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一凡 《湖湘论坛》2007,20(6):23-24
人本观念只有创新,才能指导新的管理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人本观念创新的根本要求,同时也奠定了人本观念创新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本观念的创新,关键是在管理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依法治国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张在营  毕永刚 《传承》2009,(24):54-5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部队是一个担负特殊使命的集体。新形势下,针对官兵的时代特点和我军的使命要求,在管理中准确把握严与爱的尺度,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与从严治军的要求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用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提出的与以往思想家截然不同的自由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由的真正内涵.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全新视角分析"以人为本"思想,阐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要求,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服务与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读者为本、以育人为本、以满足读者多层次需要为本,努力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管理活动的崭新理念.在管理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注重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两方面需求的满足,着力培养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诠释,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利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必须长期坚持,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康 《湖湘论坛》2006,19(3):18-19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强化“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9.
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读中澄清对"人"认识上的理论误区来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同时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实践中认识"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看待"以人为本"。明确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于晓霞 《求索》2008,(6):110-112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观的基本价值诉求。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观主张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管理,是一系列关于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的思想理论。以人为本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依靠人,是为了人、依靠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观与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都以人为最终目的,并且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现代管理观与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并在深刻剖析与反思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实践所带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发展观,充分体现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充分尊重和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真正在社会的发展实践中坚持与贯彻这一发展理念,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又是科学对待真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所在."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坚持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改革的主体定位是人民群众和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我们党己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对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而言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面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强管理就是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一、加强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对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 ,以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和服务社会化为方向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4.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15.
坚持为民办实事,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质之必然要求.特别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这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也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落脚点就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丽 《北京观察》2005,(11):10-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府经过四次比较大的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汇集点,成为制约改革和发展整体进程的关键因素."十一五"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都需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化了江泽民"代表先进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先进生产力"应包含人处理与自然关系能力中改造和协调自然的能力、以人为本使人全面发展的能力、使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与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又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党的执政理念。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归结是人的利益和价值,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并且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主要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和人的自…  相似文献   

19.
刘申忠 《传承》2007,(5):52-53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提出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坚持“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本文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和定位,指出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思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符合当今世界时代潮流和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