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度,中国佛教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全国各刊物共发表有关佛教研究的论文110余篇,且研究的趋势愈来愈深广。现从关于禅宗的研究、藏传佛教研究、台湾佛教研究、五台山佛教研究、对藏经的研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几个方面加以概述。一、关于禅宗的研究魏道儒在《宋代禅宗的“文字禅”》(《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探讨了宋代禅宗“文字禅”的发展历程,认为文字禅的各种形式都是围绕公案展开的,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标志着宋代禅学思想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宋代禅僧生活方式和修行  相似文献   

2.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新教材第58页有这样一段话:《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教材接着又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问题不能准确把握,甚至个少教师对慧能的观点也不能正确剖析。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国佛教小有关禅宗的知识,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禅宗,这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宗派,它分为神秀的北禅和慧能的南禅,前者讲“渐修”,后者讲“顿悟”。自从唐朝安史之…  相似文献   

3.
潘永辉 《求索》2007,(10):153-155
目前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本文将在分析各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看法,力求更准确地揭示禅宗美学的最本质的审美特质及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参照佛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儒家与道家相联系相区别,《坛经》禅美学的特征,除了上述诸家提供的说法之外,最为根本的应是这三点:自性主体的确立;空灵境界的脱出;日常动用的诗意化。只有这三点,最能说明禅宗既与印度佛教、中国儒道文化相联系而又自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特点,也最能说明《坛经》及其影响下的禅宗为中国美学提供、补充的关学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1989年可以说是佛教研究的丰收之年,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近百篇之多,其中对佛教的中国化问题、禅宗思想、神会哲学、佛性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关于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方立天认为从中国佛教史的纵向考察或从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的横向考察来看,佛教的中国化就是佛教和中国现实紧密结合,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约、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士大夫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力量,译经注疏是中国化的重要基础,统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5,(7)
禅宗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在古代还是当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从禅宗思想教旨、古文献可以看出禅宗之"不立文字"并非不要文字、佛教经论,而是不执着于文字。"不立文字"与禅宗宗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苟世祥  胡东力 《重庆行政》2010,12(3):97-100
达摩禅系在中国传到第六代祖师慧能时,慧能对禅宗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南宗禅。自六祖慧能后禅宗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局面。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六祖革命如何使禅宗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在中国社会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禅宗上承印度佛教的传统,下启佛教中国化的新格局。唐宋时期禅宗的兴盛流行,使佛教从印度文化直接过渡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禅宗蕴含丰富的心理学资源,解读禅宗文化,体会机锋语录,认识心性思想,寻求自在解脱,可以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维克多·E·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后的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意义疗法具有超越的涵义,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安顿着这个意义虚无时代人们的心灵。本文拟以禅宗经典《坛经》的心性思想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进行范畴比较,从心性本净与意志自由、随方解缚与矛盾意向、道由心悟与活出意义等角度进行解读,深化对《坛经》心理治疗思想的认识,增进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8.
《松州》2015,(3)
禅宗是最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佛教门类,禅宗的形成标志着佛教本土化的完成,禅宗的形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禅宗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探讨儒家思想对禅宗的作用和反作用来说明,佛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史景峰 《传承》2010,(33):160-161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禅宗起着桥梁的作用。禅宗不仅作为一种宗教传入日本,而且也作为文化根植于日本的文化之中,日本的武士道、茶道、建筑、庭院以及文学都深受禅宗的影响。在禅宗东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无准师范和日本僧人圆尔辩圆。  相似文献   

10.
佐人 《现代领导》2009,(5):37-37
(一) 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在第二十二回中借薛宝钗之口讲叙了这么一件事:韶州老法师禅宗五祖宏忍“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较前几年有所发展,全年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特点是:在对中国佛教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儒、道、理学)关系的研究。因此,对具有中国佛教特点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的论述显得更加深刻,使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佛教能以在中国生根、发展的社会思想根源,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颇有裨益。是年十月在我国召开的中日佛教学术会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次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出现“热潮”,文章较多。再者,对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比较研究也有了相应的论文,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可喜现象,标志着对少数民族佛教研究的重视。现从佛教与民族  相似文献   

12.
樊丽沙 《求索》2014,(10):152-156
禅宗是西夏比较流行的几大佛教宗派之一。从出土的黑水城禅宗文献和西夏各地佛教遗迹来看,西夏禅宗信徒众多,不仅大量的汉文和西夏文佛经如《六祖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重要禅宗典籍在西夏流行,而且河西等地还有不少西夏僧众禅修遗迹。西夏禅师众多,但从文献来看,禅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与西夏多民族聚居的国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国化之一即为佛教禅偈的诗化。诗的形式使禅更加通俗易懂,不再是教义的繁琐的理论,而是世俗的浅显的诗歌,禅理入诗,则丰富了诗的表现内容,使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智慧的禅宗     
吴心 《黄埔》2009,(4):58-59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寺院林立,从教者众,而且出现了许多教派,诸如,天台宗、惟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然而,除禅宗外,其它各派(不包括密教的藏传部分)在唐武宗灭佛运动后都逐渐衰微,或一蹶不振,或永远消失,只有禅宗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获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在唐中叶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即是以禅宗为其标志,禅宗甚至成了中国佛教的同义语,这种状况一直贯穿宋元明清历代。  相似文献   

15.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16.
忍与不忍     
云溪子 《小康》2009,(12):100-101
"忍"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礼佛者的重要要求。许多名僧将忍字贯在自己的法名之中。当年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是禅宗慧能、神秀大师的老师,世称禅宗五祖,影响巨大。今浙江普陀山的“戒忍”大师,主持一方名山,算得一位高僧。以忍字为法名,足见佛家对忍字之重视。  相似文献   

17.
著名三国古战场湖北当阳县长坂坡以西,大约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像巨船覆地,横卧于群山之上,这就是鄂西著名游览胜地玉泉山,相传是三国名将关云长头圣的地方。玉泉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之一,隋代开皇年间(五八一——六○○年》,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大师在此倡立法门:唐朝武曌、中宗年间,国师神秀也曾在此传授禅法:明肃皇后信仰佛教,在此大兴土木,使寺院规模达到九楼十八殿,三千六百僧舍……玉泉寺有许多优美动听的趣闻和传说。  相似文献   

18.
理学与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作为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心即理”、“发明本心”等心性思想使宋明理学更进一步接近“中正仁义”的“人极”指向.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与禅宗的有关心性思想皆为陆九渊心性论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往往为学界所忽视.通过将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禅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即心即佛"一语出自于六祖慧能《坛经》1中的《机缘品第七》。在印度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根源,心性论在其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天台宗就有其肇端,但直到六祖慧能,心性问题才被推向极致。慧能在继承印度佛教经典和吸收了儒道思想传统基础上,直截了当地把佛性归诸人的心性,提出了心外无别佛和自性自度的修行主张,并采用直指人心的顿悟方式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使"即心即佛"作为禅宗的核心思想被明晰化、日常化。  相似文献   

20.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控制,被迫接受“皇国一体”等日本佛教思想。光复以来,台湾佛教在大陆赴台僧侣的主导下,开启了“祖国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体现在恢复传统汉传佛教制度、建设人间佛教的种种努力上。“四大道场”兴起后,台湾人间佛教思潮又出现了与“中国化佛教”禅宗合流的现象。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发展历程延续至今,由此亦可见“台湾佛教主体性”一类说法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