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中外城市供水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供水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经济走向完善的今天,由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致使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理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从城市供水的政府管理模式、法律体系、管理机构三大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汲取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此促进我国城市供水的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1日建设部令第156号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管理,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城市供水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从事城市供水活动,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相似文献   

3.
[公布机关]建设部[文(令)号]第156号令[公布日期]2007·3·1[类别]行政法·建设[施行日期]2007·5·1[同时废止法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等文件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管理,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城市供水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  相似文献   

4.
翟峰 《公民与法治》2011,(13):47-47
据近日《四川日报》报道,《四川省城市供水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草案重点从确保供水安全、规范供水市场秩序、加大节约用水力度三方面进行了修订,呈现诸多亮点。  相似文献   

5.
沈湧  樊荣禧 《人民司法》2012,(10):91-94
城市二次供水管理是当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供水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收费混乱、管理不善、水质污染等问题。开发商在完成中高层或高层住宅小区的建设时与自来水公司签订二次供水合同,约定开发商按总表计量向自来水公司缴纳水费,小区房屋交付业主后,水费则由物业公司代收代缴。随着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城市中高层或高层住宅"总表制"供水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当二次供水管线及相关设施、设备出现跑水、漏水时,不仅面临巨额水费如何承担问题,更牵涉二次供水管线及相关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及改造等深层次问题。处理此类水费纠纷应以供水合同为基础,开发商未变更供水合同主体的,仍应承担缴纳水费责任;自来水公司与物业公司、开发商三方签订趸售协议的,应视为已变更了供水合同主体。  相似文献   

6.
《江淮法治》2011,(17):2-F0002
杨林现任合肥供水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瑶海区人大代表。城市供水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保障安全优质供水责任重大。2009年8月,杨林同志走上现任岗位,自迈入合肥供水集团大门的第一天起,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加快供水发展、提升保障能力的火热实践中,创新思路,勇于创新,真情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全心全意做好供水服务,推进了合肥供水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供水管理,发展城市供水事业,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和其他各项建设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 本法例所称城市公共供水,是指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城市供水特许经营合同的概念、目的进行了界定,将城市供水特许经营合同限定在行政合同的语境下展开论述;然后对城市供水特许经营合同的缔结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城市供水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进行了分析,在博弈的基础上确定合同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城市公共安全的诸多问题也愈显突出.本文就当前我国城市事故多发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强化城市安全管理,提高城市事故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城市公共安全的诸多问题也愈显突出.本文就当前我国城市事故多发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强化城市安全管理,提高城市事故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Human geolocation is prefaced on the accuracy of the geographic precision of mapped isotopic values for drinking water. As most people live in cities, it become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city water supplies and how the isotopic values uniquely reflect that c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sotopic distribution of δ2H and δ18O from sourced tap waters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across the Metro Vancouver (MV) area (n = 135).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sotopic values reflect their water sources with a range of 5.3‰ for δ18Otap and 29.3‰ for δ2Htap for MV.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 cities need higher resolution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ir tap water isotopic ranges, an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water supply network itself for human geolocation work. With an extended high‐resolution understanding of each city, human tissue may be compared with more certainty for geolocation.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政府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我国传统的城市偏向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和城乡关系的不和谐,由此产生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供给成本分担不合理、供给决策机制不规范、收益分享不公平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地方政府职能为切入点,从优化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县辖市问题的宪法评价与政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文豪 《法学评论》2019,(2):120-130
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建立县辖市或者镇级市的制度设想和某些实践,但其可行性受到质疑。从《宪法》的规范体系上看,如果按照政区间的管辖关系,县辖市或者镇级市难以获得成立依据。但是,《宪法》中的"市"和"镇"可以从城市功能的层面予以理解,由此,二者的制度鸿沟并非不可跨域。县辖市是基于城市化程度而给予某些地区以特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政区载体,实质上是具有城市功能的小微型城市,是设在县以下政区层级上的市。县辖市有助于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问题,能够完善城市类型,发挥城市公共生活的民主训练功能。以县辖市为切入点,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存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必要和空间。未来,我国省以下政区的优化方向应当是简化层次、融合城乡、促进联动,形成三级区划体系。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对人类的存在、发展有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水资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在开发利用中,需水最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水的利用率偏低,又因水源污染严重,加剧了缺水危机等,面对水资源有限和浪费的现状,设计合理的水市场成为重新配置水资源有效机制的必需,解决的途径是完善现行立法,合理规制水面使用权的取得、转让、终止及水面使用权人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建立水权制度,进而揭示水面使用权保护机制对于我国民事立法所具有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下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城市地下水环境存在着严重污染、严重超采和生态恶化的状况。而城市地下水环境的有效保护有赖于相关法律机制的健全。因此从城市地下水环境规划,到具体制度的设计,再到法律责任的落实,以及最终环境法治的实现,是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实现其功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是涉及到生产、生活和生存安全的各个领域的安全系统。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城市工业危险源、城市公共场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灾害、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袭击与破坏。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理论,通过对可能发生的城市公共事故灾害进行风险分析;制定保障城市安全和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安全规划;实施风险减缓对策措施的风险管理;建立城市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建设和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information has been pivotal both in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n in the economic tradition. While the Fordism economic model and its specialisation requirements originated a simplistic zoning and single-use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a city. It, however, determined a fragmented growth of cities. Inevitably, the zoning as an urban strategy affected the architectural scale. Nevertheless, the idea of information, commercial goods and thereby people freely able to flow through the city allowed architects and urban designer to conceive new types of urban infrastructures. For example, trains, which were designed on the model of urban “arteries and veins.” Over time, the persistence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segmentation has strengthened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ies among urban society. In addition, information has played a more vital role in this strengthening process.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cities. The new informational patterns have provided new ways of designing, and in turn how societies experience cities. These “quantified cities” consist of digital data that dynamically interacts with “quantified human beings.” Consequently, a renewed urban semiotics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built around an alternate sociological comprehension. Is this new urban semiotics able to heal an ill and divided urban body? The paper will investigate a new concept of “quantified city” based on the notion of “Hyper-Reality,” and its inhabitants who are entering in a “post-human” condition while living in a dynamic urban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critical analysis will be used as a “tool” for redefining the perception of the city (i.e., the image of the Hyper City) through inhabitants’ (post-humans’) relational patterns which are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i.e., Google Maps, Uber, Instagram, etc.). The more traditional notion of urbanisation is questioned with a focus on how the an urban society is embedded within the digital condition and the notion of a city.

  相似文献   

18.
水工程与水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工程涉及多种民事权利类型 ,水权只是其中一类。水工程的所有权或者用益权自身不包含、不产生水权 ,水工程用益权与水权各为独立的权利 ,所谓水利工程供水水权概念易生误会 ,应弃之不用。水工程所有权原则上归投资者享有 ,于是有必要承认地方所有权、部门所有权、法人所有权。南水北调涉及水资源所有权、水权、水工程所有权、水工程用益权 ,不可一律归结为水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应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分析了土地供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清理闲置土地,用好存量土地,健全土地供应市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证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等相关对策。以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关静 《行政与法》2014,(3):32-36
城市增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城市中,城市增长被城市蔓延所取代,其原因就在于城市增长过程中呈现出诸多负面效应.为此,城市和城市中的居民付出了沉重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城市政府也面临着巨大的管理压力.为化解城市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美国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我国的城市增长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