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林 《中国司法》2024,(1):14-20
“法治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它放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来布局和推进。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法治文化自信;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在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新实效,坚持在开放包容中促进法治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震 《人民司法》2023,(24):4-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法院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而形成的系统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与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王立民 《方圆》2023,(7):76-77
<正>“五听”制度的核心是司法官从被审判人的五种外部表现,发现其心理活动,最终是为了辨别口供的真伪。这在中国古代,有其特殊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这一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其中就包括“五听”制度。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法典的价值取舍、法典内容及编纂技术,关涉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主旋律,也是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思维主线,其以哲学、美学、法律等不同形态融入人民生活,塑造着整个社会思想意识。不过,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观,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以时代条件鉴别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本源相通,中华法系法典编纂传统与现代环境法典编纂和而不同。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要走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之路,实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有机结合,为世界贡献一部伟大的模范法典。  相似文献   

6.
喻中 《中国司法》2023,(1):109-1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如何理解这个论断,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实践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如何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注意以下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廉洁堪称中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中极优秀的成分。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发掘整理出来,培育树立起来,推广传播开去。不懈地推动,用心地汲取,扎实地建树,有效地传播,当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应循之路。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注重以德治国、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凸显出来的治国理政新思路。王岐山同志鲜明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廉  相似文献   

8.
黄冰霓 《中国司法》2023,(7):105-10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深刻论述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持久性功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既是党的二十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加强新时代法治建设需要提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山东省济宁市作为孔子故里和儒家文化发祥地,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在时代变革中找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为贵”人民调解品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密码”。  相似文献   

10.
复兴中华法系是新时代法律人的文化使命,是在法治文化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中华法系的复兴应当囊括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重维度,通过厘清中华法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合形成新时代中华法系的内在意涵。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与新时代中华法系复兴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包括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方面。中华法系复兴必须立足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中国式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两个维度开展复兴伟业。回溯法统转型的历史,应当从中得到启示,将中华法系复兴融入新时代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推动繁荣法学研究,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华民族探索自我治理的具体成果,“援法断罪”反映中国古代司法的形式侧面,包含了丰富的技术内容与程序要求。“罚当其罪”兼具中国古代立法与司法的实质追求,强调了罚与罪应均衡。立法应追求文本、规范中的“罚当其罪”;司法则应通过法律适用,实现“罚当其罪”。“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丰富内涵不仅囊括了立法与司法等法律技术操作,还着眼于整个审判秩序的规范与建构;其思想渊源、发展脉络、制度形态蕴含着中华原生法治文明的独特创造力与理论魅力。当代法治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工作便与“援法断罪、罚当其罪”一脉相承,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1,(30):13-13
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提炼为八个方面:第一,“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有机统一的过程。继承坚持是前提,发展创新是关键。第二,“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刘月  崔荣艳 《人民检察》2023,(20):66-68
<正>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中,尤其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检察机关应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担负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将其融入检察文化建设,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从我国古代来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司法领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工作更加坚定地迈向现代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工作现代化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其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强劲的政治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司法工作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司法工作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与动力源泉。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在方法论原则上,要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宁俊社 《法制与社会》2013,(29):216-2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联系我国社会实践和学生的实际,借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从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化、民族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司法官所具有的奉法循理、哀敬折狱、信赏必罚、情法和合四大精神,连绵不绝。古代司法官具备的这种精神,与其他优秀传统法文化一道,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体现。“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是检察工作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的传承,其与传统司法官精神有密切的历史文化关联。考察传统司法官精神,从中获取检察人精神力量的“源代码”,对检察机关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宗合 《中国审判》2009,(3):25-25
与“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列的中国出版界三大奖项之_的“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于近日揭晓。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述了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历史传统,特别是介绍了建国以后中国法制史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有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古代法律体系等问题土的见解。同时强调法制史研究需要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注意历史土法律调整功能的多样性;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法文化,科学地提供历史借鉴;注意理论与史料的统一,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