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竞争的残酷。那么,现在抬头看看就业形势的严峻,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大学生们就业时的“惨烈”竞争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大学生们是受到社会百般宠爱的天之骄子,怎么会落到现在这样求职无门的境况?是社会不喜欢大学生了?还是学校没把学生教好?抑或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长期以来人才却总是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如何才能既鼓励大学生下乡,促进农村发展,又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和成才问题呢?新形势下,一项新的工程应运而生,这就是“大学生村官”工程。它是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新工程,既是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模式,也是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本期我们说“如何才能让这一工程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和服务农村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取得双赢效果”这一主题,特别约请了几个方面的代表一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高校以“自主择业”为主的分配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随之面临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就宁夏而言,当前的就业市场亟需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宁夏几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高科技人才,为宁夏经济发展服务的艰巨任务,因而,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和特点,如何借鉴国外就业指导工作的有益尝试,积极探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对于加强大学生择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玲 《半月谈》2003,(12):9-12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跨过今年这道“就业槛”?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何新思路、新举措?本刊记者电话采访了4所大学分管就业工作的负责人,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飞 《青年论坛》2008,(3):42-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就业市场,技校生成为“大热门” 近年来,与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相比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技校生往往被许多人所忽视。不过,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当大学生们为就业难而愁眉苦脸时,技校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是长期供不应求,广受用人企业的青睐。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全国平均90%以上的一次就业率足以让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们羡慕不已,更何况在许多地区,技校生的平均月薪要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在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尚无着落的时候,许多应届技校毕业生早已落实好单位,而且已经开始享受工资和福利了。“学技术上技校,招特工找技校”已经成为学生、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共识。在主要由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今天,谁还用不屑的目光冷眼看待技校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很多人认为中小城市就业压力比较小,于是,不少学生蜂拥选择去基层、中小城市、农村就业,但刚刚从“象牙塔”、都市环境里出来的大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基层生活吗?去基层、中小城市、农村就业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吗?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初次就业角色定位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角色定位偏差就成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阻碍。对大学生角色定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角色偏差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角色调适有助于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初次就业率。  相似文献   

9.
俞伦 《今日浙江》2009,(11):44-44
针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奉化市专门出台了在特殊形势下扶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订了“八个一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案,逐级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主导作用,力争大学生全就业。主要做法有:  相似文献   

10.
就业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建华 《时事报告》2009,(4):114-116
今年以来,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包括: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征召应届毕业生入伍,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城乡基层岗位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业信息化部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  相似文献   

11.
鼓励和促进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逐步使人才智力分布趋向一定程度的均态,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三农”问题、西部建设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是个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于去年刚刚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失去效用了或者效力就变弱了呢?是不是在金融危机中,大学生就应该“识相”一点。心甘情愿地接受用人单位的不合法待遇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工作同步操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无法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制度。只有将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工作分离操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达到人才的社会配置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就业优先”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为什么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如何理解就业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15.
“就业难”一直是困扰高校毕业生的难题。然而,就业竞争的持续加剧并不能阻挡一些热门专业走俏职场。近日,国内首家分行业人才招聘网站英才网联的职业指导专家对2007年大学生专业就业情况进行了排名,排在前9位的最易就业的专业是:  相似文献   

16.
眼下,本该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的高峰时节,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用人单位缩减用人计划,大学生找工作并没有出现供求两旺的局面,更有人预言,大学生就业将遭遇一个“寒冬”。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如何化危为机,实现就业突围?  相似文献   

17.
《浙江人事》2009,(2):17-17
一是强化就业信息服务。通过《金华日报》、《金华晚报》、《金华人事》、金华电视台等媒体宣传金华市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解答毕业生就业疑难问题,定期组织人员到在金高校为毕业生上就业指导课,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力度;通过金华人才网,开展以“大学生就业政策解答”、“你问我答”为内容的网上在线解答,去年累计共受理就业相关政策解答2300余次;建立由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组成的QQ群,定期在网上发布就业政策法规、毕业生供求信息、流动党员活动和就业培训信息等。  相似文献   

18.
刘文涛  利爱娟 《前沿》2014,(11):190-19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广为重视,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和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过程中,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不断革新,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两难”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也是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的矛盾。这种现象暴露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社会要求、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适应,需要我们在分析客观环境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构建多个抓手的立体式指导方案,引导大学生提高就业力,实现最优就业。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是我们的潜在人才,是我们国家、老百姓、纳税人和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务院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财税支持政策、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政策、公共公正服务政策、开发工作岗位等等,鼓励用人单位吸收毕业生,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显现了效果。实际上,国务院每年都强调大学生的就业是首要问题,因为他们是国家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目前,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却不足9%。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为19.12,远高于中位数15,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小,相反,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专科生、本科生和博士生,硕士生压力感居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