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响应。但世界上也存在一些不解、误解,如:"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排斥其他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新马歇尔计划",是否为了中国向世界转移过剩产能?到底如何看待并有效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各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平台,离不开对"一带一路"倡议理论基础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失灵理论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南半岛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周边重点合作区域。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南半岛实施仍将面临着风险与挑战,既有来自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战略性防范、挑战与分化,又有中南半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与担忧。本文从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内在条件、中南半岛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及重构途径选择等方面对中国重构中南半岛地缘战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存在着逻辑严谨的内在关联性,并为全球层面贡献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共产品与价值观念。在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面临着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领土领海争端持续升温、国家权益冲突潜滋暗长、心理认知焦虑难以消弭等危机和挑战,如何规避和化解危机,关键在于具有战略性地规划和管控中美日、中美印、中美俄、中韩朝等三边关系的健康发展,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营造良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依托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与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实现路径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构建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为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柬埔寨学界围绕这一倡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柬埔寨学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多重背景。"一带一路"倡议将给柬埔寨带来经济、安全、政治等方面的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经济、安全、外交、社会及环境等风险和挑战。柬埔寨应该据此推动中柬两国战略对接、努力推动柬埔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专注于解决国内问题、寻求外交政策的多元化;中国则应坚持东盟的中心地位、重视对柬埔寨公共外交,以实际行动增强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作为联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国家,乌克兰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在该倡议框架下与中国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贸易和人文领域的全面合作。但就地缘政治环境而言,乌克兰在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俄罗斯的压力,顿巴斯冲突和族群矛盾使得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困难重重。因此,尽管中乌合作拥有较好的历史基础,但面临的诸多挑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东欧地区的安全困境、合作规模及方向、乌克兰的政治状况、"弱+弱"合作模式的瓶颈等,均对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构成负面影响,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是未来推进双方合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区域和优先方向。中国在东盟推进"一带一路"时面临的经济环境较为理想。但是,主要受南海问题的困扰,当前中国在增进与东盟国家政治互信和维护区域安全环境方面仍面临着挑战。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离间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系、恶化了南海安全环境,因而增大了中国在东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时的战略压力。中国应多渠道入手来应对这一挑战。首先,中国应继续致力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其次,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全方位推进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第三,在坚持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应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并努力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与南美洲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IIRSA)在多方面存在理念契合。秘鲁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各重点领域合作已取得重大进展,两国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自贸协定。秘鲁政府提出将陆路基础设施的战略连接列入"一体化倡议"的优先项目,旨在成为南美连接亚太的枢纽,同时促进南美洲特别是与巴西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南美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合作潜力巨大,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难题。以秘鲁为例,存在地缘利益的考量、量化项目收益、社会环境影响评估、投资规模对财政结构的影响等障碍,目前尚不具备条件来推动项目的实施。从长远考虑,深入开展以秘鲁为枢纽的跨太平洋海上直航和海底光缆建设以及扩大空中连接的可行性研究,将为秘中关系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秘鲁应明确自己的目标,开放政府部门与商界、学界的对话渠道,研究最佳战略和措施,以秘鲁为切入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延伸到整个南美地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注定会给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带来深刻的影响。人们曾就"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影响展开讨论:它究竟是试图"颠覆"全球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还是支撑该体系的经济计划。而本文认为双方的观点都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一项战略部署也是经济计划。并且,学者们迄今为止都是从外在表现而不是从中国的角度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为了从中国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本文将借助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SCC)展开研究。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本文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需要解决的四大历史任务,这四大历史任务可以作为分析"一带一路"理论创新和战略创新意图的框架。在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义后,本文回答了"一带一路"倡议究竟会"威胁"还是支撑全球经济体系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是解决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带来的难题,"一带一路"倡议期望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后,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会对全球经济体系构成系统性"威胁"。相反,"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促生有机性变革以满足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空间,推动建设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项充满中国智慧的共同发展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9.
刘红 《东北亚论坛》2019,28(3):90-101,128
受中日政治关系改善、"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等因素影响,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使得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政治经济基础更为夯实。中日两国正在积极探索以第三方市场合作为重心,以东盟合作为起点,以基础设施、物流、节能环保、金融等领域为重点进行深入合作的可行路径。但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依然受到中日关系回暖的可持续性、日本政府与企业对待"一带一路"建设的"温度差",以及沿线国家现实风险等问题的困扰。需要两国政府继续对中日关系予以精心呵护,不断为中日关系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需要日本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消弭"温度差";需要中日双方通过信息共享来规避投资风险。据此来开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合作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是中国在南海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基础。美国和日本以南海问题为抓手与中国展开区域战略竞争的政策为"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实践附加了政治与安全因素。当前,中国与包括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在内的东盟国家商品贸易及投资关系的稳定发展为"一带一路"推进提供了战略可能性。然而,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单向顺差和直接投资不足等问题也限制了其经济政策转化为良性社会政治效应的拓展空间。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中国国内产业升级与中国—东盟商品贸易结构的平衡将使中国得以拓展南海地区经济政策的社会政治效应,并使该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机制愈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东盟经济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合作,认为伴随着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东盟经济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可逐步实现相互对接,并将取得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与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通过TPP和TTIP在欧洲与东亚打造出全新的扩大版"经济北约",提高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准入门槛。中国则推出"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计划,以实现欧亚经济融合的目标。但由于"一带一路"的推行,面临恐怖主义与海盗袭击等地区安全的威胁,具有潜在的战略弱点。2014年9月,习近平提议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将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倡议的"草原丝绸之路"进行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一个整体,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起点,不仅能够"稳疆兴疆"、改善民生、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同时,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推动欧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作用。2014年11月11日,习总书记倡议启动亚太自贸区一体化建设,决定出资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倡议可能会推动新亚太世纪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从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远景规划上同"一带一路"倡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拉合作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在理念上与"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一脉相承,同"一带一路"倡议同频共振。拉美国家热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拉利用高层交往、整体合作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凝聚合作共识、描绘合作蓝图,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延伸至拉美。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彼此需求和利益,不排斥或针对任何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地缘政治考虑,不搞所谓战略博弈。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取得积极成效,共建"一带一路"给拉美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现实利益,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拉美加勒比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赞赏。当前,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高峰论坛为引领、各领域多双边合作为支撑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架构基本成型。中方将同拉美国家进一步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明确合作重点,着力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中长期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如能把"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为具体的国际制度与组织,不仅有助于减轻"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美国施加的制度羁绊,进而推进全球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中国尚未形成自己明确系统的地区制度观和全球制度观。为此,从国际制度的特征和行为逻辑出发,提出国际制度战略的一般框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带一路"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并以现有"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推动现有制度改革和新制度建立。总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理念指导,系统构建新时期中国的国际制度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幅撤军后,阿富汗进入国家转型新阶段,安全、经济和政治领域均面临严峻挑战。阿富汗安全形势趋紧,经济发展陷入衰退,政治内耗严重及和解进程难以取得突破,对地区稳定产生深刻影响。美国鉴于阿富汗形势恶化及反恐作用上升,自去年以来放缓了撤军步伐。美国已为在阿富汗长期驻军做好准备,仍将继续主导阿富汗事务。中国积极支持阿富汗经济重建与政治和解,"一带一路"倡议亦与阿富汗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阿富汗希借助中国的"一带一路"助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但面临区域内外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6.
赵穗生  郭丹 《东北亚论坛》2019,28(3):28-39,127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连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国同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为中国提供了展示其国际领导力的平台,尤其是在美国的全球领导力衰退之后,其影响更加明显。但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严谨的经济规划和有力的外交行动。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使"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商业的可持续性,平衡中国自身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创造共同的价值观,激励其他国家与中国共创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7.
韩国如何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韩两国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在韩国国内,虽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多元化的认知态度,但以积极、肯定者为主。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半岛局势与拓展国际空间等战略目标,韩国将主要通过加入国际机制、对接发展战略与深化经济合作等路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中韩两国将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促进和深化与有关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框架,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越南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两国进一步拓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以越南主流官方媒体——越南通讯社和"越南每日快讯"的相关报道为切入点,梳理分析越南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分析发现,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及越南国内的政治博弈下,民众负面涉华情绪、中国对越南的投资比较优势不足、"一带一路威胁论"持续发酵以及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等内外因素,都影响着中越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其背后所凸显的越南从官方到民间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是未来中越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将国内贫困治理的有效经验融入全球发展治理的制度化进程,以广泛多元的国际合作助推经济增长新理念与包容发展新模式在全球的共享,体现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互动的中国式发展观。全球发展治理体系正经历转型,处在这一进程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面临来自权力结构、运行规制、能力建设与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深刻挑战。全面建设"一带一路"、推动民生改善与全球发展,需要始终将人类发展共识作为核心建设理念,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贫困治理的有益经验,积极搭建与联合国主导下的各类发展机制的合作平台,重视发挥基层治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民粹主义、政治极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助推下,欧洲保护主义日益兴起。出于维护欧盟规则、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经济主权和产业利益的考虑,加之中欧之间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欧洲保护主义者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重要目标。欧洲采取的加强投资安全审查、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增加对中国投资基建项目限制等措施,令"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面临阻力。在短期内,欧洲对"一带一路"的防范难有实质性改观,但从长远看,不排除中欧在"一带一路"建设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