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监管场所在押人员死亡案件的监督属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躲猫猫"、"做梦死"等案件通过公众媒体的曝光使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这项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对2003至2007年,泰安市人民检察院、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监管场所在押人员死亡尸检案件的分析,归纳总结这些人员死亡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今后预防在押人员死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彭卫文 《法制与社会》2011,(14):211-212
保证在押人员的安全是使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由于多年来长期存在的在押人员生命、健康权利不受应有的重视或在押人员的命不值钱等偏见的影响,致使在押人员正常、非正常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妨碍了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侵害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司法公正,因而在押人员的生命健康权利应当给予公平的对待,刻不容缓,防止在押人员的死亡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2009年年初发生在云南省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的在押人员李荞明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了网民热议,国内媒体高度关注。随后组成的网民调查委员会将此次事件推向了高潮。本文运用行政法知识,着重从政府信息公开、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行政法制监督、看守所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对此次事件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汤秋生 《法制与社会》2010,(31):119-120
看守所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如何有效遏制和预防此类事件发生,良好应对及处置看守所非正常死亡事件,是检察机关当前的重大课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事件产生原因、存在问题,提出检察机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南省巩义市检察院驻看守所检察工作坚持围绕维护和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工作主题,不断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安全防范到位、监督落实到位,取得较好效果,所驻看守所连续22年无发生在押人员脱逃、伤残、非正常死亡等重大安全事故,被授予国家一级看守所、全国标兵看守所,驻看守所检察室被授予全国"双加强、双保障"示范单位、"一级规范化检察室"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躲猫猫"等事件的曝光,使得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权利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如何处理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投诉随之成为司法界的焦点。实践中,看守所在押人员大多不会实施投诉行为,其主要原因是不愿投诉、不能投诉。因此,需确立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的人权观念,从立法救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等多途径,畅通投诉渠道,建立现代法律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的决定》,加大了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力度,监管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侵害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违法变更刑罚执行等问题尚未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彻底解决,监所检察仍然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中的薄弱环节。这些不足和问题,反映了当前监所检察运行在监督理念、基础保障、监督方式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因此,坚持"三个维护"的监所检察指导思想,加强监所检察建设,促进工作机制和监督方式创新,应是我们完善监所检察监督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感化教育在押人员是公安监所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确保监所安全和从事公安监所管理工作的监管民警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基础工作。研究"80后"在押人员感化教育问题,是做好转型时期监管工作的基础,是提高监管工作质量和深挖犯罪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期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生多起看守所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长期以来存在的看守所监管矛盾凸显。这一系列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引发了对看守所管理体制弊端的广泛关注,改革呼声再起。本文针对近期发生的数起看守所离奇死亡事件,揭示离奇死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探讨我国看守所在管理上的弊端,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丽丽 《法制与社会》2013,(31):282-282,290
由于“躲猫猫死”、“睡觉死”、“洗澡死”等词汇热传于网络报端,罪犯袭警越狱、脱逃事件和在押人员自杀等事件不时发生,被羁押人非正常死亡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媒体的多次报道,有些事件还受到了媒体炒作.被羁押人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发生昭显着被羁押人员生命健康权已经被严重侵害,也给监管执法机关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法律面前人人都应有平等的尊严和权利,给涉案人员以公正的诉讼和人到的待遇,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非正常死亡现象的成因、应对和避免进行切合实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涛 《政府法制》2010,(11):17-17
4月18日,山东威海市委宣传部通报了乳山市看守所内发生在押人员被“针刺死”事件。看守所所长及值班民警已被停职接受调查。据悉,这期发生在去年11月13日的非正常死亡案件,长达5个月的时间没有人对此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看守所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检察监督工作中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如何对在押人员的人权予以保障,特别是对在押人员申诉权利行使等问题加以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8月,安徽省芜湖市被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选定为"看守所投诉处理机制项目"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部分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医疗机构投诉管理情况,为做好今后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监管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对651家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医疗机构投诉管理逐年完善,但部分医疗机构未制定重大医疗纠纷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未开展过重大医疗纠纷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相关的宣传、培训和演练、未将投诉管理纳入患者安全管理体系、未建立投诉接待制度。结论:要依法依规做好医疗机构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细化完善重大医疗纠纷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定期梳理医患纠纷,预防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4.
监所检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监所检察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刑罚执行监督,看守所等监所机关监督管理活动监督、羁押期限监督,还包括查办和预防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打击在押人员又犯罪、刑事立案监督、受理在押人员的申诉控告等工作,是集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活动监督以及反贪、渎侦、批捕、起诉、控申于一体的综合业务部门。新的形势对监所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检察机关派驻看守所检察室必须紧紧围绕工作重点,在求实效上下功夫。一、健全制度,实施全方位监督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工作细则…  相似文献   

15.
非正常死亡案事件的处理,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要高度重视非正常死亡案事件的现场勘验工作,对非正常死亡案事件,要同刑事案件一样,进行科学、全面、细致的勘验,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心理,防止和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特别是影响社会安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紫云  江水 《法庭内外》2010,(10):29-31
当下,城市房屋出租越来越红火。随之而来的,发生在出租屋内的煤气中毒、自杀、凶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出租屋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后,房屋就变成了人们所说的"凶宅"。良屋一旦变成"凶宅",房屋的价值自然会大大贬值。那么,由此引起的房屋贬值,法律认可不认可?这样的贬值风险,到底应当由谁承担呢?  相似文献   

17.
非正常死亡事件因其突发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一直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一个难点。2007年以来。江苏省兴化市临城镇积极构建乡镇非正常死亡应急调处机制。成功化解了一起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两年来,临城镇成功调处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矛盾纠纷12起。  相似文献   

18.
吴钩 《政府法制》2010,(13):40-41
在清代,监狱里的“非正常”死亡是非常严重的,当时这叫做“庾毙”,即在监狱里病死了。曾经当过四川按察使(主管政法的副省长)的清人张集馨在其自撰年谱上说:“前此通省庾毙者,每年不下一两千人。”一个省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在押人员,竟然高达一两千人!  相似文献   

19.
监狱检察制度是提高狱政管理质量和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监狱出现了侵害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各级检察机关和监狱管理部门也加大了对监狱工作的监督检察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在押人员权利。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监狱检查制度实施情况的分析,结合狱政管理的有关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监狱检察制度的有效性,更好地保护在押人员合法权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继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陕西丹风中学生在受审讯时"猝死"后,媒体报道,2月16日,被羁押在河北省顺平县看守所55天的男子翟军保突然因病重死亡.看守所非正常死亡频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许多网友和学者认为,监所检察官既然承担了监督监管场所的职责,出现了问题,就是不认真履行职责,涉嫌渎职犯罪.那么,监所检察官是否承担被监管人员非正常死亡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