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鹏飞 《党课》2008,(11):124-125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农村推行了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模式,有效解决了两委班子不团结和支部、村委“两张皮”的问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但是,一些地方在推行“一肩挑”中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换届前向基层下达实现“一肩挑”的指标,要求基层必须按要求完成任务;在平时工作中,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微言大义”是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而“危言耸听”是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由此可以看出,“微言大义”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而“危言耸听”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最近一个时期,公安机关破获了一批利用微博和微信散布谣言,制造危言的案件,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例如,曾经的“网络红人”兼“著名推手”秦火火(网名)为猎奇,自供造谣3000多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这些利用“微言”制造“危言”者最终不但被人们唾弃,更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3.
王向明  段光鹏 《前线》2023,(4):8-11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是党对新时代、新征程奋斗历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规律的深刻总结,“五个有利条件”则为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奠定了强大信心和基础。“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有利条件”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既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更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历史关口,抓住“有利条件”、走好“必由之路”,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相似文献   

4.
史海威 《学习导报》2012,(14):30-30
“公关”和“攻关”都是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但二者取得的成效、产生的影响、蕴含的精神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关”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等方面不可或缺,但绝不能也不应一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公关”而不是“攻关”,甚至拿“公关”当“攻关”,以“公关”代替“攻关”。  相似文献   

5.
麒嵩 《前线》2014,(8):122-122
有这样一个历史传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臣叫壬里国,他与另外一个大臣中里缴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复杂,无法判断,国王齐庄公请来了当时的神兽“廌”,相传“廌”能辨是非曲直,它的角顶向谁,谁就一定有问题。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廌”没有动;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廌”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法”字的来源就和这个“廌”有关。“法”的繁体字写作“灋”,由“水”、“廌”和“去”三个字组成,其中,“水”字代表对待每个人应该像水一样公平公正;“廌”字代表着要能明辨是非曲直;“去”字则表示一旦判定对错,应该坚决去恶扬善。  相似文献   

6.
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深刻领会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注重其“三性”。一、紧紧围绕“三个代表”的“始终性”要求,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下功夫。江总书记在论述“三个代表”时,在每个代表前都强调“要始终”,即做到“三个代表”必须坚持“始终”。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而且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一直是我们党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再一次把这一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面对新的世纪、新的挑…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做”实事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学”是“做”的基础,是“做”的理论航标和行动指南;而“做”是“学”的补充延伸,是“学”的“实验田”和“试金石”。“学”而不“做”,是假学、空学,“做”而不“学”,是盲做、蛮做。只有坚持“学——做——学”的科学方法,才能实现其“学”的真正目的。“三个代表”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我们应在认真学习,系统领会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务求实效,再用它来检验我们工作的得失是非。学习“三个代表”重在“学”,贵在“做”,关键在“实”。浙江省金华市…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2,(7):64-64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刊登社论说,目前在关于贫富差距的讨论中,存在一种简单化的情况,有将“贫富差距”当成“阶层矛盾”的趋势。例如。把“富”和“不法”、“不仁”、“腐败”划等号,和一些丑行划等号;又如,把“贫穷”和“受富人剥夺”划等号,似乎“贫穷”主要是被富人剥夺的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全面、历史性地看待中国今天的贫富差距,很容易陷入“发现了问题,找错了解决问题对象”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成语,源于《管子·权修篇》,日:“一年之计,莫于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于树人。”在这里,把“树人”视为“终身之计”,既说明育人周期之长,也道出了培养人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干脆用“百年”来统领和归纳“树人”这一穷年皓首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党课》2006,(6):58-58
现在,在不少地方流传着“私事公办”与“公事私办”的说法。 所谓“私事公办”,就是在办私事的时候,打着办公事的旗号,借用“公家”的权力、影响和财物去办私事或者与工作无关的事。比如,外出办私事需要用车,就谎称公出,用“公家”的车送自己“出差”;朋友来了需要请客,就用接待上级领导、兄弟单位来人的名义,让“公家”掏腰包;一些私人性质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解决,就以单位的名义去“协调”,从而得到某些特殊的“优惠”和“照顾”……反正不管是什么私事,都想方设法和“公事”挂上钩,按照办公事的程序去运作,个人什么风险和责任也不用承担,什么代价也不需要付出,有关的费用、责任和后果统统由“公家”买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把“三个创新”作为落实“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精辟论述了“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加深理解:“三个创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规”、“两指”是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赋予纪检监察机关查办违反党纪政纪案件的一项重要权限。在查办大案要案和严厉惩治腐败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两规”、“两指”措施的“特殊性”,一些同志对这种手段存有“糊涂”认识,甚至不正确的认识,以至对于“两规”、“两指”,在理论上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说明其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劳骥 《前线》2013,(8):86-86
有位老同志说:“党员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树牢‘天线’。”这话在理。 “底线”乃做人的“脊梁骨”,良心的“定盘星”,于事的“基准点”。缤纷世界中,做人都有“底线”。为官的“底线”则是“清廉”。  相似文献   

1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成语,源于《管子·权修篇》,曰:“一年之计,莫于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于树人。”在这里,把“树人”视为“终身之计”,既说明育人周期之长,也道出了培养人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干脆用“百年”来统领和归纳“树人”这一穷年皓首的生命历程。君不见,聪明绝顶的姜尚,80岁才出道为相,他在功成名就的同时付出了超过别人一生的光阴;潜心研读“八股文”的范进,也是到了垂垂老矣的时候,才被勉强录取“中了举”;至于孔乙己可就惨了,虽经过正规培训,会“茴香豆”的四种…  相似文献   

15.
“洗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细节;“洗心”是人生历程中须臾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刻意“洗脸”,美化“脸”,而不重视’“洗心”。有了缺点错误,他们“半露心曲半隐藏”,只讲别人知道的,不敢敞开心扉,从内心深处挖掘根源,不能从根本问题上总结经验教训。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常“洗脸”,更要在“洗心”上下功夫,增强思想上的抵御能力。 有的人认为,心灵深处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洗心不洗心谁能知道。其实“心”能支配行动,…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2):51-51
有些干部,功夫不在事业上,精力不在发展上,心思也不在人民群众身上,相反,却整天盯着“上面”,“秀”给媒体,不仅敏于揣摩“风向”,勤于迎合“喜好”,且善于装点“门面”,喜欢把气力下在易出“亮点”、易被看到的地方。对于社会上监督、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起初惯用躲、捂甚至打压的方式来对待,及至激起众议、躲不得、捂不住、压不下了,才不得不去做那些早就该做、早该做好的事情。这些“怪”现象,说怪也不怪,反映出了某些干部的“媚”和“畏”。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3,(9):34-35
因为国家、祖国和民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关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同义词。然而近年来,一些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复活”情绪愈演愈烈,以致达到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程度,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沟壑就逐渐扩大了。  相似文献   

18.
“官本位”     
“级别”意味着“单位”的“大小”。级别高,单位就“大”,当然“面子”也大;级别低,单位就“小”,当然“面子”也小。不过,这里的“大小”。并不一定指人数的多少或经费的多少。也无关乎占地面积、办公设备和房屋车辆等等的多少,而主要是指“行政级别”,所以叫“官本位”。在中国.一应大小单位,差不多都有自己相应的行政级别,如科级局、县级市、地师级企业等。甚至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据说也评定了“处级和尚”、“科级尼姑”云。  相似文献   

19.
凌河 《学习导报》2011,(6):17-17
群众工作,原是共产党的基本功,然而随着执政已久,“条件”变化,这门“武功”,在我们不少同志手里,是否已经荒废了呢?于是有了“讲本地话”和“坐灰板凳”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20.
郭庆晨 《前线》2008,(7):56-56
纵览历史,“请托”现象由来已久。成语“苞苴竿牍”就告诉我们,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请托”先例。所谓“苞苴”,即蒲包,指赠送的礼物;所谓“竿牍”,即竹简,指“请托”信。“苞苴竿牍”,也就是携带着礼物和书信去“走门子”。“走门子”,就是请托官员徇私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