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利华站在那儿,站在五线谱上.空中也是一道道五线谱.他的左手在空中弹拨,那五线谱就像琴弦一样奏响;他右手握着的指挥棒一划拉,就好像弓划拉弦,把那五线谱拉得音符飞扬.  相似文献   

2.
喻元平 《人大论坛》2009,(10):35-35
在他满是“五线谱”的脸上,沧桑但是矍铄,深深浅浅镌刻着一个个历史音符。  相似文献   

3.
飞翔的庄子     
<正>庄子说:这只高飞的鸟儿真是孤独呀!因为飞翔,它忘记了孤独;因为孤独,它需要无休止地飞翔啊!《逍遥游》里的那只大鹏就是庄子。大鹏“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飞得很高飞得很好。庄子却说:好什么好呢?它依托风的力量而得以飞翔,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啊!这就注定了庄子的痛苦。他想飞越世俗找寻生命的大自由、大境界,又不屑效仿列子的“御风而行”,所以,他的翅膀永远沉重。  相似文献   

4.
黄大力 《湖湘论坛》2003,16(3):72-73
在鲁迅的现实题材小说中 ,知识分子和农民是两个基本形象系列。而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 ,已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在启蒙的时代里 ,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 ,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 ,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 ,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 ,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孤独者系列人物 ,都生活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特定的历史时期 ,这是中西文化第一次全面交融、碰撞的时期 ,也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重新审视、选择、对抗和融汇的时期 ,更是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孤…  相似文献   

5.
张金录 《前沿》2004,(10):24-26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 ,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 ,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 ,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 ,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 ,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 ,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 ,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 ,也就是自由 ,自由是人的本质 ,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8.
不计其数的文学家都曾对音乐的描情叙景抒发了自己的感动和启示 ,而鲜为人知的是许多科学家也如此相似地描绘音乐 ,也认为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影响了他们的创造选择 :开普勒坚信音乐是天体运动的和谐回声 ,他干脆把行星第三运动定律谱写到了五线谱上 ;爱因斯坦在音乐的和谐框架中发展了他的理智梦想。打开许多科学家传记 ,你会发现书中赫然写着 :“他 (她)热爱音乐 ,会弹奏 (乐器 )……”西方几乎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论述过音乐艺术世界的本质和美。国内一位著名的科普学家曾经断言 ,世界上没有几个重要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不热爱音乐的。许多大…  相似文献   

9.
刘兴章 《求索》2014,(3):74-78
当叔本华以“意志”为本体来诠释人和世界的存在时,他的目的是要从根基上瓦解传统意识主体哲学。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身体理论也就是这样被提出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一方面,叔本华意欲拯救欧洲从中世纪以来就虚弱的身体文化,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绚丽舞台,但另一方面,他也据此得出了悲情人生的结论。从初始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到后来又回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反映了叔本华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质和特点。深刻领会叔本华作为意志本体的身体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方兴未艾的身体文化思潮、对于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快乐主义     
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他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其实,比他还早,中国古籍《管子·内业》就说过:“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把快乐作为人生的基本目标绝非错误,而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标志。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其生存本身仅仅属于必然王国;只有人才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自由王国,享受理想生活实现所带来的美好和快乐。这恰恰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则能生产。  相似文献   

11.
纵观古今,横视中外,人杰中术有专攻者不乏其人,坐拥二三者就屈指可数了。就当代而论,文理双秀兼揽文学、音乐、教育乃至佛学诸多领域卓然有成者惟顾毓(?)先生也。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巨匠”、“文理大师”。这位德高、智高、寿也高的老寿星,在新世纪的第二个春天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  相似文献   

12.
赵辉 《台声》2009,(4):57-59
在台湾,“朱宗庆”几乎等于是“打击乐”的代名词。成立十几年的朱宗庆打击乐团,不仅是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因为他使得打击乐在整个台湾社会生命盎然地“动”起来。乐团不仅敲击出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更书写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因为它重新改写了打击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流浪者萧军     
被誉为“东北作家群”领头人的萧军,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给人留下了很多的疑问。萧军骨子里散发着一种“流浪汉”气息,他是现实的跋涉者、漂泊者。他天性爱好自由正义,不断地同旧世界、旧生活、旧环境发生本能性、必然性的冲突和对抗,不断地向新的光明世界和人生开拓、追求,这几乎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内容。从东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山西,从山西到延安,从延安到成都,又从成都到延安……“文坛独行侠”“十足的流浪汉”,几乎成为萧军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感悟力量     
力量是什么?“力量是铁,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从丁晓兵的身上,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时代的精神,感悟人生的追求和价值。“战时忘死,平时忘我”,这就是独臂英雄丁晓兵的铮铮诺言。他在用生命创造人生的奇迹,他在用意志书写“自强不息”的篇章。丁晓兵的事迹震撼了我们的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信仰具有巨大的动力。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常常可体会到信仰给他带来的无比愉悦的感受,使他的生命充满了诗意和激情。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的客观缺陷和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出新的航向,相信神圣的生命帷幕之后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空间,为人类勇敢地奋斗提供勇气和持续的动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巴东“长江峡江号子”作为长江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于历史语境中结晶化为特定区域之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它言明了音乐、文化、地域、精神等数者之间密切关联性特征,同时表征了人类生命于特定历史情势之下的存在及活动。如何于超越功利性之余在传承与发扬之间协同、构建一个较为完善之体系,这将是在历史、现实与未来打通此音乐文化脉络并展示文化自信的关键点,同时也是认识人本身于音乐文化语境中生命力的重要维度。在音乐文化主、客双重视域之中突破文化自身的跨域局限,进而延展至文化解释学下客观语境的最大范围之中,并力求在包容他者的实践途径中找寻到音乐文化当下及未来生存发展范式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8.
俯仰之间     
马承钧 《今日浙江》2006,(21):64-64
抬头低头只是短暂的瞬间,我们的每一天就在这无数个俯仰中度过,珍贵的生命也就在一次次俯仰之间延续。倘将人生比作一部壮丽恢弘的交响乐,一仰一俯便是谱成生命乐章的一个个优美音符。仰观俯察,看似平平常常,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远大的人生追求。“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自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情致;“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也是桩令人忍俊的事情;“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博大的胸襟呼之欲出;“俯瞰烟村八九家”,别有一番况味在。李太白生性不羁,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绝唱,一代诗仙的形象跃然纸上。有人不爱动脑…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目的中不仅包含着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内在地存在着一种驱使人去实现这种目标的“力”。这种“力”是什么呢?就是感情、情绪、意志等社会心理因素,其中主要是意志因素。实践的目的意志与目的本身都根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层结构——需要之中。需要既是人作为人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繁衍、进化的内部要求,又是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人在国外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依赖与渴求。”郝知本一见记者就说。郝知本原为北京人,1990年定居新加坡,在海外已经生活了17年,但是,他坦言自己的中国情结很浓。郝知本去过很多国家,最远的地方是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亲人与朋友。每次走在大街上,听到西班牙风情的音乐就感觉特别的孤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