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可谓是我国报刊界的“改版年”,“改则兴,不改则衰”,似乎已成为圈内人士的共识。作为以最富有朝气的青年为读者对象的刊物,《青年探索》自然不甘落伍,1995年有了较大的动作:这不仅体现在刊物的“包装”上用彩色封面、内文插图和活泼的版式设计来表现青春的活力,更体现在内容上的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既有  相似文献   

2.
“人民报刊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报刊思想,它既是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报刊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报刊思想的最初起点。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最初起点———“人民报刊思想”,认真研究其实质、核心、掌握其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对于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跨世纪”几乎成为出现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怎样认识“跨世纪”,怎样认识与评价当代中国青年,以及青年所面临的新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千禧年成为不少青年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工作者和报刊媒体关注的焦点。   历史性的“跨世纪”与大有希望的青年人   有关“跨世纪”含义的认识与理解会有多种角度。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苏颂兴认为,对于“跨世纪”,从时间上理解,是指旧百年的过去,新百年的来临;而真正理解“跨世纪”,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当代中国青年的生存与发展起码正面临三…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申奥成功、足球出线、中国入世……哪10个词语是2001年中国青年最流行的词语?从2002年2月6日开始到3月31日,由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及北京青年报社、上海青年报社、重庆青年报社、广州青年报社等众多青年报刊媒体及其相关网站,以及千龙新闻网、大洋网等专业网站联动进行评选“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活动。有兴趣参与者可通过点击www.ynet.com进入相关页面,评选出自己认为的“2001年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10个词语”。“青年流行语”,是指主要由年轻人创造、使用,并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词语。“青年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  相似文献   

5.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青年们会发现“世纪末情绪”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心理与生活方式,影响着周围的社会。他们有时神往着新世纪的曙光而冲动、兴奋和激越,有时又因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世纪的巨大“不确定性”而困惑、迷惘和烦躁。报刊、电视充斥着“百年回顾”、“世纪断想”;他们在憧憬着人类进入下一个一千年的美好前景时,也在传播着各种预言世纪末日的书籍、学说。这种由于时间变化而在青年心目中产生的震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理性分析青年“世纪末情绪”,对于研究青年的社会心理、认识青年的观念变迁,有重要现实…  相似文献   

6.
青年服装设计师的舞台李霞这个专为35岁以下的青年服装设计师建立的舞台,1993年开赛以来,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人……1993年开始的“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至今已进行四届,国内影响日益增强,同时引起国际时装界的兴趣。民族与世界“有鲜明...  相似文献   

7.
杨长征:我以为,适合《中国青年研究》的“好文章”,起码应做到:“真问题,新问题,从现象入手,依学理分析”这16个字。“真问题”,指的是真正的“青年问题”,是注定要发生在青年年龄段上或青年群体中的特有的问题;否则即是“假青年问题”、甚至“伪青年问题”。准确把握青年研究中的“真问题”,需要长期的经验与学识的积累,决非投机取巧、“拍脑袋”所能得。“新问题”,是说在青年中新出现的问题,或是仍具长久生命力的问题。能否发现“新问题”,取决于对青年是否具有足够的了解与洞察,以及与时俱进的眼光。“从现象入手”,即…  相似文献   

8.
翁伯祥先生在书法界是一位颇多建树、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伯祥先生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长途跋涉中已登上座座高峰,其书法作品已四次入选“全国展”,两次入选“中青展”。其中一件小楷作品在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中荣获大奖“全国奖”。这是我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奖项。当时的书法专业报刊还专门报道  相似文献   

9.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10.
跨世纪中国青年素质与未来发展钟惠中国青年研究会第二次理事会暨“跨世纪青年素质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共青团河北省委协办下。于1995年9月25日至27日在唐山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共青团界、教育界,社科界、新闻界、企业界和地方党政领导约100...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AI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青年就业压力增大的社会背景下,“AI失业”值得深入研究。“AI失业”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失业,是指人类劳动力被AI取代而导致的失业。仅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AI技术应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但其深层次原因是AI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当前“AI失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替代效应并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AI失业”现象或将变得愈加突出。对当代青年而言,应注意AI加剧青年就业竞争、扩大青年收入差距以及影响青年身心健康等风险。在促进AI发展的同时,要有效防范上述风险,应当从加强青年职业规划和促进青年劳动力素质提升、适当调整未来青年人才培养方向、在产业升级中抑制AI替代效应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着手,以有效应对“AI失业”的风险及挑战。  相似文献   

12.
围堵脏话     
据报载,香港一家长致电香港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指责《苹果日报》刊登一首充斥污言秽语的“粗口歌”。教育界人士也对此秽歌极度不满,认为该报对语言“没有起到应有的净化作用”,反而通过其销路,散布不健康东西,荼毒青少年。影视处发言人表示,将把该个案转至投诉委员会,轻则以劝喻或警告方式处理,重则将对有关传媒提起诉讼或罚款。咱们内地也有文化主管部门,不知道人们是否可以就报刊或影视中充斥着脏话这样的问题向它投诉?这些年来,不说影视作品,只就咱们的报刊来看,其中“粗口话”可谓不胜其多。当然,此事似乎也不好管,…  相似文献   

13.
朵渔 《同舟共进》2014,(7):20-23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轫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翌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为《新青年》写的发刊词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新青年》浸染了整个时代,成了一代青年的启蒙圣经,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功莫大焉。据周策纵估计:“五四”时期,即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杜威说,这些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是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及中国青年科学家协会开展的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活动,经过层层推荐及评选,最后经我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新技术界著名人士投票,评定11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兼中国质量协会执行中心浙江分部主任谢用富就是其中之一。谢用富近年来获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奖,省级优秀软课题奖,曾获得七项国家专利,在生产应用中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发明专利产品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对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15.
和人的性格一样,报刊也常常是以“性格”来决定其层次和归属的,报刊的性格,实际上也就是报刊的灵魂。报刊性格首先表现在它的政治倾向上。一般来说,特定的报刊,往往代表特定的党派和团体,即使是纯粹的同人刊物,也或多或少地要代表某种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因为,“同人”也就是政治观点相近、志趣相投的人,而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想象,在象牙之塔中能抛出一种受民众欢迎的刊物来的,不具备政治倾向的刊物是不存在的。报刊性格其次表现在它的内容上,从报刊性格的表现这一点来看,内容是报刊性格最本质的体现,其性格中的政治…  相似文献   

16.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四十年代初、中期曾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的钱兴,从三十年代中参加革命起担任党的领导工作,在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仅重视对报刊宣传的领导,而且有过多次亲身办报的经历。为厦门(星光日报》撰文改稿钱兴是广东省怀集县(解放前属广西省)入。“九·一八”事变前后,他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中和中大法学院学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1935年参加党领导的爱国青年组织“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并成为中大‘冲青”领导核心成员,在工、农、学生各阶层青年群众中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各校学生举行过三次示威游行。1936年秋,钱…  相似文献   

18.
白妞 《云南人大》2006,(1):28-28
近年来,经常看到一些报刊、电视等媒体刊载或播出“某地警方召开公开处理大会,宣布逮捕一批犯罪嫌疑人”,“数十名盗贼受公处”,“某地警方公处8名恶徒”等消息。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在中国始终扮演着隐性在场的角色。与之相应,在物质条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青年面临着如何重塑其文化人格的难题。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通过分析造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已遭到隐性的转轨以贴合现代生活。是故,此类青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儒学的“复活”,反而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气质及其相关心理诉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当代青年在其心灵世界所发起的“逆向突围”。仅以青年而言,这既反映了部分自发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面相下所包含的复杂动因,亦反映了当代青年表达其精神诉求时的曲折性与隐蔽性。  相似文献   

20.
马峰 《中国青年研究》2023,(11):109-118+89
从“青年震荡”到“哥布林模式”,欧洲青年的社会参与与欧洲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一起发生了共振,其背后是欧洲社会发展危机的长期化、持续化。一方面,更多的欧洲青年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倾向于极右翼等激进政治思想,渴求以“青年震荡”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哥布林模式”下的“躺平”成为欧洲青年新的行为选择。这些所折射的是欧洲社会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所反映的是欧洲日益陷入的复合危机。欧洲青年正常的社会参与渠道受阻,社会排斥和各种“隐性”的社会屏蔽无处不在,加重了欧洲青年可能的未来选择和人生发展规划。这也让曾经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欧洲社会发展模式失去了往昔的光泽,其教训值得反思,要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未来,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正态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