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广西》2011,(6):60-60
对于中国人而言,“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属于一道小学历史题。但是,了解点世界史和欧洲史的人,总会有一点疑问:那里边为什么只有亚非的中国、巴比伦、印度、埃及,而没有欧洲的希腊?  相似文献   

2.
一、“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1霸权主义  “霸权”一词最早见之于希腊文,用以指古希腊的一些大的城邦对其他城邦的控制。中国春秋时期所出现的群雄争霸斗争也称为霸业和霸道,后来,“霸权”一词被引用于国际关系学。“霸权主义” 是指一个国家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妄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政策。在世界舞台上,美国的形象并不光彩,被第三世界国家公认为是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  美国的霸权心态形成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民主作为国家的政治制度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财富而非资本主义的专利。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旗帜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我国“民主党派”的称谓在新时期仍然名副其实 ,它们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一、民主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 ,其词义是指“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的统治”。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城邦国家中 ,“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 ,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① 中国古代则没有这种民主的概念。古籍《尚书》中偶而有“民主”一词出现 ,如“惟天时求民主”之类 ,不过…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引起世界瞩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倡德教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为世界所关注。早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还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相似文献   

5.
贝聿铭说:“中国的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因为,在他看来,我们过去学苏联,现在学西方,而就是没有自己。中国建筑是有过自己的。如故宫天坛的博大辉煌就大可和希腊罗马建筑的刚劲雄伟、中世纪建筑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庄严,巴洛克建筑的纤巧华丽,西方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等等相媲美。而安徽徽州处于青山绿水之间,黛顶白壁天井明堂骑马墙的建筑也一直使中外人士着迷。当代中国在仍然保存了大量危房、棚户的同时,却对许多很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肆意拆毁。能与近代欧洲火车站比美的矗立了八十年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了。国家历史文化名…  相似文献   

6.
《人民论坛》2024,(7):6-7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自中华文明走出其诞生的疆域,就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与密切关注,由此形成的海外有关中国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何谓“中国学”?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早在希腊罗马的文献中就有关于中国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人,到处发表演说、文章,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化资本主义,鼓吹“全盘西化”。方励之说,“从马克思、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这种正统的社会主义到现在这种结果是失败的。”王若望说,“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这恰恰是我们中国需要的,紧迫的需要。这是我分析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刘宾雁说,“七十年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能够象样的说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示的,而且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国家,一种制度。”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否!我国一百多年来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使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法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有一个观点:“有一种幸福叫‘文化快乐’”。钱文忠说:“在人类历史上,文化和文明’般是同步的,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教养。然而在当今,文化和文明出现了脱节,教育和教养出现了脱节。我们人多数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提高,但是社会的文明程度没有相应的提高。一个没有文明和没有教养的人,以及由这些人组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发展行政学要重视加强行政哲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某种意义上 ,行政学的理论研究本身就属于行政哲学的范畴 ,在这十多年中 ,我国关于行政学研究的大量成果都属于行政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是中国行政学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 ,它表明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学发展道路。我们也需要看到 ,虽然中国的行政学发展有着浓重的行政哲学特色 ,但是 ,行政哲学的理念并没有被突出出来 ,行政学研究中的“行政哲学意识”还比较薄弱 ,行政学理论研究中的哲学意蕴更多地包含在不自觉的理论建构中 ,这可能会成为中国行政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以 ,现在提出行政哲学研究的问题 ,自觉地在行政…  相似文献   

10.
<正> 景戎华撰文指出,迄今为止,中国文化出现过三次高潮,实质上都是社会变革前夜必然出现的文化奇观。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母体文化。这时期孕育出来的诸子文化,色彩纷呈,文化成果若灿烂星河,可比侔于希腊文化。第二次高潮——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它是对“百家争鸣”的一次重大觉醒和扬弃。宋代的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伦常问题,但是它还没有升华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高度。欧洲的文艺复兴对希腊文化是一次重大发展,而两宋的文化复兴对诸子文化只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当时被誉为“输入西学第一人”,蔡元培先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他第一个把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给19世纪末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引入了一股清泉。严复的翻译创作并非没有选择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科技的崛起和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成为了世界文明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优秀学者为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从地理、气候、社会和经济条件等四个方面的材料出发,力图从外部原因上说明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则从哲学思维的角度作出分析: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还未出现“制度”一词,春秋中前期也还没有成文的法律典章。直到春秋末期.郑国的“铸刑书”,才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历史。但是先秦时的国家,从组成为国家,有了国家机器,开始管理国家事务时起,就有了一定的法规和不成文法。这些法规和不成文法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协调和维持着社会的秩序,成为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些就是我们要说的先秦时期楚国的典章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以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域命名的商帮,地理和文化差异遣就了他们不同的经营方式。今天,这些地域的商人仍然举足轻重,其中温州商人被认为是现代浙江商人的代表。由于擅于聚集财富,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有评价说,温州人什么都可以做,唯一不愿意做的就是“穷人”。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日本就非常关注中国,中国也同样关注日本。第一个发现日本并接受日本文化的国家是中国。14世纪时,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就完整地传到了中国。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日文假名进行文学创作(《日本灯词》)的人是曹)芹的祖父曹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日本在文化的发展中,它的每一种新形式的形成,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严绍璗:《中日文化关系的历史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分科。西方的传统学术,也有相应的划分,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有所谓“七艺”(辩证法、修辞学、文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之说,但这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可将之与四部之学相比并论。可以比较的是在中世纪大学兴起后逐渐形成的学术体系。应该说,大学的出现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构阵地,一般形成“文学、神学、医学、法学”四分天下,但有的国家自有特色(如19世纪的德国柏林大学就设四部:哲学部、神学部、法学部、医学部,哲学部代替了文学部。参见黄福涛主编《外国…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在以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 ,曾出现民族的纷争、宗教的冲突 ;这些冲突和纷争起源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之间的隔膜和缺乏了解 ,那么 ,随着“千禧之年”的到来 ,新世纪最值得庆贺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 ,这就是人们对于地球上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有了新的认识。各民族都是“地球村”的成员 ,不同的只是我们的肤色、语言、风俗习惯等等 ,而作为人类来说 ,我们将不断走向进步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人与历史的和谐。只有置于这么一个背景中 ,才能发现“中国学研究”的意义 ,也才能谈“中国…  相似文献   

18.
泪贿     
你知道有“泪贿”这回事吗?如果没听说过,请读本文。提到读史的作用,一般人会马上想到唐太宗“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的话。不错,对统治者来说,读史的确可以知道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来龙去脉。可除了这“宏大叙事”外,读史还可以让我们明白:其实今天发生的许多事古已有之——新闻就是旧闻,今事原属故事。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读经不如读史”,“学了历史来看现在,有如隔岸观火”。  相似文献   

19.
《同舟共进》2014,(4):3-9
树典型、找榜样、学先进--可以说,这一直是中国式的社会励志思维。而在国家发展之路上,如果回望1949年之后的历史,同样可以发现,有两个国家,长期占据了我们的榜样舞台--建国初期是苏联,改革开放之后是新加坡。照搬苏联模式已被历史证明“此路不通”。那么新加坡呢?对我们来说,新加坡到底是不是个好榜样?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究竟是通过西化的道路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学之体是什么,而西学之用又是什么?没有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西学还是国学的研究,都是从低水平重新开始的,文化的积累非常薄弱。不能指望在短短的30年间超越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仍然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新文化要在广泛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