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法治社会,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国家同法治社会是两个对应范畴,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互补互动关系.国家法律主要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 法治社会并非简单地指以法管理社会或守法的社会,这只是法治社会的一部分内涵.法治社会是指全部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包括各社会组织的自主自治,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法治轨道上运转,社会力量在法治范围内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以及公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符合法治精神.建成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法律和社会规范、社会公德约束自己和他人,并监督国家权力在宪法和法律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2.
德国现代行政法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法治国背景之下完成的。法治国思想从最初提出之际,就是对国家行为的法律规范要求。在此背景下,奥托.迈耶提出“依法律行政”,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德国现代行政法。德国法治国思想其后经历了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以及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的演变。作为对社会法治国的回应,给付行政理论开拓了德国行政法的新视野;而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的演变,则在实质法治观下对德国行政法进行了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3.
论一体建设法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建设发展的主观选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思想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指全部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要一体建设而非分体建设、要同步建设而非分步骤建设。要从理念和思维层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层面、社会自治能力层面充分认识法治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在于: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政府主导与社会共治为基本方式,以培育法治信仰、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突破口,以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为重点,以形成多元融贯的规则体系为支撑,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达到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核是主体的平等自由,理性主义和权利本位观、商品经济孕育了意思自治原则的精神。该原则的成长与法治社会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税。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保障人权,实现经济民主成为其应有的以向。意思自治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契合,必将加快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是在法律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经济领域法律社会化的现象,必然以社会为中心,具有社会本位性。本文认为经济法作为社会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法的基本属性,经济法以立足于社会,维护社会利益为基准,追求社会公平,由此更加表明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  相似文献   

6.
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在预设的背景、运作的规范、人性的假定及价值的取向上各有不同,因而两者之间未必完全同质。当然,刚性法治与柔性法治的糅合、人的自利与利他的共存以及法律与非正式规范的协调,为两者的统一提供了基础。法治在促成和谐社会形成上的作用,可以表现为:在观念上,确立国家有限、社会自治、个人本位的法律基准;在标准上,以自由、合作为基础,形成和谐社会的法律尺度;在形式上,以法律下的“人的联合”作为和谐社会运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驱动: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行政与法》2004,(3):44-46
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作为法治的前提,以市民社会的建构驱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运用法律维护市民社会的自律、自治与独立,明确国家权力行使的根据、范围、界限和程序,将实现市民社会的自治作为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8.
周圆 《河北法学》2023,(2):162-183
在我国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救济遵循私法模式,从《民法典》规定的请求权基础上看包括人格权请求权、侵权责任请求权、缔约过失责任请求权和违约责任请求权四种具体路径。然而,从根本和长远来看,私法救济路径未能把握侵害平等就业权的实质是公益和私益侵害的竞合,忽视了平等就业权救济的社会法场域,造成了平等就业权救济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私权本位下平等就业权的认定难题,私法请求权路径的结构性问题与救济的法益缺失,过错责任、契约自由与证明责任的失衡,以及民事责任与私法自治的功能局限。平等就业权的社会法救济路径是破解困境的应有之意。理念上,社会法救济坚持社会本位下以注意义务规制用人单位权力,以无过错责任与关系性契约矫正私法救济原则。机制上,立足中国法治资源并吸收域外经验,构建社会法保护与私法救济的融合衔接机制,包括社会法治理机制、特殊侵权责任制度、歧视性雇佣的劳动合同法规制机制、就业歧视的社会法法律责任以及证明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9.
实现宪政目标下的中国行政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坤 《法学论坛》2005,20(2):43-53
世纪之交逐渐兴起的宪政风云值得每一个宪法学人认真对待。宪政目标要求行政法治的发展应当以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为根本 ,以完善行政权力控制为重点 ,以增进社会公平为目标 ,以社会自治与自由促进为基础。中国行政法治与宪政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 ,中国行政法治应采取一种后发的综合的行政法治模式 ,并以宪政目标为指引有重点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以发展完善行政救济制度为核心实现行政法治 ;(2 )以规范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为保障实现行政法治 ;(3 )以建立健全行政程序制度为重点实现行政法治 ;(4 )以理性监控行政自由裁量权力为特征实现行政法治 ;(5 )以寻求指导行政相对人参与合作为手段实现行政法治 ;(6)以普遍推行行政公开制度为前提实现行政法治 ;(7)以确立普及政府守法观念为条件实现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10.
法治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治的正功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通过正当化国家权力,促进价值多元化和解决纠纷而实现社会整合功能;通过降低社会交往和管理成本,促进市场效率和个人自由而实现福利增量功能;通过确立法律的正义形象,形式合理性及权威性而达到其意识形态功能;通过秉持有限理性论,破除权力迷信和确认基本的法律价值而实现法治的批判功能。如上几种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宇润 《法学杂志》2001,22(4):28-30
网络革命给政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它没有危害到社会的整体利益 ,政府不宜干预 ;政府站在社会高度又不能不关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 ,要宏观规划、政策引导。电子政府是政府适应网络社会的基本管理行为。政府在网络革命的今日 ,其行政行为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网络时代的法治政府是个系统工程。在网上实行强制的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实行决策民主化 ,国民可以对网上政府进行民主监督 ,监督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但也要兼顾行政公法的国家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2.
卢代富 《现代法学》2013,35(4):24-31
社会整体利益因事关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而成为所有法律部门共同维护的对象,但不同法律部门在法律体系中的具体功能有别,其各自对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的路径也有异。基于市场失灵有损社会整体利益、国家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的有效途径等认知,国家制定经济法确认和规范国家干预,为旨在克服市场失灵的国家干预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并通过在经济法的法益结构中作出凸显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European integration is specifically a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deeper structures of solidarity, legal order and justice away from the segmentally differentiated European family of nations and towards an emerging European society.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subject matter to be explained (explanandum) in this article by a set of mutually supporting explanatory factors (explanans) with the example of jurisdiction by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1) establishing formal legitimate power of European jurisdiction in order to complement and form the driving force of international labour division: preliminary reference, supremacy and direct effect of European law; (2) establishing a substantial conception of control in the field of legal discourse: free movement and non-discrimination; (3) enforcing a genuinely European legal order against national varieties of law by establishing a dominant European legal community; (4) making transnational sense of legal change by legitimating Europeanised law in terms of advancing justice as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cross and within nations, as opposed to equality of results within nations accompanied by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cross nations.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却是远不够深入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关于现代社会中法律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此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解释,他把系统/环境的区分应用于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分析,不仅明确了法律作为现代社会之独立功能系统的位置,也阐发了法律与其他社会功能系统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这一洞见揭示了法律与社会之间共同演化的关系,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严重隔离与分化,成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我们把现代法治理解为国家权力的理性外化,主张以国家为主导,将法治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理性构建行为,一种国家促成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16.
立法的社会接受能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法的社会接受能力就是立法本身所具有的品性以及与既存制度的兼容性等所决定的法律能够在社会上得以实现的能力 ,主要有 :社会主体的认同能力 ,这是社会主体对立法的自觉体认能力 ;与既存制度环境的兼容能力 ,社会存在的正式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是立法产生的先在条件 ;法律本身的激励能力 ,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社会的成本支付能力 ,是社会具备制定法律和实施法律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During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European civil society has gained increasing popularity. The European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have developed a discourse on civil society and civil dialogue. Institutiona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is discourse. Reframing the normative context for EU democracy, this discourse suits some institutions better than others. In particular,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ve made recourse to it; the former to redefine its proper role and combat the risk of marginalisation within the European institutional set‐up; the latter first to build support for policy initiatives in the social sphere and subsequently to respond to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the Brussels’ bureaucracy. These institutional interests have inspired a conceptualisation of civil society as ‘func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functional representation’ rather than as ‘politicisation’ or ‘decentralisation’. However, while the Commission and the ESC have had some success in selling their discourse,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longer run some problematic assumptions of the discourse should be tackled and both the different rationales for civil society involvement as well as the multi‐level character of European civil society and European policymaking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事实上也是利益、矛盾多样化的社会,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给司法公正提出了新的要求,司法鉴定作为诉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通过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影响,并在其与和谐社会的契合与背离、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完善。  相似文献   

19.
This contribution presents a series of statements on 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by the Law & Society Review and the Law & Society Association generally. Framed by the first author's introductory and concluding comments are contributions by Halliday, Liu, Morrill, Seron, and Silbey. This debate, based on a LSR 50th anniversary panel held at the 2016 Annual Meeting of the LSA, is intended to open up a broader conversation among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Positions by individual contributors can only be linked to them and not to the group of contributors.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社会,权利合法性来源于国家的授予,而究其根源在于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得以形成的制度因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历代王朝对国家权力获取方式的军事性和暴力性;历代王朝都禁止社会结社,并在统治方式上体现为通过官僚体制实现有组织的国家统治和无组织的社会;历代王朝都对法律进行垄断,法律体现为帝王统治之工具而非民众保护权利之手段。作为不争事实,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为皇帝所有和权利来源的国家授予性,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利存在样况及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