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朱熹继承北宋五子的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极具思辨性的学说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乃是宇宙的本体,"理"与"气"合而化育万物,宇宙万物莫不有"理"。"性"亦是"理",未发为"性",天命之谓;已发为"情",性之用;"性""情"统于"心"。为学要穷理,穷理而致知,致知而力行。力行须依"理",乃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2.
肖英  刘思华 《求索》2012,(4):201-202,143
汉代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汉代道家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文章归纳总结了道家五个方面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是产生万物的基础;自然如父母,人类应该象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自然;自然界众生平等;主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主张保护土地。  相似文献   

3.
正彝族是祖国西南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神灵和谐共荣的思想理念。一、人与自然万物共源发展的和谐思想彝族民间信仰认为,在宇宙世界里,人并不是唯一的生灵,人也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生命形式,人与自然最初的关系是混沌一体。世间所有生灵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的子民,是相互依存的,自然万物因和谐而存在,因和谐而生长。"天父姆古鲁,地母姆阿娜,两者对相配,乾与坤并临……"《西南彝志·天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蕴含的生态理论思想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老子》中的生态思想以"道法自然"的生命本源特征为根本,以"常德不忒"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强调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万物之理,依循自然生态法则,量力而行、适度而为,万物在"道"的感冲激励作用下产生,又在"法自然"的原则下"常德不忒",从而实现生态平等,促进生态发展,推动生态循环,从而进一步达到和谐完善的生态审美境界。《老子》中"渊兮似万物之宗""营魄抱一""为而不争"等理念蕴涵着丰富而无穷的生态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1,(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求我们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述的再次重申,又是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理念指引,彰显出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不是"同",而是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和"不是"乱",而是自然、社会运行的规则;"和"不是排"他",而是补"他";"和"不是"过"与"不及",而是适度。中国共产党继承并超越传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加以认识,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联系加以认识,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联系加以认识,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史伯就提出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是因为"和",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产生世间万物;若去  相似文献   

9.
《老子》作为一部蕴藏着深厚哲学思想的中国古代经典,其所包含的深奥、独特的发展思想仍能对建立当代新发展观有所教益。《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于"道",并提出"知常"的智识前提、"辅万物之自然"的行动原则、"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发展方式等思想,这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深厚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10.
智广元 《桂海论丛》2012,28(2):49-53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思想方面有创建性见解的著名哲学家,主张道统万物,道法自然,无为而为。他们一方面肯定科学技术的功用价值和认知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犀利抨击科学技术现实的与潜在的诸多危害。这两方面貌似"二律悖反",实则目标一致,乃是使科学技术"法自然"、"为无为"地发展,预防和制约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使其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老庄科学技术思想是处理现代科学技术问题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1.
<正>"无为而治",曾经有人有时候讲得相当多,甚至有人理解为"领导要超脱","不要管那么多",当然也有不同的见解。在此对"无为而治"也谈谈个人的一得之见。据考证,在《道德经》中没有明文"无为而治"这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又确是老子的治国思想。以"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思想,与他的出身、经历有直接关系。对国家的治理,他主张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的手段做到"无不为"的目的。所以,"道法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诚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鸣 《前进》2005,(2):42-43
诚信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我认为,它是指人对社会、自然的实事求是、真善朴质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在天地化生万物的大千世界里,历经亿万斯年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芸芸众生都在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生命运动。有关这方面的生动故事,众多传媒特别是电视节目中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地球的故事",都在向我们作着娓娓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仁"的思想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思想支撑;"道法自然"思想为教师和学生抚平焦虑的情绪;"心学"中蕴含的优秀思想精髓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深厚道德思想和哲学意蕴,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给养。  相似文献   

14.
澄海 《同舟共进》2020,(2):9-13
提起汪曾祺,人们都尊称他为"汪老",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大千世界里一个游童,汪曾祺能写、喜书、会画,还会做一手好菜,他特别热爱世俗生活,喜欢亲近自然万物,甚至还怀有一丝天真的孩子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应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进行考察.马克思生态思想包含的内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资本是生态恶化的根源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仅限于自然维度的考察,缺乏全面性.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理论上有助于驳斥西方学者攻击马克思忽视生态问题的谬论;在实践上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穿透力和精准的时代指向性,而哲学、经济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是其不容回避的鲜明主题。马克思在哲学维度上澄明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的本质境域中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经济维度上指出资本逻辑是导致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与异化状态的罪魁祸首,从社会维度上指明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这启示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彻底走出人是自然"霸主"的误区;建构驯服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治理体系,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构筑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斗草踏青,桐花烂漫,雨后郊野美若画屏。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无不成为人们的终极梦想。"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春分之后便是清明了。都说世景至好是清明,此话不假,因为清明二字可以通观自然、人文和愿治。自然之清明,让我们最先闻到了春的气息。作为节气,清明最直观地反映了天气症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形象的清明景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  相似文献   

18.
由内在心性转向"自然万物","求其故"而非"明此心",以"质测"方法改造"直觉体认",是方以智对传统"格物致知"论的突破,因此,方以智在传统"格物致知"去道德化的进程中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庄子以"道生万物"为逻辑起点,将"物"定义为由"道"而生的万物,万物之于"道"均为统一的"存在"或曰"有",故万物等齐,无所谓贵贱。物之贵贱不过是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凭借其自主能动性垄断评判资格,并依据一定衡量标准对分以高下的对立概念附着其身的万物做出的主观判断。而在庄子看来,这种贵贱之判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庄子之"物无贵贱"思想使平等关系在"物"的最大范围内得以确立,破除人类中心格局之余,为个人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提供了一种相对主义视角;但相对主义的认识方式却使其陷入了怀疑主义,并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仁学是以"与善仁"为旗帜的,其客观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为万物自然真性的运作而创设外在条件,主观的个人任务则是通过体道实践来培育个人公平的素养因子;而非以血缘亲疏为依归而投入具体爱的程度的行为,昭示真正的爱人是"不仁",让万物获得最佳的自身本性的发展,而不是控制万物,控制他人。这是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仁爱美德时,需要认真考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