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发俐 《思想战线》2011,(Z2):384-386
研究从"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定义、现状分析入手,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困境、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阐述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中职教育迫切需要"人文精神"教育回归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杨丽娟 《青年论坛》2007,(6):150-15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它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造成大学生的畸形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以人为本,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应当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动力,而这种动力的最主要的来源应该是人文精神.文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文学的灵魂.文学教育必将在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重建人文精神是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逻辑悖论通过与现实生活相互观照,或通过形式逻辑演绎,体现人文向度。通过分析并揭示"美诺悖论"、"上帝悖论"和"上帝的烦恼悖论"的实质,提出逻辑悖论的实践问题,以及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逻辑悖论是实践活动的有效思维工具。在实践活动中,对逻辑悖论的理解要在意识并回归到人文精神中达到自觉,还要回归到人文精神中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悖论不仅给出了人们生活的理想目标的设定,而且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更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某种精神意境。可以说,在思考逻辑悖论的同时,人们创造着一种有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以下三种畸变现象:一是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完美化,二是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神秘化,三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派化。而最近发生的"张悟本事件"、"李一道长事件"和汪晖涉嫌抄袭事件中的"联合签名声援信"等现象,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畸变的典型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畸变现象的批判性考察,我们应确立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国人文精神,这一精神以平等、理性、科学、真理、人格、个性和公平作为自己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7,(10):34-41
40年前,一场以"文化"为名的大革命彻底打碎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传统。然而,砸碎一个旧世界,却并未建立起一个新世界。这一历程,伴随着无数人的精神迷失。从十年创痛中蹒跚走出的"后三届"学子们,由此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精神的废墟、思想的重建、文化的坚守。即便彷徨、悲凉却也难以褪去其根固的理想主义:心忧天下、匹夫有责。所以,他们在70年代书写出反思历史的"伤痕文学";在80年代初展开了"人道主义与异化"大讨论;在90年代可重新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直至21世纪重拾传统,带动国学热的思潮……人生几经沉浮,一次次从轻信到幻灭的生活体验,使"后三届"对社会现象有了清醒而坚定的判别能力。"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注重学术;在官学与私学之间,弘扬私学;在俗文化与雅文化之间,坚持雅文化。"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性的选择中,实现着对人文精神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人文精神构建关系密切,人文精神是体育的价值抽象,体育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在以儒道教义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体育和体育精神的缺失以及气功养生型文化的张扬,导致国人身体素质低下和人文精神的衰变。近代体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种“西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模式,包容身体锻炼和人格培养,将身与心、灵与肉辩证地统一起来,折射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哲学。回溯体育与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剖析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解读体育精神并将它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育现代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8.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教育的有利资源。本文旨在从人伦情怀体验、人性生命意识、人格精神魅力及人生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白文君 《前沿》2007,(11):80-82
作为对人的精神性存在和人类价值理想及人生意义的最高指认的人文精神必须存在着核心理念,这种理念只能是"人是目的"的理念。该理念要求把人当作目的,而不仅是手段;强调尊重人格,崇敬德性。人文精神的批判性要求该理念具有当代作为。这种作为表现为对现当代种种使人物化、异化和被遮蔽的现象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大学语文>课应发挥其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塑造方面的积极功能,使其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第一,必须改变教育观念.长期形成的"重知识、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彻底改变,摆正"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传道"放在首位.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扬课堂民主,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启发式教学,尝试讨论课和辩论课;搞好课堂设计,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第三,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利用本学科自身的优势,从文化中弘扬人格魅力;从文化中发掘人性光辉;从文化中感悟人生真谛;并积极加强国际文化融合,适应入世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11.
李春茂 《人民论坛》2010,(7):240-241
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然而,人们对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却持有不同观点。英美文学等文学课程是使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所以应给予足够重视并使之成为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徐小军  谢晓锋 《传承》2008,(8):88-89
近年来,人文研究热闹不凡。就人文精神研究而言,"人文精神"概念的多次诠释,"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多维探讨,使人文精神研究的内容、话题日趋深入广泛,且激发出诸如"中国文化究竟有无人文精神"等富于时代气息的学术争论。这些基础性、实质性的探究,为新世纪构建更具理性的中国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士恒 《传承》2010,(12):36-37
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人文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人文的资源观、价值观、标准观。只有把城市发展建立在人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社会真正趋向和谐,城市完美人格才有可塑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文研究热闹不凡.就人文精神研究而言,"人文精神"概念的多次诠释,"人文与科学"关系的多维探讨,使人文精神研究的内容、话题日趋深入广泛,且激发出诸如"中国文化究竟有无人文精神"等富于时代气息的学术争论.这些基础性、实质性的探究,为新世纪构建更具理性的中国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人文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人文的资源观、价值观、标准观.只有把城市发展建立在人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社会真正趋向和谐,城市完美人格才有可塑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李娟 《人民论坛》2013,(18):44-45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具有文化认同感的新人文精神作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纲领,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发展、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旅游以及开展城乡文化互动等举措,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原 《新东方》2014,(2):54-57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人文精神在近现代受到西方文明的碰撞显现其优势与不足。只有从人文科学的立场出发,借鉴现代性阐释学背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我们的传统进行解读和建构,才能科学地认识和完善东方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智慧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文精神的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升与构建已是理论界和文化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在理论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整合.把人文精神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出来,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理论熏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即以达到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目的.人文精神提升的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养成五种精神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孙来清 《前沿》2010,(1):118-121
"知识化"和"技能化"是当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它们皆忽视了以关注人的尊严和人格完善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法学学科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法精神的重要因子。法学教育应当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陈宏建  龚平 《前沿》2005,(11):250-252
本文以探讨人文精神为开端,然后论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尊生重生、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建立理想、独立的人格,最后落脚于挖掘儒家人文精神中的积极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彰显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