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艳 《求实》2006,1(4):71-73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相似文献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解释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则构建了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者,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规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来看,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活动是其主体性产生的客观基础。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着思想品德建构活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其进行建构活动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在教育者价值引导下进行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的现实的与可能的主体性,以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对象精神文化需经过交互后得到满足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为教育者对国家意志传导所代表的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对象自身精神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中,教育者作为传导者的身份,在发挥“二传手”功能的过程中,其“主观诠释”行为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育载体的语言属性,教育对象的“接受期待”,理论与现实的张力,教育活动的诠释性质等,是造成教育者“主观诠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颖 《探索》2011,(6):114-119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教育者作为传导者的身份,在发挥“二传手”功能的过程中,其“主观诠释”行为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性、价值性和智慧性,教育载体的语言属性.教育对象的“接受期待”,理论与现实的张力,教育活动的诠释性质等,是造成教育者“主观诠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上的情感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命力的归因所在。运用情感教育生成情感积极效应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新视界,而情感积极效应的生成在于尊重受教育者的利益需要,构建平等交往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者实践教育智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网络空间是一个流动的、不断生成的社会性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实际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之中的人或组织。围绕"教育与被教育"的实践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互动中完成网络空间中思想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的生产和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空间得以确证。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空间的生成过程,需要在"主体-空间-客体"的三元结构中整体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闫艳 《求实》2012,(3):74-77
交往环境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动活动的"大舞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最终实现的"承载物"。营造出理想的交往语言环境、交往现实环境、交往虚拟环境以及交往心理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的主体性哲学为理论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定、主客体的属性特征、主客体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等为基本论域。基于辩证的主客体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应明确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定位,教育者主体具有主体性、受动性,教育对象客体具有客体性、主动性,二者既有明确界限又互促互成,由此形成了"主客体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联系,都不是简单的一方作用于另一方的单向联系,而是双方相互制约、交互作用的双向联系。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对于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仅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端倪。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同教育对象之间情感交流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可亲可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以及一定的手段和情境。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首先是最大限度缩减距离感,增加亲近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凭借自身学识涵养,用心用情传递教育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郝新春 《学习月刊》2010,(10):121-121,47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能够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服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需要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科学性,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现阶段的教育目标,科学地构建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估教育活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是其重构理性的基础,它以其独特性实现了对主体交往行为规律和语言逻辑结构的跨学科研究,为分析主体交往行动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活动。从普遍语用学的视域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资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问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文学具有把握世界的整体性、深刻性、预测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和教育规律是相符合的,因此,文学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加深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适宜的方法把教学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具有的独特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包括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四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魅力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增强教育者的教育魅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体论论域为基础,从总体上梳理和评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代表性学说,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实质主体在隐性层面表现为规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向和性质、享受教育成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代言人的政治集团;形式主体在显性层面表现为始发教育信息、组织教育活动、调控教育方向,在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互动时通过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并对其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相似文献   

20.
人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就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组织机构和教育对象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并找出这些关系内部的规律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迥避不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其实质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教于理论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