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2.
何静 《传承》2014,(9):144-145
"无为"并非老子的专利,却是属于他的典型标签和记忆。"无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规律,以"无为"成就"有为"。于老子所处的战乱频繁时代,"无为"既是对统治者的劝慰,也是对人民的慰藉。今天,"无为"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意义,它教育人们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雷毅 《思想战线》2007,33(6):27-33
从审美的视角阐释先秦道家的深层生态学理论框架,即可从"道法自然"的终极原则中引导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由此演绎出处"无为"之事的顺应自然的行动原则,并通过内省和心性修养,不断扩大自身与他人他物的认同感,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生态自我"境界。  相似文献   

4.
隋金波 《求索》2013,(4):114-116
以往学界在解释老子的"自然"思想时,多以今论古,存在一定的疑误。实际上,对老子的"自然"思想,可作两个向度的诠释:一,"自然"指事物的本来样态或面目,有自然而然,自己本然的意思。二,"自然"以"道法自然"的思想为起点,体现了老子思想中遵循"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行为规范和实现"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命追求等"自然主义"的独特意蕴。同时,老子通过对"自然"的阐释,探讨了宇宙、人生以及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一种善利众生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串门,见到朋友家墙壁上挂着“无为”二字的条幅,是用小篆书成,书风道劲刚毅。但欣赏之余却发现,主人是在以此为座右铭,宣布自己不想干事情、逃避现实矛盾的心意。显然主人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干事情的意思了。我对朋友笑着说:你的想法实在是对老子“无为”的一种误解。那天的串门,变成了我们对“无为”的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6.
陆贾无为思想属于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源自儒家的仁义,而非黄老道家的道。故与其说陆贾属于黄老道家,还不如说其属于儒家更确切,而其书《新语》有启"文景之治",故此,"文景之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儒家及其"道德导向无为",而非通常我们认为的黄老道家及其"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7.
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齐物”“虚无”等思想。庄子在追求精神超脱、自然无为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世俗的留恋与关怀,显示了庄子思想的种种悖论。而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他对世事的失望彷徨,以及无法排遣的悲观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儒家以仁爱治国,德本财末,提倡恢复轻徭薄赋的井田制;道家以"无为"治国,顺其自然,土地只有其自然属性;法家以法律治国,弱民强国,承认并鼓励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土地私有化。根据儒家思想,住宅应实行"井田制",由国家定期分配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无偿续期;道家思想则彻底消灭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概念,人们顺从自己的天性,在住宅寿命临近时,就地重建;法家思想认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应该自动有偿续期,与前后的法律保持一致,维护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在国外,许多青年由于长期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产生倦怠、迷茫,或者仅仅因为还没做好步入人生下一阶段的准备,所以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常选择不直接进入大学或职场,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间隔年","放空"自己。到异地旅行、做志愿者或者实习工作,在此过程中增进自我了解,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点,获得新的能量和信念,从而更好地回归和融入原来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的品德和行为来比喻自己所宣扬的“道”是再贴切不过了。老子赞美水,是因为水有三德:一为“不争”、二为“柔弱”、三为“无为”。  相似文献   

11.
李鑫 《小康》2004,(7):79-80
在一般人印象中,盛唐的名臣魏征大概只知整天规劝皇帝"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什么的。其实,魏征并非真的不通俗世的闲情,他也曾在《谏太宗十思疏》说到:"……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是啊,久居官场,终日公务缠身,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道家思想以"自然无为"为本,崇尚返璞归真,其鲜明的自然主义哲学将"道"作为万物之本。"道通为一",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平等共生的,对于克服"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很有裨益;"人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紧张冲突关系;"守真节欲"的思想有助于克制自身贪欲私心,养成勤俭节约、绿色生活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就业与保障》2008,(1):100-100
传统养生学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即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要与大自然的变化相一致.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  相似文献   

15.
当今很多学者依然在传统审美的视野下解读《庄子》中畸人形象,认为塑造这些畸人或丑人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以丑衬美"、"德充"之内在美,其实不然,《庄子》一书在《大宗师》《徳充符》《养生主》《人间世》《达生》《至乐》中塑造了一批独特奇异的"丑人"形象,而在庄子及其门徒看来,这个人物形象并非世俗之人所谓的美与丑,而是他们注重体道,因"近乎道",顺应自然之性,而体现出自然素朴的本性。也试图通过各种畸人奇人形象,并与形全的常人进行对比,以打破传统世俗观念的外形残缺的禁锢,反对世俗"重外轻内"而倡导"重内轻外"的人生观,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性格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也为了印证只有不过分注重形体的保养,而德全才能保身,才能体悟生命  相似文献   

16.
大黄鱼     
中国人认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南部的三都澳,以其独特的景致、秀美的风姿闻名遐迩,素有"海上天湖、神仙港湾"之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大海的馈赠,收获着各式各样的鲜活美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孕育出繁盛的水产养殖业。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现实环境给予的可能,成就个体的独特性。饮食文化,就是在口味上  相似文献   

17.
贺利杰  周改玲  袁丹丹 《传承》2015,(3):110-112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周末时间是相对自由的,由自己支配管理,而周末时间是组成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周末时间是一把"双刃剑",精彩充实的周末可以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相反,部分大学生忽略周末时间,虚度无为,这样不仅浪费了自己的青春,也会造成大学生活的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8.
黎宏 《今日中国论坛》2008,(11):112-113
"干事",古今不外乎两类涵义:论及人则为公务之基阶,论及事则为行为之操守。时下倡导"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涵涉"人道"盖及"官德",针砭世风世俗,崇尚干事实干,深刻阐释和丰富注解了"干事"的现实意义,堪称鉴往筹来的新昭示、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陈文兴 《创造》2014,(4):54-55
正任何一个时代充实而快乐的、有担当和取得卓尔不群成就的中国人,都从父母亲人的言语行为和对自己有意识的培育中体会过亲情、道德、秩序、国家的价值。家,大概是自然界赠送给人类社会最厚重的礼物之一,人类顺利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后,就生活在自然组成的家里,所以,"家"一直为全人类所珍惜,无家或家庭不完全者无论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不够幸福的。深受工商文明影  相似文献   

20.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提出了“政善治”的国家管理模式 ,系统地阐述了“为无为而无不治”的辩证管理原则。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作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保守的无所作为 ,而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 ,清简政事 ,顺应自然 ,因势利导 ,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当今世界流行的“善治”理论与其似有某些呼应与回归 ,对于我们今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加强社会自治等 ,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