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目前信访制度改革中,存在"弱化甚至取消"现行信访和"强化"现行信访制度这样两种截然对立的方案.这两种方案都不能破解当前信访困局.要突破困局必须建立人大监督下的行政信访与司法信访并存的信访体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不断加强信访举报工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畅通信访渠道,提高信访质量,服务诉求群众,长子县纪委采用"一卡一表两书"措施为广大群众提供诉求平台。"一卡"即信访事项登记卡,"一表"即信访事项处理进度表,"两书"即信访人息诉罢访承诺书、信访目标管理责任书。  相似文献   

3.
为了巩固基层涉纪信访"百日会战"成果,进一步引深纪检监察信访干部"下基层、转作风、抓信访、促稳定"活动,夏县纪检监察信访干部包案包事,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化解信访矛盾纠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调查基层涉纪信访问题,对群众合理的诉求解决到位,努力把涉纪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上访群众稳定在基层。近期,县纪委安排信访干部解决了两起基层涉纪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访"实质上是民众与公共权力机关及其领导者交往、进行利益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而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信访"是国家实现社会管理的需要,处理"信访"工作是国家的一项社会管理职能。现实中的"信访"行为具有未经整合或弥散化、功能尚未分化的特征;而从文件和法规文本来看,当前"信访"主要被赋予了"利益表达"尤其是"行政救济"的内涵,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信访机构功能日渐专门化、信访工作日渐规范化的趋势,也反映了信访制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5.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设计。信访作为公民权利救济的一条途径,在实践中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许多问题。理论与实践界一直对信访存在"废除论"、"强化论"、"弱化论"等观点。在我国信访作为一条权利救济途径,有存在的必要,但必须认识到信访量大、面广、上行趋势明显、非正常信访问题突出等现象。必须逐步推进信访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信访的救济职能。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信访规范化是前提,制度化是保证,法制化是目标,三者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6.
资讯快递     
正广安市广安区:营造"绿色"信访举报生态今年以来,广安区纪委监委加大宣传"绿色"信访举报方式,针对存在的"缠访、无理访、越级访"等"灰色"信访,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大排查大清理,深挖信访"变色"因素,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拓宽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开设24小时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将意见箱设置在村(居)民集中的小区以及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7.
基于话语视角,信访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长期实践,形成了自身的话语体系。信访话语体现在围绕信访乃至一整套群众工作的法规政策、围绕信访及各类群众工作中官方与民众的语言表达。信访话语的生成与变迁是基于"革命—动员"与"改革—稳定"两个语境。革命和建国初期,信访属于"动员"治理模式,实现了动员与民众诉求的平衡。"改革—稳定"语境中,信访话语尽管延续了反映意见、联系群众和调查实情的传统,却面临转向中的断裂问题,即"动员"话语消失之后难以在法治建设中定位自身价值。纵观历史,信访话语转向之关键在于构建契合改革语境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涪陵区信访稳定工作总体平稳可控,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信访对象多元化、重复信访突出化、处理能力有限化、信访化解艰难化和网上信访滞后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抓好风险隐患预防化解、强力推进"事要解决"、积极推动网上信访以及加强乡镇一级信访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9.
虽然《信访条例》规定了信访案件"三级终结制",但现实生活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却长期被信访案件"终而不结"、"谁终结、谁被缠"等现象所困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现行的信访终结制度不够完善、上访解决问题的成本较低、属地政府化解信访矛盾的手段欠妥等原因所致。因此,应转变作风,树立群众观念,依法规范信访部门的接访行为,依法做好信访案件的复查复核和督查督办工作,适时修改和完善《信访条例》,进一步规范访民的上访行为,依法终结信访案件。  相似文献   

10.
积极稳妥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是当下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共识。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的利益矛盾和民生诉求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制进程中的信访立法滞后是涉诉信访产生的法制症结,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信访处理机制不完善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直接原因,民主、权利意识复归中民众质朴但缺乏法制观念的维权热情是涉诉信访产生的重要"推手"。破解当前我国涉诉信访问题的正确进路是正确定位涉诉信访的制度功能,加快推进我国信访立法的进程,不断完善涉诉信访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行为—过程范式"为分析视角,有利于更清晰地理解信访困境的形成机制。以"法治是地方性知识"与"相对合理主义"为应对信访困境的理论基础,可以发现关注信访制度的定纷止争功能,依靠权威力量进行纠纷化解,加强对于公权力的规制,注重成功经验的法治化是突破信访困境的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12.
汪海燕  闫冲冲 《江淮》2012,(2):31-32
稍微了解一点信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信访工作难度比较大。"信访"被很多人认为是"天下第一难事"、"天下第一烦事"。然而,在黄山市屯溪区信访局长的岗位上,胡发贵一干就是14年。14年来,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忠心、对信访事业的诚心、对信访对象的耐心、对处理信访问题的恒心、对困难群众的爱心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胡发贵亲手处理来信2534件,接待群众22928人次,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9,(12)
<正>鄂尔多斯市纪委监委推行"123"工作法有效破解重复信访难题。1,即利用"一个平台",充分利用检举举报平台梳理重复信访举报件,深入研判重复信访举报件的处理流程和轨迹。2,即开展"两个活动"。一是组织开展"上访变下访"活动,各级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设点接访、带案下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启动"信访清零"行动,对业务内的及时核查处理、业务外的与司法机关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信访举报移送机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安徽省肥东县信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关于信访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信访信息化法治化专业化建设,全力打造"阳光信访" "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文明信访",为建设大富美强的现代化东部新城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都匀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现有成果,让群众依法懂法,实现由"信访不信法"到"弃访转法"的转变,助推都匀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和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2015年6月,贵州省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推进会在都匀市召开。会上,省领导高度评价了都匀近两年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都匀市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情况展览,省政法委参会人员由衷感叹:"贵州省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优秀经验得看黔南,黔南还得看都匀。"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把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确定为政法系统的重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估指数84.50,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八连升";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7197件,全年受理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42852件,同比下降32.5%。32.5%信访举报现"降"势【数据分析】"三个下降"2015年,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69129件,同比下降11.2%。其中,检举控告类42852件,同比下降32.5%。四川受理信访举报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以来,为切实遏制重复访越级访上行,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南充市纪委监委开展重复越级访专项治理,信访举报总量同比下降8.8%,上级转办信访举报同比下降33.4%,重复信访举报同比下降28.5%。压实信访举报责任明确责任内容,制定《加强信访举报重复越级访治理十条措施》,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处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各级党组织履行预防和处理本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忻州一直是信访问题突出的地区,为此市委市政府向各级干部提出"七个为什么":为什么信访案件多?为什么信访问题领导批就能解决,不批就解决不了?为什么有人认为群众上访是"刁民"闹事,有人认为是合理诉求?为什么应该解决的事解决不了?为什么一些群众要越级上访?为什么个别地方和部门信访问题多?为什  相似文献   

19.
<正>信访问责制施行以来虽已取得很大预期成效,然而,部分无理信访者却有恃无恐,无理信访急剧攀升,越级访、缠访等现象也并未削减;基层领导压力过大,甚或谈访色变,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人财物进行围追堵截,"花钱买太平"、"摆平就是水平"的心态悄然而生。本文首先指出信访问责悖论的客观存在性,然后从职能定位、权责关系、程序设计三个维度来剖析其成因,并提出定位大信访职能、构建椭圆型信访机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多数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此条规定的本意,一是减少信访人的信访成本,二是为了维护信访秩序。但在现实中,信访人信奉"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等思想,认为上访人越多政府越重视,人数超过5人的集体上访大量存在,成为集体访的常态,处理不当还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其实,集体上访人数动辄超过5人,不仅跟信访人的认识有关,也跟行政机关和信访机构未能有效引导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