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研究五四运动,不能不研究陈独秀;研究五四文学革命更不能不研究陈独秀。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研究陈独秀“成了禁区。虽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但谁也不敢这样提;虽说他是文学革命的发难者、领导者,可现代文学史却很少这样讲。本文就陈独秀在初期文学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一些看法,错误之处,期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熊坤静 《传承》2009,(9):6-7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陈独秀:"(那时)虽然没有共产党领导,但其中总有领头的人。在五四运动里,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相似文献   

3.
袁婧 《长江论坛》2023,(4):38-45
法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中一个重要但相对被忽视的方面。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完成了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思想转变,这在其法治思想上集中体现为由五四之前崇尚以民主、平等、自由观念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法治思想,转向五四运动之后强调“法的阶级性”“劳工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尽管受客观历史条件以及其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陈独秀的这一思想转变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但其法治思想中所蕴含的许多观点仍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4.
1919年5月4日我国发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是我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五四运动之前,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骨干,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以后,逐步发展成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列...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客观。对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看法比较一致。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从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基本上抛弃了以下三种观点:其一,陈独秀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钻在革命队伍里的“蛀虫”,当然不能与马克思主义者相提并论;其二,陈独秀从来就没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是一个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或改良主义者;其三,当时的陈独秀开始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但没有完成这种转变,他只是具有初步共产主…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曾经说过:"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五四运动爆发后,段祺瑞集团对北大教授中具有进步思想的或赞成苏俄革命的都称之为"过激派",更视陈独秀、李大钊等为"过激派"首领。  相似文献   

8.
李响 《民主与法制》2011,(21):56-59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共产党一至五大中央书记。1929年11月,因其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被党中央开除出党。”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因参加反蒋抗日活动,于1932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关押于南京监狱。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出狱,  相似文献   

9.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封建主义思想却仍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决心"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为沉睡太久的国人补上反封建的一课,以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新文化运动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是五四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成为运动的主将,对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今天,考察陈独秀当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陈独秀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表现在他首先提出并积极宣传民主科学的主张。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他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就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所谓民主,就是人权。他说:“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  相似文献   

11.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的陈独秀晚年流寓江津,蛰居鹤山坪石墙院,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鹤山坪是偏僻丘陵之地,远看似仙鹤挺立,故而得名。石墙院坐落坪上高处,是清代进士杨士钦修建的一座四合大院,解放初土改时分给众农户居住。现今走进院坝,晾晒的衣服、堆放的蜂窝煤、柴草等扑入眼帘,显得有些杂乱,只有东厢房及后院尚保留着50多年前陈独秀在此居住时的那份古朴风貌。1938年7月2日,被国民党关押南京多年的陈独秀经武汉随着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来到陪都重庆,当时,日机空袭频繁,天气酷热难忍,对重庆生活环境十分…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既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治理论家、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更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的创始人。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郑勇 《传承》2009,(9):4-5
五四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先知先觉者与后知后觉者,即启蒙者和受启蒙者。前者多为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与组织者;后者主要指学生,如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许德珩等运动中坚。  相似文献   

14.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六个地方共产主义小组之一 ,探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选出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 ,对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 ,广东人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文科学习 ,是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教授的学生。他们曾拜访陈独秀 ,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等问题 ,并表示接受进步教育。由于他们在课堂内外听过陈独秀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的教育 ,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 ,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并投入“五四”运动反帝反军阀斗争洪流中去…  相似文献   

15.
雷颐 《北京观察》1999,(5):10-12
“五四运动”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这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启蒙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可以说都是在这次新文化运动中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伟人”,给历史打上了深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经常被混为一谈。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适—直反对这种概念混用。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胡适更愿意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发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这份杂志定名为《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北大同事  相似文献   

17.
先父张申府早年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筹备活动,与李大钊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受李大钊、陈独秀委托在欧洲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组织,任中共中央驻柏林通讯员。现根据父亲生前留下的有关资料整理成文,希望通过一个侧面反映20世纪初期青年知识分子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为中国迎来了两位先生: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发出豪言壮语:“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  相似文献   

19.
章永俊 《北京观察》2021,(7):98-100
五四运动以后,共产主义运动在北京地区迅速发展,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实体. 北京党团组织的建立及活动 1920年2月,新文化运动的精英陈独秀与李大钊开始商讨组建中国共产党.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立共产党组织作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之一.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秘书马马耶夫来到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和先进青年邓中夏、刘仁静等人.维经斯基经李大钊介绍赴上海与陈独秀联络,在上海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小组.秘书马马耶夫留在北京,帮助李大钊开展建党工作.  相似文献   

20.
《前进》1999,(5)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距今已经整整八十周年了。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五四精神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五四运动带着过去所不曾有的革命的彻底性,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