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加剧了风险社会的出现,社会失范是转型期的普遍社会现象,也是现代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难题,因此必须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来探讨中国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分析现代社会风险来源,提出了普遍信任是现代秩序扩展和社会治理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从信任来源的理性、心理和文化三个向度探讨了普遍信任重构的路径选择,即增强规范的公正、透明与持久性,形成信任的理性预期;通过公平分配实现社会共同体感,形成信任的心理基础;促进信任良性循环的自我强化机制,形成信任的文化共识。一个运转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必定是以高度的社会信任为基石的,重构社会普遍信任,既是现代文明秩序构建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公平和正义在一个社会的实现程度,越来越多地被作为评价该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之一,亦被看作是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不仅是写在纸上,而应是被公正地付诸实施,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法律援助制度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保障本国公民不受财产多少、社会地位高低影响,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而普遍建立和实施的。妇女法律援助是给予那些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实现或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女性当事人以经济帮助,促使其实现自己合法权益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法律实施的公正即司法…  相似文献   

3.
牛志强  宋修静 《求索》2012,(9):238-239,234
社会的良好秩序需要由公开的正义观念进行调节,而正义感的普遍形成正是评价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标准和道德支撑。罗尔斯"正义感的形成"及其何以普遍获得的问题,对于他本人所论证的"组织良好的社会"的构想和当今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制度则是实现这一基本条件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在分析利益分配制度中公平价值应有之义的同时把公平作为利益分配制度首要价值原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与"以人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公正而和谐的社会构建为配套措施,从而为社会各种利益的公正分配提供制度性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5.
社会信任危机:当前中国发展必须正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细胞即个人被普遍激活,自由选择空间大幅度拓宽,但国家形成整体合力的能力却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相应提高,作为重要社会资本的社会信任产生了严重危机。如果不加以有效的遏制,很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一种比较公正的制度安排和社会保证装置,减少和消除行为主体对自身安全和利益安全的顾虑。  相似文献   

6.
费尚军 《桂海论丛》2006,22(4):67-69
亚当.斯密从人性的基点出发,探求人类社会财富的累进动力和社会秩序与文明的和谐机制,在对私利追求的价值肯定中,斯密揭示了现代市场社会中社会公正的向度和多维的价值内涵。文章试图通过对私利与公正、正义与美德、公正与报偿以及公正旁观者可能向度的思考,来解读其公正观的内涵,揭示其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公正气质及其社会公正的表达与实现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社会的信任状况,与其秩序类型有直接关联,政治秩序与社会信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政治秩序维持者总是力图建构和维持与其政治架构相一致的信任模式。根据社会自主性的高低,社会秩序可分为外控型秩序和自主型秩序。在自主型社会秩序中,政治因素有利于社会信任的建立;高度集权的外控型秩序则不利于现代社会中信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信任是协商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信任可以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如果缺少信任,公民间的协商将不可能展开;同时,如果只有特殊信任的存在,协商将可能出现团体两极分化的结果,加深不同公民群体之间的隔阂。只有普遍信任才是协商民主能够实现的优质土壤,因此,如何促进协商民主的问题便可以转化为如何促进普遍信任的问题。促进普遍信任需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即从公民社会角度讲,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团体,编织多重的公民参与网络;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建设民主法治的制度,为普遍社会信任的建设提供稳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公正”与社会公共秩序复旦大学余源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我国社会既需要改革和发展,又需要稳定和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安居才能乐业,这是一条真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它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对信任影响因素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实证分析并不多见。分析CSS2013全国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探析社会公平感与普遍信任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公平感中的机会公平变量(高考制度、政治权利、司法执法、工作就业机会、选拔党政干部)与普遍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部分结果公平变量(义务教育、公共医疗、财富分配、行业地区待遇、城乡权利待遇)与普遍信任之间无显著相关。此外,生活变化和生活期望对居民的普遍信任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建立公正的制度,提供公平的流动机会,缓解阶层流动受阻的现象,对于提升居民的普遍信任水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收入的差距、社会成员所拥有财富的差距是人们当前关注的一个焦点 ,超过国际公认较为合理水平的这种差距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但是收入和拥有财富的差距作为分配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价值分配起点和分配过程的必然产物 ,同时社会价值除经济价值外还有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 ,社会公正的功能性结构是由分配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三个要素构成的 ,只有正确解决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正要求 ,才能实现社会公正。一、社会价值分配起点的公正社会成员合作所形成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基本制度分配的 ,而社会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实现社会公正是人们的强烈要求。而所谓社会公正 ,从本质上讲 ,是社会价值的分配符合社会整体实践性质、发展要求和根本目的 ,表现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保证社会实践正常运转、在社会实践发展具体水平上最好地满足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功能。关于社会公正的评价 ,是以评价主体所把握的关于社会公正的标准 ,去衡量社会价值的分配 ,判断已有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是否符合社会公正的标准 ;比较不同的社会价值分配 ,指出其中哪一种更公正 ;在观念中建构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理想的社会价值分配结…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公正实现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正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弄清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将为我们追求社会公正的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   一、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公正是根源于生产实践需要的合理的利益关系。从生产实践来考察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出: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根据和前提。人以实践来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实践的社会性需要参与实践的人具有实践的要求、能力和积极性,而人进行实践的内在动力是自己需要的满足和新需要的产生,因此,实践必然要求在人们中合理分配因合作而产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个政治体系的维持需要依赖多种条件才能得以存在和延续,信任便是其中之一。理解和考量信任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具有多个角度,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阈中,信任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当它嵌入政治体系的结构之中并与其构成要素发生联系时,即发挥出了政治合法性、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和政治绩效等功能,正是这些功能维系着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黄长安 《求索》2013,(12):99-101
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目标的艺术审美主体的社会实现应该遵循机会均等原则、资源同等分配原则、客观评判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实现具有内在的公平性: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艺术审美主体追求公平公正的话语将会整合为集体认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平等参与艺术社会实现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审计权威信任与公正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被审计单位合作是国家审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权威信任与公正感是影响合作行为的重要变量。本文首先界定了国家审计权威信任与公正感,接着分析了国家审计权威信任与公正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然后阐述了如何构建国家审计权威信任与公正感,最后提出我国审计机关权威信任和公正感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权威信任、公正感和被审计单位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倪霞 《理论月刊》2005,(4):89-91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当代社会秩序正经历着历史性转轨。西方不少学者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良好的信任关系。信任问题日渐成为学人关注的理论焦点。许多学者立足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对“信任”做出了各种定义,但“信任”本身是什么,并未达成共识。本文撷取卢曼、甘贝塔和吉登斯等学者对信任概念的理解,在深入分析这三种定义各自的优长与不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在活动的意义上”理解“信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物质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及其经济根源,并首次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其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是公平正义,社会分配公正是共享发展的基础内容与核心要义。社会分配不公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矛盾焦点,体制性的非市场因素、政策性的不平衡因素和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是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西方学者的分配正义思想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的分配公正思想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实践遵循。中国现阶段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必须以共享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坚持基本权利平等原则、按贡献分配原则、弱势群体救助原则和依法分配原则,不断完善以教育公正、医疗公正和就业公正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以"提低、扩中、调高"为导向的收入分配调节体系、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快完善与社会分配相关领域的立法和执法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推进法治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它要求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国家事务的运行遵循法治的原则,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规范和理性。执政党推进法治建设始终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障,也是中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特色。执政党推进法治建设可以更好地使国家和社会形成健全的法治体系和良好的法治状态,使整个社会成员对法治形成发自内心的坚守和由此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状态。在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发展视域中,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清晰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