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以中美关系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03,17(2):73-86
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就逐渐发展起一套危机管理的理论、机制和方式.中美危机管理是美国在国际政治中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在中美危机管理中既运用其一般意义的危机管理理论和机制,也有一些独特的指导思想和方式.这些对中美危机控制的实践有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一些危机管理经验,并开始建立某些危机管理机制.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不同,中美两国现有危机管理机制差异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影响中美危机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实力对比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危机的结构、各自国家的对外战略、国内政治因素、盟国和盟友关系、文化和价值观念等.  相似文献   

2.
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国对外政策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上帝选择的"使命观"和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从18世纪开始交往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这些特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球一切事物都是共生在一个大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全球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全球体系的必要性。全球体系内中美相互依存上升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建立新式战略稳定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条件。中美战略文化的博弈和磨合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美金融关系的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美两国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发展,双边的金融关系日益紧密.导致中美金融关系演进的成因主要在于中美两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以及两国金融实力的差异.在这样的关系中,中美两国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不对称的,即美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而中国则承担了各种福利损失并面临诸多政策困境.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刘胜湘和陈飞羽认为,当前学界对大国竞争关系生成与传导机制的研究尚显匮乏,为此,两人运用实证方法,通过对比美苏冷战和当下的中美战略竞争,深入剖析了大国竞争关系生成与传导机制的演进阶段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把握大国竞争关系的类型,最终引导大国走向良性竞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博弈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深刻变化,对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影响是造就了若干第三方国家.它们在中美竞争中如何站队以及中美两国对这些国家的政策,成为研究大国博弈走向以及国际格局转变的重要视角.本期有两篇文章聚焦于第三方国家问题.曹玮重点分析了中美战略竞争和美国对战略第三方政策会如何影响战略第三方的对华政策问题,运用相关模型揭示了中国、美国和三个战略第三方——印度、俄罗斯和欧盟——自2008年以来的动态互动规律.张立和胡大一则重点分析了第三方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内在机理,指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选边站现象是国家对外决策理性的体现,主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国家间单元层次因素、国内结构因素和议题因素相关.两篇文章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各有特点,为我们深入把握大国竞争背景下的第三方问题,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的认知图景.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美关系已更多地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在经济、军事安全、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用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相互依存理论可以较好解释现在的中美关系.中美相互依存尽管是非对称性的,但接近于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美非对称性相互依存关系使中美关系呈现敏感性、脆弱性与韧性并存、两重性等特点.中美在非对称性相互依存情况下的政策选择应包括:建立和加强各种合作机制;充分照顾到对方的核心国家利益,寻求扩大相互利益的汇合点;不要试图操纵非对称性相互依存关系而单方得益,应争取"合作双赢".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以应对中国崛起为目的的美欧"跨大西洋对话",指出美欧在对华关系上的一致与分歧.文章认为,美欧"跨大西洋对话"是中美欧三边关系的晴雨表.在此三边关系中,美欧关系仍是最紧密的一组双边关系,中美欧之间尚存在较深的分歧与猜疑,而中美关系则一定意义上使中欧关系复杂化.美欧"跨大西洋对话"对中国及中美欧三边关系具有深刻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大西洋对话"的积极影响,中国在处理对美、对欧关系问题时,就要着重加强中欧关系,并进而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一支,具有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强调以斗争/征服为情感基调,坚持"他人即地狱"式自我中心主义情感模式,秉持排他性、单一性文化结构,内部崇尚"以他人为敌"式竞争、外部热衷排他性战争。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深受其影响,"美国优先"原则的提出正源于此。用美国主义取代全球主义,中美间的合作性减弱,冲突性骤增,对中国的贸易战愈演愈烈,加大打"台湾牌"力度,拉拢盟国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以此遏制中国崛起。研究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与美国主流文化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本质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推动双边关系向健康、积极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实际上是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和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独问题既是危害和冲击"两岸三边"关系架构的"破坏性"因素,也是台海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而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中的"台独公投",既是陈水扁激化岛内族群对立和危害两岸关系的直接根源,也是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的角力焦点.  相似文献   

10.
顾强  何立强 《德国研究》2021,36(3):62-78
在特朗普政府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政策之后,中美关系已不可逆地走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拜登政府的上台也不会改变此趋势.对于中国而言,在考虑拜登政府时期的中美博弈之时,不仅要深刻洞察美国的政策反应,也要注意第三方(特别是欧洲)所扮演的角色和政策选择.在拜登政府时期,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欧洲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从现有情况来看,拜登政府时期欧洲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既是博弈的"棋盘",也是拥有相当大主动权并尽可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棋手".欧洲面对中美博弈时的政策基轴中,维持战略自主是核心政策目标,维护欧洲团结是政策基础,"混合方式"是政策手段.拜登政府的上台使欧洲对中美博弈的政策产生一定影响,成为中短期变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欧洲对战略自主的维护和实施能力;拜登政府对美欧关系的协调能力;中国对外部环境的反向塑造能力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Re-Interpreting Cultural Nationalis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reviews standard and recent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nationalism. It rejects "invention of tradition" perspectives, and assumptions that it is a surrogate statist movement, concerned with cultural homogeneity, that it is archaising in character, and that it is a transient movement, incompatible with full modernisation. It argues cultural nationalism seeks to "rediscover" an historically-rooted way of life; its concern is communitarian; that cultural nationalists act primarily as moral and social innovators; and that it is a recurring movement, embedded in the modern world.  相似文献   

12.
13.
印尼是否是真正的民主国家,至今仍众说纷纭。尤其是2009—2010年期间,正当苏西洛政府意欲大展第二任期宏图之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及其进展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各种不满声音纷纷指向苏西洛政府,认为事态处理方式非民主。笔者希望借助对爪哇文化的粗浅了解,对印尼政府对上述事件的处理方式进行解读,笔者以为印尼的民主政治深受爪哇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外交"是国际文化关系的一部分,指一国政府主导下的、以实现某种战略意图为目的的对外文化活动。法国是最早有意识地将文化手段付诸外交目的的国家之一,也是最重视、最善于开展和运用文化外交、并形成了显著特点的一个国家。本文将对法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政策工具做一个系统的阐释,以期通过这一个案来展示当代西方国家在外交实践中打"文化"牌、利用"文化"软实力优势扩大自身影响、谋求国家利益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5.
Japan's cultural policy and cultural diplomacy in Asi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from actively introducing and imposing Japanese culture during its empire-building period, to essentially avoiding the promo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in Asia for most of the postwar period due to fears of being seen once again as engaged in 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more recently, to supporting and encouraging the export of Japa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lifestyle in order to attain “soft power.” Looking at the fluctuations in Japan's cultural policy over these three periods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how Japan has used cultural policy to further its geopolitical goals and more basically how it has viewed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ts relations with Asian neighbors. In a broader sense,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shows that cultural policy, even when inward-looking, is not isolated from a country's geopolitical position and its ambitions in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under which it operates.  相似文献   

16.
缅甸克伦族与缅族之间存在着碰撞与并存的关系,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不同的民族-国家认同,克伦族分离主义运动是二者碰撞的突出体现,但克伦族又难以脱离缅甸这个由缅族主导的国家.本文从文化冲突与容忍的角度阐释了这种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也谈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卫峰 《美国研究》2002,16(2):109-120
20世纪初发生的新黑人文化运动是美国黑人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黑人知识分子以复兴黑人文化和自尊为手段,争取黑白融合和黑人融入美国社会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为后来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国际上的"认同黑人文化传统"运动奠定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苏哈托新秩序倒台后,作为印尼立国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潘查希拉再次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掀起了又一轮争论和研究的高潮.本文在对研究潘查希拉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苏加诺是潘查希拉的首倡者,他把爪哇文化中已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当时亚洲其他几个国家领导人的理论、思想观念相结合,提炼并总结出了印尼的立国基础和指导思想--潘查希拉;潘查希拉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可以在爪哇文化中找到其对应点.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与其广博的文化地理空间有较大的关系。在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可将俄罗斯划分为12个文化地理大区,每个大区的文化、生态和经济资源不同,在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也各有差异。俄罗斯空间最重要的属性包括完整性、向心性、多标准性。俄国文化空间的完整性是指,作为国家的历史核心使用了“俄罗斯的”这个形容词;向心性属性可以认为是俄国空间组成中的基本属性之一,其空间的中心则是莫斯科;多标准属性是指在分出大的文化地理区域时使用了(历史国家文化空间形成史)标准和民族文化标准。在文化地理方面俄罗斯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民族、语言和宗教的多样性是俄罗斯也是中国文化空间的重要属性。因此,像“一带一路”这样大规模的项目,就不仅应当考虑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和基础设施的现实情况,而且要考虑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印尼华人信仰多教混合,供奉多元神祇,呈现着一种重现世,重实用的色彩.这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多元取向特性在海外的延续,更是印尼华人主体意识的投射,是他们赖以进行文化身份定向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