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与实践,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开辟出一条超越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权利的实现,最终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使其真正成为具有鲜明中国逻辑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治理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相对贫困治理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角度看,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但是,由于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等问题,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在转变对贫困治理认识的基础上,紧扣共同富裕的建设目标,围绕建立健全相对贫困的识别和监测机制、增强脱贫劳动力内生发展能力、加强特殊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做好现有扶贫政策的衔接和调整等措施,注重构建系统性、完备性和可行性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为2035年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临近尾声,我国的绝对贫困即将得到彻底消除,但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突出并长期存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相对贫困的治理成为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探索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新时期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主要面临政策有效性、脱贫可持续性、能力贫困、人文贫困、精神贫困等五大困境,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产业培育、能力建设、人文发展、心理服务等五大机制,以能力建设机制为核心,贯穿带动其他机制相互联动,构建起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创新社会治理的逐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全面展开,有效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绩效显著,但从各地实践来看,也发现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隐患。南京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简称"社洽会")的实践做法,为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供需适配机制输送了地方经验,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15,(5)
<正>一、准确理解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现代化就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命题,其意义怎么估量都不过分。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一百多年以来最大的梦想。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国力雄居世界第一位,GDP总量占世界份额的32%。即使在鸦片战争前十年的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中国GDP占世  相似文献   

6.
正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加快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是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我  相似文献   

7.
刘燕舞 《求索》2022,(3):116-123
乡村治理的生活治理转向表明,国家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设定和擘划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实则是一体的,它们共同指向生活治理的现代化。农民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主要包括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从对农民生活改造实践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对农民生活改造验收的考核督察机制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实践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深度介入农民日常生活与改造农民生活世界的逻辑。农民生活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手段实现农民生活世界中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的现代化。它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最终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从而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农民日常生活现代化,进而彻底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将转移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的任务依然艰巨,现行的反贫困制度体制需要重新审视、创新发展。后脱贫攻坚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将相对贫困治理与绝对贫困治理统筹兼顾,实现反贫困事业向纵深发展。涉及三个层面的整合: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推动反贫困事业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统筹兼顾与一体化,整体提高低收入地区、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差距;第二个层面是现行反贫困具体制度(政策)的一体化,涉及现行扶贫开发相关政策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的积极转向,提升贫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第三个层面是反贫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实现宏观层面的反贫困政策与微观层面的反贫困制度的结合,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反贫困大业。  相似文献   

9.
<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对文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时代意义?袁雍: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我国拥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8,(16)
正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特别是脱贫攻坚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四化"同步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精准目标、聚心聚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通过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仗,关键在苏北、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苏北地区实现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是新时代江苏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南北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农村贫困问题而言,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表现出相对性、复合性、累积性的特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内在要求城市贫困治理必须树立以"权利论"为核心的理念,确立以可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目标,探索以社会公平制度建设为要义的工作路径,形成以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为特征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准分权"治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准分权"治理在保留中央总体性权力的基础上,通过分权、放权等形式将市场因素吸纳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中,为经济增长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驱动力和稳定器。但同时,"准分权"治理也伴随着粗放增长、地方政府非良性竞争、公共品供给不足等治理碎片化、局部化问题,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在于制度体系建设,其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制度供给问题,更内在的是对"准分权"治理机制的完善与超越。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治理的整体主义原则,致力于构建人民中心、党领全局、协调各方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在巩固和扩大基本制度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党政、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间的权责利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具有理想与现实意蕴。美好生活是自古以来人民的生活向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中西方哲学思想家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描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美好生活共产主义理想意蕴,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指出了美好生活理想的实现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理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而不至于成为空想,包括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现实意蕴。人民美好生活的认识和实现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在今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基本国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聚焦提升国家巨灾应对能力,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这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应急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34)
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沿着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前行,通过"治理",实现"善治"。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里程碑。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报告  相似文献   

16.
"政策找人"作为一个新的重要命题提出,不只是在政策操作层面,更是在政府治理层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是为群众提供更切实有效的保障,更是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根本性转变,既是民生等公共政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民政部门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围绕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上海民政部门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21,(1)
自新中国成立,扶贫就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贫困形势的变化,我国在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切实惠及亿万人民。总结梳理学界关于扶贫政策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展望后扶贫时代我国扶贫政策研究发展趋势,有助于科学理解与把握中国共产党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推进中国相对贫困治理政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钟瑛 《北京观察》2020,(3):62-64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绘就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强调指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各种新经济社会形态蓬勃发展,在理论、政策和制度层面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部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中,特别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本文在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发展和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和厘清的基础上,结合近十年来实践领域的新发展和新需求拓展了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解,将其界定为丰裕社会的财富流向如何适应个体精神追求并达成人民美好生活的命题;随后在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第三次分配的特征,并就第三次分配的研究和政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城市治理而言,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用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来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新时代背景下,县级城市作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其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区域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而县级城市的城市治理能力同样考量着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否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