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从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回顾20世纪,一代又一代无数爱国知识分子,都曾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强盛的路子,诸如“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科技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3.
胡子昂  何建华 《群众》2023,(12):62-63
张謇,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江苏五才子”之一。张謇一生全心从事实业和教育活动,而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引进运用人才、尊重并聚留人才,是他发展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立国由于人才”“无人才不可为国”的观点,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提到了立国、治国的高度,是其强烈的爱国激情与对救国途径理性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贺仲明《国民性批判:一个文化的谎言》一文全面否定近代知识分子思想启蒙运动的积极意义,忽视了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实践活动,也忽视了众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未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文章得出了有悖史实的结论。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问题应采取认真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沈闻鸣 《群众》2007,(9):23-25,78
南通市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总人口780万。百年前,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开近代风气之先,在南通进行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践,在中国民族工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  相似文献   

6.
在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变之前 ,青年毛泽东在近代教育救国论思想和传统文化及学习经验等因素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救国理论。本文着重分析了早期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凝结着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概括了他一生奋斗的缘由和归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爱国为出发点、为内容、为依归,与祖国共荣辱、共曲折、共辉煌,在他脚下,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熠熠生辉。 1995年4月号(总第37期) 以爱国为出发点,寻找救国之路 爱国主义是邓小平探索救国道路的力量源泉。青年时代的邓小平,目睹近代中国政治腐败和国家贫弱,萌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初步的爱国思想”。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抱着“学  相似文献   

8.
教育救国论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值此世纪交替之际,对教育救国思潮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无疑会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发展教育救国论是近现代中国先驱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其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的兴起。鸦片战争是中西文化的一次激烈交锋,它揭开了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序幕。面对列强的侵凌和船坚炮利的威胁,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在“教育救国”的思潮中,他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宗旨,较早地设计出融合中西教育内容的近代学制,力倡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成为晚清国民教育最积极的鼓动者。他的智育、情育、意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和改良主张突现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和强烈的爱国情操,他对女子教育的阐述和对兴办女学的筹划,开风气之先,为近代妇女思想的觉醒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黄炎培》真实、艺术地再现了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早期国家领导人之一——黄炎培探求救国真理的坎坷历程,并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一中国历史独有的侧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爱国者,尤其是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资本家在救国之路的艰辛探索中逐步觉醒,  相似文献   

11.
安立志 《同舟共进》2011,(11):60-64
总体上讲,动辄强调“国情”(确切地讲是强调“国情特殊”)是中国近代以来遭遇的新问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在学习和引进外国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先是器物,后是制度,再则文化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期,为救亡图存,国家主义派围绕消除内外危机,根除国民劣根性,谋求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传统道德近代化,培育近代立国精神等方面论证了道德之于国家的时代价值。同时,他们系统诠释了道德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识见,以爱国为近代国民的核心理念,培育近代理想人格,明确近代国民基本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救国途径等思想。欲藉此培育国民共同精神,建设中国新型近代国家。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爱国思想简论庞士让正如但丁是欧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①一样,龚自珍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近代最初一位的著名诗人和爱国思想家。龚自珍(179—1841),字人,号定庵,又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与中国近代第一...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和乡村现代化建设,既是卢作孚先生的梦想,更是他一生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郭海子 《黄埔》2013,(2):42-42
何信,1912年出生在广西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在他幼年时代就讲“岳母刺字”、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爱国故事教育他。  相似文献   

17.
正黄埔精神与爱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爱国——爱中国是黄埔精神的基因。所谓黄埔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黄埔军校的精神,也是黄埔军校创校者孙中山先生救国图存的爱国精神。近代中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所言:“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马路民主”有几种错误观点需要澄清:一曰“爱国之举”论。有的人认为上街游行、示威是为了“消除腐败,惩治官倒”,是民主爱国的举动。这些同志不懂得一个起码的常识:如果农民不种地,吃什么?如果工人不做工,穿什么?如果学生不上课,干什么?如果军人不守岗,祖国安全么?爱国非上街不可吗?有一位老共产党员说得好:真正的  相似文献   

19.
上 ,未能深入佛学真谛 ,也许在已经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深受其益的后人那里不易体察佛学义的精要所在 ,也许是迫于现实的需要而对佛学义理的选择有所侧重 ,但无论如何佛学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对科技发展具有一种阻碍作用是事实确然。在现实的救亡重任面前 ,佛教的虚幻的世界观、虚无的人生观、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无疑是为抱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理想的士人所不取的。二冲击的第二个层面是科学主义所引发的对佛教“道”(思想 )层面的批评。科学技术被近代士人当作救国救难的制胜法宝 ,同样 ,科学主义也被近代学人当作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与…  相似文献   

20.
李燕 《协商论坛》2016,(9):52-55
为了国家利益,很多地下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同样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仍旧保守组织和个人工作身份和秘密,不表功劳,甚至在“文革”中遭冷遇受迫害也绝无怨言. 先父李苦禅就是其中一位.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李苦禅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但很少人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是一名八路军地下工作者,不仅为抗日传递情报,亲身参与抗战,还在日寇的监狱中扛酷刑,痛骂日本侵略者…… 愤离杭州返回北平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全国爱国学生开始展开各种形式的爱国、救国的革命活动,李苦禅教授总是站在杭州国立艺专的爱国学生一边.因此,被学生们私下里称为“赤色教授”.如有相聚开会,则互相通知“今晚到李老师那里喝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