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研究确立公安学学科体系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忽略铁道公安学,这或许是因为它指导的是铁路公安工作实践,而多数人对铁路公安工作了解得太少,同时铁路公安工作和铁路公安教育宣传得也不够。实际上,建立铁道公安学是有着其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建立铁道公安学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铁路公安人才的高校,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必须建立具有铁路公安特色的学科体系。“铁路警务英语”特色课程的开设既可以解决我校原来英语教学中教材和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又符合铁路公安工作现实与发展的需要,实现铁警高专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具有铁路公安特色学科体系的需要以及我校往届毕业生与在校学生的要求。该课程以实用性为核心制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教学形式突出实用性,能为学生适应日益国际化的铁路公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和铁路建设的大发展给铁路公安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所培养铁路公安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升办学理念,科学确定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在增强为铁路公安工作服务能力中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年来,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为铁路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要以60周年校庆为新的历史起点,紧紧抓住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机遇,不断深化教学和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扩大服务面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申办本科教育,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增强教学科研水平,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公安专门人才培养高地、公安理论研究高地和科学技术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校2004、2005届毕业生情况的调研,结合铁路公安工作的需要,分析了我校在2001年升格为大专后,专业与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和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等方面,探讨了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铁路公安的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在众多的公安院校中如何体现我校的铁路公安特色。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铁道公安学是保卫学中的一部分或具体学科,这种观点明显错误。实际上,铁道公安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公安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就学科性质、学科划分、研究对象以及铁道公安学与公安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7.
"学报"对中国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警察院校学报是警察学术深入的产物。公安学科与公安学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011年国家批准设立公安一级学科后,公安学报更应该凝聚学术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公安学术研究平台,深化学术理论研究,努力完善建设公安一级学科体系,谨守编排规范,塑造良好学风,提高公安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8.
发展铁路公安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回顾了铁路公安教育的发展历史,论述了开展普通高等教育对于铁路运输和铁路公安工作的必要性,并对今后的办学工作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优化配置铁路公安教育资源,可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为铁路公安队伍素质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铁道部减员增效任务的落实对铁路公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要求调整、精简、改革、高效.按此要求,首先要集中力量办好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铁道部郑州人民警察学校)并使其改制为铁道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或铁道警察学院,实现独立面向社会招生.为此,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近一、二年内要压缩中专招生,扩大专科招生并由目前的本科、专科与中专并重并辅之以在职干警培训迅速过渡到以专科为主,兼办本科和中专并辅之以在职干警培训的格局.同时,争取在此期间改制为铁道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或铁道警察学院,独立面向社会招生.二年以后要逐渐停止中专招生,转变为以专科层次为主,兼办本科,辅之以成人学历教育及在职干警培训的、多层次办学的铁道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或铁道警察学院.其次,现有的铁路公安中等专业学校的职能必须重新定位,由目前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为以在职民警培训为主.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关于同意在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铁道警察学院的函》(教发函[2013]46号),作为全国唯一从事铁路公安教育的公安本科院校——铁道警察学院的正式成立,实现了铁路公安教育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跨越。一年来,为创建全面合格、特色鲜明的公安本科院校,学院以"内涵建设与特色办学"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参与研讨活动的专家学者围绕学科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全方位多角度诠释了内涵与特色的关系,提出了深化内涵、突出特色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对学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铁路线路治安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全路公安领导干部“10·17”会议上,部局党组专门提出要将创建线路治安绿色通道活动作为“两大任务”和“五大品牌”之一,全力打造推进。通过对蚌埠铁路公安处淮南车站派出所管内“二通道”淮南、阜淮等线路在日常治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反思剖析,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线路治安防控,从改进巡防机制、加强日常督导、提升宣传实效、狠抓隐患整治、推动综合治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线路治安工作事关铁路运输生产安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此必须正确看待并有清醒的认识。沿线警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执法依据不足、治安联防互控措施落实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线路治安工作的主要因素。加强线路治安工作,必须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清站查车和线路治安防控体系,改善警务运作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加大一线警力和硬件设施投入,强化线路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力度。  相似文献   

13.
铁路公安院校治安管理专业是培养能够满足铁路公安机关治安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按照铁路治安岗位工作流程,在单项技能实训基础上,精心组织开展治安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形成以培养学生贴近实战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单项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也是完善学校专业实训教学,实现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由学生到准职业人转变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依法查处“三非”外国人,既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涉外管控和服务能力,又有利于保障我国正常的出入境管理秩序.群众舆论基础良好、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铁路口岸外籍人员流动频繁为铁路公安机关查处“三非”外国人提供了有效保障.铁路公安机关查处“三非”外国人要从强化思想意识入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民警综合素质,实现路地警务资源共享,共创良好涉外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5.
做好群众工作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面对蓬勃发展的高铁事业和高要求、高标准的线路治安工作,必须深入群众调查走访,知民情、懂民意,掌握沿线社会治安状况;必须宣传教育、提醒警示,提高沿线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必须广交朋友、建立感情,调动群众安全防范积极性;必须外联内控、综合治理,严控线路安全危险源头;必须灵活运用、区别对待,教育群众、打击犯罪,提升公安机关威慑力;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线路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铁路货运的改革给货场安保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铁路公安机关要积极主动,充分履行职能,大力推进货场治安防控体系制度化建设,完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危险隐患管控机制、治安整体防控机制、信息研判预警机制、矛盾疏导化解机制,全力确保货场内部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7.
警犬具有听觉、嗅觉发达,防御机能强,扑咬凶猛等得天独厚的特点,现广泛地应用于铁路治安保卫工作中,可执行巡逻、警戒、看守、处理突发事件等任务,能够降低发案率、预防和打击犯罪。本文从警犬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出发,论述了警犬在铁路治安保卫工作中的使用范围、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8.
公开查缉和延伸侦查是公安机关侦破毒品犯罪案件的两种基本措施和方法。铁路站车人体藏毒犯罪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开查缉是铁路公安机关打击铁路站车人体藏毒犯罪的主要侦查手段和方法。面对铁路线长、点多,涉及区域广,人员流动密度大等实际,查缉工作要着重分析、研究行为人在运毒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所引起的行为性变化。为了有效打击站车人体藏毒犯罪活动,侦查员要树立强烈的侦查、法律、证据、情报技术等四个方面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建立铁路治安防控体系,要动员全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来防控复杂的铁路治安问题。但对于作为铁路治安防控主体的全社会力量究竟包括哪些元素,作为铁路治安防控的客体,铁路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铁路治安防控最基本的措施又是什么,需要有明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铁路治安防控系统模式的确立与铁路治安防控的实际操作。根据铁路公安机关近年来的实践,结合有关人员对铁路治安防控体系的探讨,本文试从铁路治安防控体系的主体、客体、措施等方面谈铁路治安防控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铁路提速战略实施,铁路公安机关必须积极应对,认真研究落实新举措,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速线路治安防控工作新机制;必须顺应形势,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研究当前管内提速线路治安防控的新变化;必须创新机制,抓住关键因素,构建坚固的提速线路治安防控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