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农村社会资本是支撑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其由解体到新生的变迁过程对村治产生了双重影响,即既使其深陷困境,又使其面临重大机遇。当前,培育和完善农村社会资本,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民主实践形式,如协商民主,是我们突破乡村治理困境,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资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危机是危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和谐需要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和化解危机。本文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公共危机治理,分析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关联和互动,阐述社会资本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企业展现了从"经济人"向"社会经济人"转换的社会责任以及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欧美社会企业的经验充分体现了财富资本与社会治理同步发展的过程。企业存在的价值是负责帮助社会实现一系列范围广泛的社会目标,这是社会治理的使命。本文基于营利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三大原则的分设与制衡来探索企业的社会存在、企业的"公共利益"和"利他主义"理念如何向社区渗透以及社会责任投资内含着的协同治理的路径。"社会企业"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理是指对传统官僚统治和精英政治的超越,强调多方力量合作共治。治理是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以一套涵盖政府与非政府力量的规则体系和制度安排,重建管理过程和网络,实现社会团结。治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方式合作化、权力运作协商化。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借助社会资本,可以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弥补乡村治理正式制度的不足,化解乡村治理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成效。我们可通过优化同质性社会资本、完善制度性社会资本、健全文化性社会资本等方式,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需要我们站在理论建构的高度,积极吸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社会资本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社会资本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匮乏是网络谣言肆虐的重要根源。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是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李蓬 《长江论坛》2013,(6):74-77
基于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的社会资本,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实现农村社会整合,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论述了乡村治理与社会资本的理论关联,并具体分析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农村社会整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弄清中国农村社会资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重构农村社会资本,以解决“乡政村治”模式下的治理困境,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城市社区治理视为一个场域,研究如何对城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社区治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地阻断流动人口与其户籍地有关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同时,在流入地的社区生活层面,又未能形成吸纳流动人口、鼓励其社会参与的开放机制和环境,削弱了本已稀薄的社会资本,使"弱社会"更弱。要实现合作共赢的治理目标,离不开一个具备深厚社会资本存量的社会,故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社会资本,改变社区"弱社会"的状态。基于对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场域中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这五大主体的场域位置和关系构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并据此得出结论:以国家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为基础,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基层格局,重塑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结构,才能有效地实现社区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可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任机制以及培育公民社会等途径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以此增进政府同社会、公民之闰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相似文献   

10.
<正>在温州基层现代组织治理体系中,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元路径构建中,政府依旧是强势主体,市场的力量的基石依旧发挥作用,社会组织依旧在扮演参与式治理的角色。温州基层现代治理体系依旧在维持"市民社会"固有的平衡:政府、市场、社会一直比较融洽;政府官员、民营企业家、民间人士一直比较平等。民营经济、民间组织、民间资本既是温州永不褪色的温州模式,也是温州现代社会治理的精髓。温州基层社会治理的道路是若干年  相似文献   

11.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持续的行政改革中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一个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后工业化要求的治理体系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关系进行反思的一个结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视理论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构建新型的、合作型信任关系达致合作治理,使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观念,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合理界定社会治理创新边界,是创新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的逻辑起点。以现阶段社会特点为总依据,以民主法治为价值导向,以社会和谐稳定为价值目标,是界定社会治理创新边界所应坚持的原则。最大限度促进民生,最大限度促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最大限度畅通民意表达,是界定社会治理创新边界所应遵循的标准。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探析政府、社会、公民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合理界定社会治理创新边界,找准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有效匹配顶层制度供给和基层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对社会的综合治理。这引发了学者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治理能力的相关思考。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的治理手段,虽然并非是现代社会的常规国家治理方式,但却在中西方传统社会至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国家治理中的文化因素入手,考察文化引发治理困境、促进治理转型、达成治理优化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张,其中社会治理是保证我国实现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将发挥自身独特作用。统一战线是各党派、各民族、各宗教、新社会阶层以及海内外同胞组成的广泛联盟,其大团结、大联合的属性,尤其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界别、新的社会阶层的团结和协调作用重大。因此,统一战线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协调社会各方各界关系,团结社会各方力量,服务社会治理,将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整体型治理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整体型治理是继新公共管理运动后在全球兴起的一场治理革命,它是在当前公共治理碎片化和风险社会来临的背景下为解决棘手难题而进行的公共治理结构的重建。整体性治理是从新涂尔干主义途径来寻求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治理效率。当然,在寻求公共治理工具理性的同时,整体性治理通过恢复公民身份和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来获得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6.
季建林 《桂海论丛》2007,23(3):26-2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执政成本高,必然影响社会和谐。因此,降低执政成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莫凡 《桂海论丛》2012,(6):38-42
在新世纪新时期,基于国内社会矛盾凸显的风险和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防范执政风险:当代执政风险产生的深层根源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执政环境的变化和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防范执政风险是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执政基础,应当从争取与依靠群众、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四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作为香港社会治理主体之一,香港民间商会以其突显的社会治理功能,在维护市场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正常运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长期以来为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毗邻香港的广东民间商会组织也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但是,与香港相比,广东民间商会在自治性、独立性与民间性等方面仍然滞后,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显现较为弱势,存在相应的缺失之处,仍需进一步地强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参与式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公民社会能力、网络化和沟通结构的扩展,参与式治理将成为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管理中的参与式治理创新实践,提出参与式治理视角下推进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a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CSOs) have started taking on issues such as rural migrant integration, social service provision, as well as community building. Organisations such as Beijing-based Shining Stone Community Action (SSCA) can be seen as the avant-garde of a second wave of humanistic, community-based CSOs which are willing to help improve the strained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 China). In order to advance their values and interests, civil society practitioners are willing to engage with Chinese government officials. By gaining the trust of First-in-Command (FIC) cadres they manage to introduce ideas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solidarity and reciprocity. Civil society practitioners thereby initiate open-ended processes of communication,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Such processes help promote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ese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agencies. These developments signify an incremental change from government control (guanzhi) to public management (guanli) and to network governance (zhili). As a framework for the case study the authors look at strategi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focusing on steering mechanisms and process factor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they further explore the social capital dimensions of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and trust. To evaluate outcomes and impacts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ability of collaboration partners to produce tangible results and to innovat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uccessful experiments with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not only depend on structural factors but also on the skills and strategies of the individuals and organisations inv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