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进一步深化研究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但是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个体条件和历史经验以及其他思想倾向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而且近年来又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再思考,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留下了空间.因此,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分析"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深化研究的思路作一些探讨应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反思既往研究中过度凸显哲学的实践性、工具性而沦为现实附庸的同时,存在着过度强调学理化、思辨性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功能的倾向。其突出表现是中国问题的缺失。改变这一偏向,需要在研究中正确认识学术诉求与现实关照、增强实用性与防止工具化的辩证统一。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通过应用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突破中国问题的"缺失"之难、促使和实现中国问题的"在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其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所呈现出的个性化特征,激发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与理论聚焦。国内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关注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大致廓清了这一论域的基本理论面貌,并就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取得了初步共识。但目前国内研究仍然存在"多于译介而少于分析""论域边界模糊而缺乏精准定位""重要理论问题聚焦不足而有待深入挖掘"等问题。深化国内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工作,需要从总体性层面进行理论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即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批判地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亟需回答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科学内涵,要着重回答"化"的前提、"化"的态度、"化"的工具、"化"的阶段、"化"的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科学内涵是融合五"化"的整合体: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逻辑前提,树立解放思想的求真务实态度,立足于实践的根本性工具,经过内化与外化互动的双重阶段,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5.
刘坤明 《传承》2009,(4):58-59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历史会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也应该注意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经验,包括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健康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的纷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置于20世纪上半叶各种社会思潮大交流、大调整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藉此论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而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源"的追踪,弥补学术界过多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流"的成果,而忽视对"源"的挖掘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要有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文论视域。其成就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品格、实现人民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诠释文论建设的中国化倾向。研究不足包括问题意识相对弱化、文学批评缺乏整体性、参与主体出现代际裂隙等。建议从"回到马克思"、加强文论创新、注重文论实践三个层面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六大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研究热点、研究特点、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研究的广度、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力度三个方面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历史会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杨燕 《桂海论丛》2013,(4):34-39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心,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具体表现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相关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关系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等。但在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之下仍然存在着盲点、问题及其需要深化的领域,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在建国前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适应革命的客观需要,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而在建国后则把马克思主义某些理论教条化,力图使实践适应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挫折。分析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国内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其研究热点集中在传播环境、主体、内容、途径、区域等层面,当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低水平的重复现象也较为明显。究其原因,研究者多为哲学家或政治学家,对史料发掘、解读和运用不够。因此,史学家的大量参与,运用治史方法,必将开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苏礼和 《桂海论丛》2010,26(1):7-1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具体实践的理论成果,又要以世界眼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将之置于全球视野之中,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互动和交流。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非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丰硕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世界联系和交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黄骏 《桂海论丛》2011,27(2):12-16
中越两国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中,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对两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利于在理论上拓宽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的研究视野,促进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也有利于正确认识并更好地应对当前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桂海论丛》2012,(3):13-16
研究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既有理论创立与体系的整体性,也有历史发展时空境遇中的整体性.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与群众实际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王海滨 《桂海论丛》2010,25(2):26-2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开始复兴,在时代要求、中国现实与理论挑战的推动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逐渐成为显学。反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各有得失的理论进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面临的前提性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以领域定位、现实依据、理论维度、立体动态、旨趣倾向、研究路径和目标指向为结构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式构想。  相似文献   

18.
周前程 《桂海论丛》2011,27(1):27-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很难摆脱精英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坚持大众化的意识形态,把自身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实践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者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才能破解其大众化追求中的意识形态困境,坚持大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之后,教育部专门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者们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梳理和研究这些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已较为全面和深入,但为更好地担负起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学术责任,仍需秉持科学态度注意解决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简单化。在廓清理论旨趣的基础上,应着重对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在批判错误思想的同时,应充分肯定正确思想的借鉴意义;在影响对象的群体性选择上,除大学生群体外还应兼顾其他群体。二是要敢于正视社会思潮萌发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这些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滋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群体利益诉求表达问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是亟须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