方法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  相似文献   

20.
陈学权 《法学杂志》2015,36(4):52-59
刑事和解在我国重罪案件中的适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277条规定刑事和解仅适用于轻罪案件,这为今后在重罪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带来了挑战.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包含的内容在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中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因而新《刑事诉讼法》第101条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规定为刑事和解适用于重罪案件提供了可能.为了规范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的适用,建议明确可以适用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重罪案件范围、在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中确立刑事和解优先原则、明确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最高赔偿标准和从宽处罚的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