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过程中,首次发掘出几部傣族文学论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的各种诗歌》),写于傣历九七六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是就今发现的最早一部傣族诗论。这部诗论,在论述傣族诗歌的起源,诗歌与佛教的关系,诗歌的种类和特色等问题时,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部诗论,共有五本,第一本论述傣族的各种诗体,第二本论述天文地理与诗歌,第三本论述花草与诗歌,第四本论述动物与诗歌,第五本论如何写情歌。《怎样写情歌》这本诗  相似文献   

2.
一位长期坚持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并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的作家王松,近年来因为工作成绩优异,引起了中国文壇的密切注意;继他的那本与傣族作家岩锋合作整理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相猛》,获得了一九七九——一九八二年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之后,一九八三年他的另一部有关民族文学的论著《傣族诗歌发展初  相似文献   

3.
我们傣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就目前所知,仅有关《阿銮》的叙事长诗就达五百多部。有人怀疑,这些诗是不是傣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等单位编的《傣族古歌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明傣族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就已经以自己充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无拘无束地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和理想,创作了许多反映先民们各个时期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编写好一个民族的文学史,确非易事。它特别需要占有大量丰富的材料。《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下简称《简史》)的编著者岩峰、岩温扁、岩林是傣族诗人、科研工作者,长期从事本民族文学的翻译、研究工作;秦家华、王松虽为汉族专家,但亦曾较长时期生活在傣族聚居地区,积多年研究之心得和丰富的傣族文学资料。因此,《简史》上溯远古时期的古歌谣,下至本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园地和新人新作,汇集了大量的傣族民间文学资料和书面文学作品,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这些资料和文学作品,进行审慎的剖析、探索和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傣族文学发展的概貌;评述了傣族文学作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体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揭示了傣族文学本质特点及发展的轨迹,作出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概括、归纳和总结。同时,用大量丰富生动的考据,描述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富于创造的民  相似文献   

5.
黄滨 《当代广西》2005,(4):60-60
我区知名作家、全国优秀科学文艺作家宋家先教授创作的长篇电视剧本《金樱花》(又名壮乡灰姑娘)已经出版,向国内外发行,这是广西文化生活、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件喜事! 提起“灰姑娘”,人们自然想起17世纪法国沙尔·贝洛(1628~1703年)著名的《有寓意的传说集》中的《灰姑娘》(又名《辛黛瑞拉》)和18世纪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灰姑娘》。这两位文学巨匠笔下的灰姑娘,以她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艺术。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种类型,民间文学是口口相传,有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没有文字的民族,就没有自己的作家文学,而只有民间文学,用一个人有两条腿的形象来作比喻,她先天性地缺少一条腿——少一条作家文学的腿,单是那一条民间文学的腿,行动起来,既不方便,也走不快。没有文字的民族与有文字的民族的文学比较,正是这样。古语说:“言之无文,传之不远。”这句话,本来是指文章的文彩而  相似文献   

7.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8.
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般鲁绕(以下简称鲁诗)是纳西族象形文东巴经名著之一,是后期东巴文学中的划时代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因此,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和作家们的注意。国内翻译整理成汉文公开出版或进行研究而有影响的作品,有赵银棠先生的长诗《鲁般鲁饶》,(1957年《边疆文艺》第10期)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编写的《鲁般鲁饶》,(1960年《纳西族文学史》第五章第二节)牛相奎、赵静修同志整理的长诗《鲁  相似文献   

9.
作一次文学旅行,也许是冒险,但我想一定很有趣。特别是沿着我国傣族文学之流节节上溯,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瑰丽风光。众所周知,我国的傣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印度文学有十分明显的姻缘关系,但她们是不是就同一祖先?一个民族会不会只有外来文化,而没有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是他们民族的历史和坏境的产物?探讨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选择《召树屯》作为追溯对象,是因为她不仅在我国的傣族地区,也在东南亚各国、日本、朝鲜、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广为流传,很具有代表性。从基地出发既然要探索,当然先要把《召树屯》这部作品的面目弄清楚。《召树屯》的主题是什么呢? 无疑是歌颂召树屯和喃婼娜的纯真而又高尚的爱情。从勐板加的王子召树屯在金湖  相似文献   

10.
路遥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作家。《平凡的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家庭伦理、男女青年的自强奋斗及爱情、婚姻中的命运体现了作家深沉的儒家文化意识,因而作品充满感人的力量。路遥这种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创作精神是中国文学走向全球化必须具备的。  相似文献   

11.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12.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文学论文如《毛诗序》、班固《离骚序》和《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或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或就一种文体立论。而《典论·论文》则在高度肯定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的基础上,论及多位作家和多种文体,还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对当时及后代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马忠 《观察与思考》2009,(14):58-58
《岁月如歌》是乡土作家刘浩歌最新出版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也是作者的第24本著作。  相似文献   

14.
江河流水,雷电风云,花草禽兽,日月星辰,这是自然现象。然而,在荒远的古代,这些自然界存在的种种现象,却成了原始人类崇拜的对象,并形成五彩斑烂的神话故事。《傣族古歌谣》是通过“歌谣”的形式,来记载傣族先民的童年生活的,它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文学著作。难怪有人说它是“傣族诗歌的童年”,这话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5.
正设立"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是加强广西作家队伍建设、力推文学精品创作的重大举措。近3年来,"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团队的5位著名作家东西、凡一平、黄佩华、朱山坡、李约热,都按计划推出了自己的作品,而且每部都是作家精心营构的精品力作,出版后都受到了读者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如凡一平的《上岭村的谋杀》、东西的《篡改的命》等长篇小说,均受到了普遍关注和好评,并吸引了影视界的目光。而壮族作家黄佩华推出的一部以右  相似文献   

16.
杨佩瑾同志是中国作协江西分会主席,作为一个中年作家,近十年中,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三部长篇小说《霹雳》、《旋风》和《红尘》。他把这三部描写江西老苏区土地革命斗争的小说,命名为《天意》三部曲,这是借用一位当年苏区老人的话,表达作品的主旋律——共产党得天下,是“天意”:即是人民和历史的意志,是一条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这三部约一百一十多万字的长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江西苏区人民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展现在社会主义文学画廊里。  相似文献   

17.
我校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的两项科研成果——《白族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白族文学史》最近已发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预计一九八四年二月发行。《白族文学史》由张文勋主编,张福三、付光宇助编。该书是在一九六○年云大中文系等单位编写的《白族文学史》(初稿)的基础上修定重写的。编著者对白族文学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力求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探讨白族文学发展的规律。针对《白族文学史》(初稿)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加强科学性、系统性。不少章节作了较大变动,并有充实、提高,如对白族古代书面文学和解放后新文学的研究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加强。全书四十多万字,是研究白族文学的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年深秋,在云南省昆明市美丽和富有神奇色彩的滇池畔,举行了一次“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云南分会组织的。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方的著名傣族作家、诗人、歌手、翻译家及文教负责干部,有国家民委以及北京、上海、广西、内蒙古、湖北等地的汉、壮、蒙等族的专家、学者和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还有各地的一些报刊、文艺出版单位的编辑、记者等共九十多人。以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专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召开学术讨论会,这还是第一次,而且规模也比较大。讨论会收到专题论文共六十多篇,其中有:有关傣族文学的源流、特点、传统、发展和它同各兄弟民族文学,以及宗教及东南亚各国文学的关系等,另外还涉及一些著名传统作品及现代作品的比较分析等。  相似文献   

19.
陈立浩 《新东方》2008,(11):52-56
海南黎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要是黎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来,海南黎族文学逐渐涌现出了民族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文学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学的百花丛中,海南黎族文学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  相似文献   

20.
赵淑侠是台湾旅居瑞士的著名华文作家,她的创作成就,不仅享誉台、港、海外,亦为大陆所注目.《塞纳河畔》是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因此,正确认识这部小说的特点,对于了解赵淑侠的创作风貌乃至把握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