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人关系是先秦思想家探讨的中心课题,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天人关系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先秦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不同,在天人关系这一总的思维模式下,又分为天人合一和天人之分两种基本模式。自先秦以来的思想家,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大都主张并宣扬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的精神文明有着极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几乎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2.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人类面对的三种关系 我把人类面临的关系一分为三:一是天人关系,即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或人与对象的关系。对此,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也有近代西方兴起的、特别是休谟提出的主、客两分说。对天人关系的不同解说,可能意味着人们对处理天人关系的不同对策。  相似文献   

4.
天人之辩发端于先秦,展开于传统哲学的整个演进过程。多年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论概括为“天人合一”,或者将其作为传统的智慧而加以肯定,或者视为消极的遗产而加以否定。这种观点虽然触及了问题的某一方面,但未免有以偏慨全之蔽。事实上,中国古典哲学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并非仅仅循沿某种单一的模式。就总体而言,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不同的传统。二者基本上形成于先秦,其主要代表分别为思孟与荀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至《易传》而综其大成.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人为贵”思想的统一.其要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主张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又反对把人彻底等同干自然;既注重人异于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又反对人凌驾于自然和肆意妄为的主宰自然.这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认识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和谐以人的和谐为依托。人的和谐在本质上是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和迈向和谐的过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和谐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三维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人对物质成果的支配和共享为本;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制度安排对人的个性的激活和对人的能力的开发为本;从人与人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是人自身特别是青年的身心和谐。人生存于世界,需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己身与心三重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中,人的身心是否和谐决定和制约着人和人关系是否和谐,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必须全力塑造青年一代健全的身心和人格。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侠 《前沿》2008,(11):150-152
生态危机的实质就在于人和人关系的危机。生态文明应该反映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应该把调节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维度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加强制度建设,这是根本保证,也是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究竟应从哪里入手还充满争议。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生成于人的生产实践,生命的生产比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完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比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紧迫性,但针对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这一不争的事实,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扬弃了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关于人与自然"何者处于价值中心"或"何者为贵"的抽象思辨,从实践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多维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尤其是强调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入手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路很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而且从人与人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并举的生态哲学立场.这种双重并举的生态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历史中的双重实现、双重和谐的关系,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物质变换关系走向合理化.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特质,就在于从人的社会经济生态入手,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社会生态问题,而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生态问题.正是这方面决定了马克思生态哲学对于今天的生态危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而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和平基因,而"天下和平"又一向是中华民族努力争取的最高理想。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处处都体现了和平基因举足轻重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永直 《人民论坛》2012,(20):72-73
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等导致了人类的资源环境危机,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行性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索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期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作为先秦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与"以道观之"的视域,提出了具有三重意蕴的天人观,试图以此解决现实当中广泛存在的天人分化、对立与冲突问题。尽管他的思想包含着某些不足之处,但是其中仍然显示出许多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是人的活动在一定时空系列的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熹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协调好以人为主体的三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如果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高欢 《传承》2010,(24):68-69
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三条进行深刻解读,分析其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从而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世界关系理论是实践基础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实践基础论的基本出发点,实践基础论的最终实践指向是为了解放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