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政协同共治是创新生态文明治理的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政策、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互动模式,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形成了三者互联互动的新格局。从文本关系来看,党的政策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居于引领地位,是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制定、修订的依据;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通过制定依据、转致条款、请示报告程序等实现紧密衔接。从实践运行来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分别以党内、党外为着力点,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路径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包含着种际间的共存与共生、代内间的共赢与共荣,以及代际间的共有与共享,这三者相互依存、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的应然之义。种际之间的地位不等、代内之间的权责不公,以及代际之间的资源不均,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实然窘态。延展公正之向度,直面公正之拷问,回应公正之诉求,秉承科学发展、坚守生态道德、发扬团结精神,促进生态文明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向与飞跃。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态危机。在破解生态文明的难题中,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所处生态环境体系的差异,在相同的“生态文明”语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生态文明”构想,反映出对“生态文明”的不同认识和理念。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认清同一“生态文明”语词所掩盖的不同认识和理念,确立正确的关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其中,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和理念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近代生态学兴起以及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逐渐把目光转向了现代生态学,创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说。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经历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的生态学三个阶段,福斯特作为马克思的生态学的代表,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指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对我们今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正是从此角度分析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的全新诠释和科学定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基本特征下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由于生态经济系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因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其表现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法域是根据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来划分的,但实际上不同的法得以整合成一个法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们人性假设的相同。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法域,生态法域上的人是“大我”、利他和有限理性的生态人,这就决定了生态法的价值取向与其他法域必然有所不同。生态法域侧重生态安全、种际平等以及各物种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自由。在处理生态法域与其他法域价值冲突时,必须遵循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基于实践的观点,对生态文明本质、标准、特点等一系列价值问题进行的伟大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特殊的国情和现实决定了这一文明形态的革新性建设,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复归的突破性进展,又是对国计民生现存问题改善的变革性实践,体现了目标愿景的正确性及破解难题的必然性。藉此,以生态文明新形态角度为切入点,从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内核深意与本质意义进行整体知悉与全新认知,为进一步拓展生态建设的实践范畴,认识人类真实的需要,引导人类文明走向和谐共生新阶段提供了理论指南,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结合《网络布线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进行分析,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整合分析,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进行教学分析,运用生态教学模式指导该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包括思想、实践和制度三重维度,即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群众生态文明行为和群众生态权利与义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期由政府部门绝对主导、单向推动,弱化了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导致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群众生态文明实践广度深度不够、群众生态权利与义务缺乏规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宣传,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群众生态文明实践;完善法制机制,协同群众生态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而这些思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中的尺度概念,分别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组织尺度,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不同尺度间理论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药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等不同生态因子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分布。优质、地道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地理分布,是对综合生态因子最佳适应的结果。应用植物分类、植物生态及中药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对我国优质、地道药材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并根据地理分布将中药生物的分布分为同纬异经、同经异纬、异纬异经、特殊需求4种基本类型,确定同药单向优选、同药双向或多向优选、异药双向或多向优选、同药多选及随机点状优选等5种优选模式,同时涵盖了人工调节环境的地道药材分布扩展情况。通过中药生物的地理分布可探索地理因子对药材形成的影响,而药材优选模式的建立,为优质、地道药材的优选及同类药材的分化机制开辟一条新的探索途径,是从系统和整体角度探索中药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先富参政目前已成为我国乡村社会一道独特的政治生态风景,它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乡村治理结构变迁产生着影响。本文基于新近在浙江的实地调查,主要就其生成背景作了进一步的考察与省思。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与消费模式。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我国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水源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环保、生态意识相对薄弱,某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片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个别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失真,给环保带来较大的困难。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提高人们的环保生态意识,建构起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和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西方逐渐产生了绿党。西方绿党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环保力度的生态经济观和以生态学、社会正义、基层民主、非暴力等为核心的生态政治观,对我们重新反思人类文明,重新反思工业文明,重新思考入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对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松花江事件的爆发,俄国向中国要求生态补偿的费用引发了学界对生态补偿制度新一轮讨论,在此次讨论中,大家主要集中在我国目前到底要不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为什么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如何建立生态补偿等问题来讨论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相反而对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理论讨论则相对较少。本文从经济学、生态伦理学、法学的视角出发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分析,希望通过理论的探讨为生态补偿的理论构建和实务操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两山”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文明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论点,“四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两山”论科学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生产力论彰显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生态民生论强调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论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作为东北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遗留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体现了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与关切。因此,辽宁市民作为城市真正的主人,积极投身于生态城市建设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只有全面提升市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培育生态文化有助于推动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构建生态文化培育分析框架,可对生态文化从来源到载体,再到文化形式,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反馈优化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梳理广安市生态文化现状,发现其在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载体与形式、文化生产等领域面临挑战,对于广安市乃至其他后发地区而言,应聚焦生态共荣、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培育思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间的协调绿化,最终形成有利于永续发展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生态和谐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不同程度相契合。从道家生态和谐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将地球从“全新世”推进了所谓“人类世”这一新的地质时代。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国际社会与学术界近年先后出现了生态现代主义、生态非现代主义和生态纳粹主义三大生态思潮,从不同的视角对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展望,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着当前全球生态治理的三种趋向。但是,这三大思潮在对现代性危机进行反思的同时,既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反思,也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对技术、民主政治与民族主义这三大现代性的盲目推崇,前景难以乐观。对此,人类还需要基于对现代性的进一步反思,创造出一种适应“人类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