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律的信仰是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传统和内容 ,而中国缺乏这种普遍法律信仰的传统 ,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法律不可能同人的精神相脱离 ,法治契合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 ,应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把法律信仰作为其内心理念的基础。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我国公民还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从法律信仰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的阐述法律信仰的来源以及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并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论述。希望本文就法律信仰有关方面论述能为法律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且被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和必然是良法。在我国,要使国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创设起使法律能够顺畅运行、公权力受到严密制约、违法行为受到有力制裁、社会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法治国家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法治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国民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警察法律信仰的内容包括"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具有"正义"这一法治的价值理念;正确的权力和权利观念;法律职业信仰.警察法律信仰的树建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误导;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问题专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的意蕴和必由之路 ,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言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尽管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法学界就开始关注法律信仰问题 ,但这种关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当前 ,我国法治建设的困境 ,首先表现为法律信仰的危机。为什么信仰法律 ?如何信仰法律 ?怎样克服法律信仰的危机……这些依然是通往法治国家的道路中所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因此 ,本刊编发华东政法学院师生的一组稿件 ,以期引起学界对于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和法治建设问题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法治思维是一个变化生成中的观念,具有开放的结构,任何定义都难以描述其全部内涵,但它毕竟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意义。对法律的信仰、对权力的限制、对权利的保护、对生存的规范、对生态的呵护等应当是法治思维的核心内涵;形式程序思维、彰显实质正义、更新具体秩序等应当是法治思维养成的途径。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中,法治思维随着传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发展,因此,中国必然拥有中国式的法治思维,不能以西方法治思维的模式作为其标准。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现阶段,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领导干部自身的法治信仰水平无法满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需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应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水平,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加强法治教育,丰富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夯实法治信仰的基础;根治人治思维,树立法治思维,为法治信仰奠定观念基础;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培育法治信仰构建制度保障;发挥法治仪式作用,树立宪法权威;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培育领导干部法治信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危机是中国目前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基础 ,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本文就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阐述了培养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进化性,法理念是是法治进化的基础,法治要求正义信仰的法理念.法治社会的权威是正义的司法,法官的正义判决使"纸上的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而法律工作者的正义信仰是实现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支撑 ,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具有诸多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人治文化 ,缺乏支撑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 ;西方法律文化蕴含深厚的法治根基。究其根源是由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中国与西方法律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可以看到西方社会是始于祛宗教之魅,而止于赋理性之魅;中国社会则是始于祛政治之魅,而止于赋理性之魅。对中西法律观念现代化的“祛魅”差异性以及“赋魅”共同性的对比研究,可以提醒我们在构建法治国家时所要排除的障碍与西方有所不同,不能用西方的“祛魅”方式化解中国的“赋魅”危机。这样才能使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在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得到更新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西部自然资源的现状和西部大开发的现实出发 ,认为对西部自然资源的法律配置 ,首先应根据自然资源的类型及其自身特点建立多层次的所有权体系 ,并运用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手段配置西部自然资源 ,从而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自然法学说在西方法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几乎贯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过程。理性主义是自然法思想的精髓。借鉴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0 2~ 1911年间 ,清政府进行修律 ,制订了大批新式法典并由此建立起中国近代的法律体系 ,对后世的立法与司法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次变革实质是以资产阶级法律形式掩盖封建法律的内容 ,故存在很多缺陷。文章根据法律移植理论 ,对清末修律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对西方法律的借鉴及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部边境城镇的法制建设是西部边境城镇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加强西部边境城镇法制建设 ,对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边境城镇优势、带动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现状 ,西部边境城镇法制建设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充分依靠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强立法 ,逐步形成全面调整边境城镇开发建设活动的法律体系 ,并依法制定相关的特殊政策 ,严格法律实施 ,全面加强西部边境城镇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有时甚至让位给处于边缘的习惯法。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此情况,是由于法律资源备置不合理、传统文化习俗与国家法的断裂、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律信息不对称和农民法律心理等方面在作祟。因此,要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国家法律意识,就必需实现国家法与传统文化习俗的融合、加强法律资源投入、创新法律宣传手段、把审判带入农村和让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8.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因此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以法律的定义、法律的概念、法律的本质、“什么是法律”或“法律是什么”等形式出现的法律本体论追问在中西方法理学史中不绝如缕。近几十年来,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文化进化理论等兴起了信息范式并且影响日增,为信息法律观的建构带来启示。它能打通西方法哲学三大法学流派之间的联系,融贯法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事实向度,复兴综合法学或统一法学运动,并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当代中国法学创新事业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