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廉政历史上,宋武帝刘裕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改革家。刘裕厘革弊政,打击世家豪族腐朽势力。他不仅建立了刘宋王朝,而且为南朝的"元嘉之治"奠定了基础,使南朝出现了政治廉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据史籍和考古发现,至少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起,中国就已进入文明时代,建立了国家,有了最高统治者——王和帝.自那时起,先后有夏、商、两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等几十个王朝全部或局部地统治中国.这些王朝长的存在几百年,短的仅有几年.到一九  相似文献   

3.
赵健伟 《同舟共进》2009,(12):70-70
数千年中国封建史,相当程度上是一部谎言史。"谎言"作为封建专制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维持专制独裁的制度性手段,也是不断促使王朝更替的政治性因素。也许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谎言不断战胜真话的历史。更可悲的是,任何在威权下苟活的人无论其品行优劣,  相似文献   

4.
夏朝的建立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及与周边民族群体的关系尤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在其统治区内,存在着众多的民族群体、部落,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5个区域。从夏禹到夏桀,夏王朝的统治长达472年,华夏民族正是在这一...  相似文献   

5.
南诏是中国历史上与唐王朝并存200余年的西南边疆地方政权,南诏历史已通过正史的记录和学者的研究,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然而,从边疆妇女/社会性别的视角再审视这部历史,会发现妇女的缺席使得这部传统意义上的南诏史表述并不完整.南诏历史应由"大传统"的精英历史和"小传统"的民间社会史两部分组成.作为地方性知识,这一时期的妇女及其有关妇女的生活被排斥在传统南诏精英历史之外,而作为边疆妇女史的一部分,有关南诏妇女及其生活的知识却存活在"小传统"的南诏历史中.  相似文献   

6.
泰国与中国     
《创造》2007,(6):51-51
作为亚洲近邻,中泰之间有着近两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十四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兰甘亨国王邀请中国陶瓷工匠到暹罗传授烧瓷技术,烧制出著名的宋加洛瓷器。郑和下西洋也曾两次到过泰国。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此后,两国交流迅速扩大,交往频繁。1989年10月邓小平指出:"中泰关系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  相似文献   

7.
任何历史书写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需求的反映,“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也是如此。受到“天下观”和“疆域观”的影响,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疆域沿革史”。民国时期,基于中国传统的“政区沿革”的研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王朝疆域为描述对象的“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其目的在于唤起民族自豪感以及救亡图存。1949年之后,曾存在多种“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差异在于涉及的“历史上中国疆域”的范围。最终谭其骧提出的方案占据了主导,因为其满足了对内强化民族团结、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对外抵制各种对我国领土无理要求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8.
向继贵 《时事报告》2013,(11):32-34
有人说,如果将中国古代5000年的灿烂文明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西安就是它强壮的树根。这里是中国六大文明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享有"华夏古都、山水之城"的美誉,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3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13个王朝1100余年的建都史,让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为它积累了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小康》2011,(11):8-9
专家点评一场新的"城市革命"张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周锡瑞教授(Joseph W.Esherick)在其成名作《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写了这么一句话:"辛亥革命主要是一场城市革命。"由此可知,辛亥革命与历史上出自草莽的农民革命不同,它基于中国城市近代化而生,也依托城市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回到百年前,从空中俯瞰辛亥年的城市地图,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民主旗帜插上一个个城头,王朝帝制的堡垒就一个个轰然地倒掉。城市是辛亥革命的母体!辛亥革命留给中  相似文献   

10.
诗乡潼南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重庆潼南更是一片诗的热土。从宋代开始,在这片热土上出生、工作、生活和安眠的著名诗人辈出,都曾各领一代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在潼南出生的五代至北宋初的著名道士诗人陈抟。他是一代高隐,终身隐居,以道抑君,影响了五代、宋初几代王朝的政治;他是一代"高道",高卧武当山、华山60年,创作的易图秘传后世,成为宋明以后图书学派的开山祖师;他是一位学者,精通易学、医学、养生学,在中国道教史、哲学史、人体科学  相似文献   

11.
王静婷 《前沿》2003,(12):175-177
元世祖忽必烈(一二一五--一二九四年),是元王朝的创建者,在中国历史和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上都是一个影响比较深远的人物.他即位以后,实行"祖述变通"的革新主张,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扭转了长期的动乱局面,使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大统一.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忽必烈的"祖述变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殖民利益驱动下进行狂热的云南考察的"云南神话"时期、冷战政治影响下认识和研究的衰减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美国学界的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热潮兴起等三个阶段。由于早期西方学界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有明显的利益驱动和政治干扰,因而前两个阶段曾出现过严重的偏差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交流加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研究逐渐回归学术,西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众多的民族和复杂的边疆历史,吸引了西方一批新型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视野宽阔独到,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水平跃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新书快报     
《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 以消费为枢纽,本书深度考察了大宋王朝320年间的消费状况与王朝盛衰的关系。作者参考前人义例。同时根据研究目的需要,以历史进程为研究“经线”,以消费状况及影响消费的诸因素为“纬线”,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由于民族国家这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建立而被普遍采用的概念,与国家不可分割并具有丰富的国家内涵。中国长期处于王朝国家时代,既没有民族概念,也没有形成可直接用民族概念来指称的社会政治群体。民族概念由国外引入中国后,尤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等概念形成后,对中国既存的族类群体和族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的民族构建过程。这样的民族构建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中华民族的构建,一是中国各民族(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构建。经过这样的构建过程,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主要是少数民族)先后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族际关系,对中华民族国家和社会政治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这两类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在国家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是一个必要而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建构现代国家,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辛亥革命把中国拉出了帝制王朝的循环轨道,引入了宪政共和的探索之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为建构现代中国的伟大开端。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巩固新生政权、捍卫民主共和,其原因就在于,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阶级基础的狭隘、组织结构的涣散和政治资源的薄弱,决定了其无法也无力在专制传统根深蒂固、专制势力盘根错节的近代中国完成"民族-民主"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6.
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历史周期率的话题。从那时起特别是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破解的重大课题。对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作一番研究,对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一)  一个王朝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对民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常常把"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高明的统治者一般都能深明其中的内涵。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不但常以此话自勉,而且还经常教育太子,让其了解民众的重要。唐太宗常说:"治天下者…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边疆”与“中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词语,今人从不同的角度又赋予了更多不同的含义,但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有具体的指称对象。历代王朝虽然自称“中国”,但也应该动态地认识“边疆”和“中国”含义的变化,同时即便在全球的视野下审视“边疆”与“中国”的交融也需要有一个基点,这是“历史上中国”大讨论出现的价值所在。这一基点应该是将“中国边疆”的“中国”界定为以1689年中俄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为开端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清代中国,其疆域属性由传统王朝国家开始转变为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18.
文人的殉节     
【王朝迅速地不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中国历代王朝,在其画上句号时,总有遗老孤忠、文人学士等为之身殉,演出一番壮烈。但在清朝,反响实在寂寥。按道理,这样一个统治中国近300年的异族王朝,在其谢幕之时,总该有几位运筹帷幄的决策之士,执掌国政的机枢之流与国同难才是。但翻遍历史,却不见一个王爷或大臣为之上吊服毒,抹脖自尽;没有一个都督或总兵为之举枪自杀,饮弹身亡。  相似文献   

19.
吐蕃王朝是中古时期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性政权,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南亚、中亚和东亚三大文明区域相毗邻,所以吐蕃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多元色彩,尤其是从南亚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和唐代中原文化吸取了大量养分,形成独具特色的吐蕃文化面貌。但是,吐蕃文化色彩的丰富多元并不能掩蔽其"底色"的坚稳性。吐蕃民族在哲学、宗教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最具时代特征的要素,都与唐代中央王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吐蕃王朝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的演变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到,无论从上层精英还是到下层民众,都始终以仰慕和追随唐代文化为时尚,通过一次次的认知与选择,最终经过改造、整合,形成了吐蕃思想文化的根基与"底色"。敦煌文献中所见汉地儒学思想的影响、吐蕃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关系、汉地阴阳风水输入吐蕃及其产生的影响,成为吐蕃文化"底色"形成及其表征的三个重要维度,清晰地呈现出吐蕃文化最为核心层理的内涵及其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9日,台湾当局的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声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台湾当局有关负责人也随之附和:两岸关系已从"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走到"两个国家",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会谈",等等。语出惊人,海内外舆论哗然,反对声、谴责声不绝于耳。平静的台湾海峡掀起层层巨浪,缓和的两岸关系笼罩着浓重阴霾,台湾岛内经济、人心动荡。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决非偶然。李登辉上台十多年,不断更改对两岸的定位,由开始的"一个中国"走向建立"两个国家"。1988年,他在一次记者会上表白:"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中华民国的国策,就是一个中国的政策,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从1990年5月起,他开始脱离一个中国原则,声称"一个国家,两个政府这是现实"。1991年2月制订的"国统纲领",则开始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为两岸关系定位。1993年以后,他逐渐撕去伪装,从一个中国立场上倒退,鼓吹"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互不隶属的主权国家,台北是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