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征地乱象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地规模巨大,违法违规征地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征地范围过大、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征地程序不完善不规范、土地财政和政绩考核的驱动、征地政策监督不力等。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必须明确界定国家征地的公共利益范围、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建立完善的土地征用程序规范体系、实行多元化补偿安置方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严格征地监督制约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土地征用存在诸如土地征用权滥用 ,征用程序不严格、不民主 ,征地补偿范围过窄、标准过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思路 ,具体提出了七点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征用存在诸如土地征用权滥用,征用程序不严格、不民主,征地补偿范围过窄、标准过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思路,具体提出了七点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征用权的行使范围,是我国如何完善土地征用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土地征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是判定土地征用是否合法,以及是否被滥用的唯一标准。公共利益的明确界定,是解决土地征用权冲突的法理依据和关键问题。在土地征用中,应提高补偿费和安置费,以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关系到国之根本且具有其基本合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并激化,如公共利益概念模糊,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较窄;征地程序不规范,救济程序不完善;征地收益分配不均,安置工作滞后。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对安徽省太和县253户失地农户的实地调查,提出几点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建议,即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缩小征地范围;按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拓宽补偿范围;完善征地监督救济程序,实现程序正义;规范征地收益分配,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在市场中无法自动实现 ,政府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可发动土地征用权 ,公共利益是土地征用权的依据和界限。土地征用必须保证征用的土地与公共利益目标相当。土地征用权的滥用表现在征用的土地与所追求的公共利益目标不相当及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给付过低 ,土地征用制度的完善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我国征地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着土地征收范围过于宽泛,土地征收程序不健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等问题。应当明确土地征收目的。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将公益性用地与商业性用地区别开来;完善征地程序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定市场化补偿机制。明确征地补偿的原则,实行征地补偿标准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缺陷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为 :征地类型不明、范围过宽、征地补偿偏低、征地补偿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当等。应遵循土地保护原则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区分土地征用类型 ,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 ,建立土地征用审核制和土地价格评估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征地过程中因征地补偿费争议使得被征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此外,由于我国对失地农民在制度方面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使得许多失地农民往往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从而带来不少社会隐患。应通过在立法上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将征地补偿原则由“适当补偿”改为“公平补偿”、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等方法解决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献锋 《工会论坛》2007,13(5):79-80
本文就目前一些学者对现行征地制度改革在土地征用范围、土地补偿、土地征用权约束等方面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对征地范围的严格界定,预先制定土地补偿标准等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征地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建立一种土地使用者与农民集体直接协商征地补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政府公权力侵害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十分严重。对这一问题的治理需要从四个层面考虑:一是从治本之举考虑拟制地方政府追究土地财政的动因;二是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与出让制度;三是建立严格的土地征收问责责任制;四是司法权有效制衡行政征收权。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之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按照法定程序 ,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所有权。至于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亦可使用他人的土地 ,待使用完毕后 ,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事件的紧急与否并不影响其的适用。在设计国家基于非公共利益需要土地的土地征购制度时 ,应注意使失地的农民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 ,因在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 ,为了充分保护农民的利益 ,应赋予土地征收的性质为民事行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我国后期征地改革方向,即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以渐进的方式确立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地位。本文在回顾我国征地制度发展历程,分析《决定》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影响的基础上,从基层工作实践出发,初步探讨了此项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集体土地征收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集体"的内涵模糊、忽视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垄断农地发展权、征地补偿收益分配秩序不明确、"土地财政"促使地方政府变相或强行征收集体土地及司法救济途径的缺失等方面。本文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现存土地征收制度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存在征收补偿标准过低、补偿费用计算不科学、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助途径单一等问题,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处于劣势,其合法权益易受侵害。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化安置。  相似文献   

16.
土地征收范围和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利益性、补偿性是土地征收制度最重要的特征。要借鉴国外一般做法,严格界定我国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性外延,建立土地征收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分配机制,规范土地征收主体,推进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以补偿为条件而强制取得他人所有的土地制度。我国不存在私人土地所有权,土地征收唯一的对象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收规模不断扩大,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侵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解决问题的方案有:通过立法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征收客体和补偿范围,以公益诉讼保护集体土地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18.
从“征转分离”基础理论及其与征转一体的比较出发,分别从制度创新与功能定位层面对“征转分离”制度在突破体制僵化、完成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扼守耕地红线等方面所做贡献进行评析。随后对制度合理性展开质疑并提出改良建议:通过对“征”的质疑得出结论,即应避免政府角色错位与制度性寻租所导致的土地增值利益垄断化现象的出现,并通过区分征收与征购、限制解释公共利益,以确定各区域土地发展权价值计算公式;通过对“转”的质疑得出结论,即应当放开集体土地入市路径,单独设立非公益需要农用地转用程序,并借鉴土地银行运营模式,实现概括征收范围限定化:通过对“分离”的质疑得出结论,即应兼顾公平与正义,重塑政治信任,并实现土地增值利益的共享。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集体组织、家庭成员以及征地补偿三个方面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机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现行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通过赋予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审查权、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和加强责任追究等方式完善集体组织内的保障,通过明晰户的内涵和分户的条件完善家庭成员间的保障,通过认定公共利益、完善征收程序以及健全补偿制度来保障征收中的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土地征收补偿纠纷。究其原因,主要有征地政策欠公平,相关法律不完善,征拆行为不规范,群众权利意识增强但法制意识淡薄等。建议从颁布专门法律,完善征收政策,加强法制教育,完善救济机制等方面预防和解决该类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