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借助公共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结合拉斯韦尔传播过程模式,从信源、信息、媒介、受众及效果五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一个案的公共外交效用进行较为系统客观的评析。在此基础上,主张从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体系等几个层面着手积极建构未来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网络外交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信息社会的形成加速了各国网络外交的发展步伐.在国外网络外交的发展中,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网络外交思想清晰、形式多样,政府主导且民众参与度高.相对而言,中国的网络外交刚刚起步,形式比较单一,还需不断改进.中国应该制定清晰的网络外交战略,建立有效的网络外交机制,并且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新平台体现网络外交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建立起全民网络外交,从而在网络外交领域取得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外交可以为软权力的实现提供技术信息支撑、文化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支持以及外交信誉基础,是实现软权力的有力助推剂。然而,中国网络外交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为有效应对挑战,中国要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网络化、产业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步伐,强化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主导地位,同时还要通过加强与国外网络媒体的对话、改变国内网络管理思路与体制等方式来推动网络外交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外交治理能力是指一国以国力为依托,运用各种手段保护、实现国家利益及改造国际环境的意志、能力、过程及效果。本文从当下中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入手,以中国海外中资机构及中国公民保护为例来论证中国外交治理能力所面临的挑战、转型压力及提升路径。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及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面对迅速扩展的海外利益,中国必须促进外交治理能力的转型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外交治理能力,即推动外交治理能  相似文献   

5.
外交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而言,官方外交往往起主导作用。不同于官方外交,民间外交手段更为灵活,可以通过不拘形式的平等协商和交流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能有效与官方外交配合并弥补其不足。民间外交主体既有人民性特征,也有有限性特征。民间外交主体在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中已经在演绎着多重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民间外交也继往开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框架,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中国通过民间外交主动汲取民间智慧、发动民间力量、调动民众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国家外交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不是纯粹的文化问题和文化现象,而是与安全具有广泛的内在联系。在网络空间本身已经全球化的时代,有必要从国际安全的视角审视网络文化。理想的网络文化是一个能够维系自身运转、净化和完善的体系,具有三个与安全相关的功能:传递功能(以信息技术实力确保信息文化流动的顺畅和安全)、纠正功能(纠正错误信息和越轨行为)和塑造功能(塑造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这三个功能分别对应三种类型的国家软实力:第一,以信息传播和文化内容为基础的网络空间软实力,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实力和网络文化产品的吸引力。第二,以外交劝说和外交质量为基础的网络空间软实力,即运用传统外交和公共外交等方式纠正有危害性的信息和越轨行为的能力。第三,以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为基础的网络空间软实力,指建构国家文化、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的能力。网络空间软实力是数字化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未来国力竞争的焦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新科伦坡计划是澳大利亚政府的一项重大公共外交倡议。澳大利亚实施该计划是出于对国家利益、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潮流的考量。新科伦坡计划在政策设计上具有包容性,建立了多方协调机制,拥有紧密的校友网络,其扭转了传统的由亚洲向澳大利亚单向流动的趋势,鼓励双向交流,有利于加深澳大利亚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是,其公共外交目标的实现仍然面临着学生偏好短期项目、语言障碍以及公共外交有效性评估困难的挑战。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也是中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沿线地带,中国开展公共外交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吸取其教训。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国领导人也越来越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内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国外强调做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国家.从理论上来说,权威是大国外交的本质和核心,与普通的国家相比,大国就意味着不仅有实力,更要有权威,在外交上得到其他国家和民众的尊重和支持.中国是一个有着大国外交基因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沉淀了大国心态,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大国外交权威基础.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国外交的权威基础遭到严重侵蚀,缺乏必要的国力支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重塑大国外交权威基础上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成为一个有权威的大国,实现大国外交权威基础的再造,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的民间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从两个方面改变和塑造着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制度、规则和组织:一是通过时空的压缩赋予普通公民更大的参与政治与外交活动的空间、信息资源,二是通过跨国相互依赖的深化破解了外交领域的"国家中心主义".这两个方面的"全球化政治"制约和分化了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垄断地位,赋予普通公民和民间外交以更大的活动能力和空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间外交的价值和作用,从而适应全球化政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发展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复兴、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是侨务资源大国,华侨华人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融入优势和长久优势,已成为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践行者和主力军.当前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缺乏顶层设计,面临战略和协同机制缺位、主体定位模糊、华侨华人主体形象亟须提升等诸多问题.未来侨务公共外交如能“基于华社,超越华社”,进一步拓宽思路,通过华侨华人影响住在国国会、智库和媒体,充分运用信息化和文化的力量,夯实侨务公共外交的价值观基础,必将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brief paper describes a range of facilitie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Web-based and Internet services. While many of the applications are being used for publishing, dialogue, research, and feedback in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 still remains: how profoundl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 particular the Internet, chang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and the way in which it works?  相似文献   

12.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eb diplomacy can serve as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ft power by way of providing backing i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upport in cultural values and identity, and foundation for diplomatic credibility. But at present, China's web diplomacy, still at an initial stage, is confronting a host of problems.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various challenges, China needs to step up its efforts in the research i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collection,  相似文献   

13.
Scholar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re pay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how the Internet might help cure the civic disengagement of youth. This content analysis of a sample of 73 U.S.-based civic Web sites for youth introduce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Web sites' strategies for fostering active communication for citizenship. We offer the first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he extent to which a broad range of Web sites aim to develop young people's abilities to us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as a vehicle for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to engage with ICT as a policy domain that encompasses issues (such as freedom of speech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at shape the conditions for popular sovereignty online. The study finds low levels of interactive features (such as message boards) that allow young people to share editorial control by offering their own content. In addition, few sites employ active pedagogical techniques (such as simulations) that research suggests are most effective at developing civic knowledge, skills, and participation. We also find little attention to ICT policy issues, which could engage budding citizens in debates over the formative conditions fo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e conclude with suggestions for civic Web site designers and hypotheses for user studies to test.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东盟信息资源及数据库建设浅析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11月 ,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 +1)会议上 ,中国—东盟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 ,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 ,中国与东盟又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旨在培育睦邻友好 ,加强互利合作 ,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11月 ,中国在广西南宁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系列的举动表明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正向着更实际、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因此 ,开展网络环境下中国—东盟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建设 ,将符合双方日益增长的交流需要。一、网络环境下东盟信息资…  相似文献   

15.
Using data from the 2008 and 2009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 condu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year-over-year change in the civic engagement of citizens in America's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 Of special interest are Denver and Seattle, where the Rocky Mountain News and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closed during the intervening year. The data from the CPS indicate that civic engagement in Seattle and Denver dropp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8 to 2009—a decline that is not consistently replicated over the same time period in other major American cities that did not lose a newspaper.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is decline may plausibly be attributed to the newspaper closures in Seattle and Denver. This short-term negative effect is concerning, and whether it lasts warrants future att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