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7只家兔死后48h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情况。结果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彗星现象,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于兔死后6h开始逐渐增加。死后6~1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增加缓慢,死后24~36h出现率上升较快;死后36~4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上升缓慢,但仍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M185.4%),其回归方程为y=-0.0096x2+2.4548x+5.7964,与死亡时间呈正相关(R2=0.9743)。结论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彗星样细胞出现率随死亡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测定 15只大鼠死后 48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细胞核DNA含量的面积(Area)、等效直径 (Mean Dia ,MD)、异形指数 (Indexofdensity ,ID)、平均光度 (Averageopticaldensity ,AOD)、积分光度 (Integralopticaldensity ,IOD)、密度变化数 (L Den Coe ,LDC)和平均灰度 (Averagegray ,AG)等七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证明 ,在大鼠死亡后 2 8h内 ,其脑细胞核DNA降解速率与PMI具有一定相关性。将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多项式运算 ,获得了更能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其结果表明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测量机体死后DNA含量变化 ,将会成为推断PMI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鼠心肌细胞核DNA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 JL  Zhang XD  Niu QS 《法医学杂志》2006,22(3):173-176
目的监测小鼠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情况,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小鼠心肌组织细胞头半径、尾长度、头DNA含量比例、尾DNA含量比例、尾矩、Olive矩、头面积、尾面积八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测定的八项参数指标均显示细胞核DNA降解速率和程度与死亡时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获得了更能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72h内心肌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各组回归方程,可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精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死后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死后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骨骼肌细胞核DNA电泳形状的8项参数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彗星”的尾DNA含量比例、尾长、尾矩、O live矩、尾面积数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彗星”的头半径,头DNA含量比例和头面积数值则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经对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多项式运算,获得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01),且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小鼠骨骼肌组织核DNA降解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变化而呈一定规律性变化,DNA降解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鼠肾细胞核 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Liu L  Peng DB  Liu Y  Deng WN  Liu YL  Li JJ 《法医学杂志》2001,17(2):65-68
目的 研究 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方法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 15只大鼠在死后 48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肾细胞核 DNA含量的面积( Area)、等效直径( Mean- Dia, MD)、异形指数( Index of density, ID)、平均光度(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AOD)、积分光度(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IOD)、密度变化数( L- Den- Coe, LDC)和平均灰度( Average gray, AG)等七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 在大鼠死亡的相对早期( 48h内),其细胞核 DNA降解速率与 PMI具有一定相关性。本实验并将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了多项式运算,获得了更能体现 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结论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 DNA含量变化,将会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鼠骨骼肌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大鼠骨骼肌细胞DNA的定量研究及其方法探讨。方法使用DNA特殊组化染色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 ,对死后不同时间 (0~ 96h)、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大鼠骨骼肌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骨骼肌细胞在死后 12h出现核着色变淡、着色面积变小 ,并随死后时间延长呈持续性下降 ,最终完全消失。结论死后DNA降解率与死后时间呈线性规律关系。图像分析技术对骨骼肌DNA含量测定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肋软骨及牙髓细胞DNA含量与PMI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ng R  Wang WP  Xiong P 《法医学杂志》2005,21(3):174-176
目的探讨人死后肋软骨及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死亡时间(PMI)的相关性,寻求推断PMI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细胞图像分析技术分析高温(30~35℃)及低温(15~20℃)环境下人死后0~15d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情况。结果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解,其中低温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在死后0~4d内有一个降解平台期。统计分析两组温度下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I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结论依据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可进行PMI推断。  相似文献   

8.
Chen YC  Cheng JD 《法医学杂志》2002,18(3):144-145
目的研究死后胸骨骨髓DNA的降解与较长死后间隔时间(PMI)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Feu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离体人胸骨(取材后分别室温搁置0,1,3,5,7d)骨髓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在较长PMI范围内,人胸骨骨髓DNA含量仍呈现下降规律。结论人胸骨骨髓DNA降解规律可望应用于较长PMI的推断。  相似文献   

9.
小鼠死后骨骼肌、心、肝、肾、脑细胞核中DNA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鼠器官细胞核中DNA降解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骨骼肌、心、肝、肾、脑细胞核头DNA含量、尾DNA含量、头半径、尾长度、尾矩、Olive矩、头面积、尾面积8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 在小鼠死亡72h内,彗星尾DNA含量、尾长度、尾矩、Olive矩、尾面积都呈增加趋势,头DNA舍量、头半径、头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计算出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01).结论 本研究提供的各组回归方程,可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角膜AQP1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50只家兔随机分为10组,以空气栓塞方法致死,于死后不同时间取出角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角膜AQP1含量变化,并采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AQP1阳性面积、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等参数,对各参数与死亡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后84h内,角膜AQP1呈阳性着色,死后96h未见着色。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角膜AQP1各参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获得了上述各参数与死亡时间变化关系的回归方程。结论家兔死亡后角膜AQP1的含量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其参数阳性面积、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等可以作为推测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家兔急性有机磷中毒死后玻璃体液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家兔急性有机磷中毒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用5%敌百虫制作家兔急性有机磷中毒动物模型,在死后0~72h内不同时间点,采用留置微量重复取样法吸取眼玻璃体液,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眼玻璃体液中钾、镁、磷、钙、钠、氯浓度的变化,统计数据进行二项式回归方程拟合分析。结果家兔急性有机磷中毒死后72h眼玻璃体液中钾、镁、磷随PMI延长而逐渐升高,舻分别为0.9818、0.9700、0.9458,与PMI相关性好,其中30h内镁的相关性更好;钙、钠随PMI延长呈降低趋势,砰分别为0.7124、0.7355,相关性较差;氯表现不稳定掣仅为0.0869。结论家兔急性有机磷中毒死后玻璃体液中钾、镁、磷、钙、钠等离子浓度随PMI延长而改变,72h内总体衡量,钾与PMI最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监测小鼠死后骨骼肌核内DNA降解的情况 ,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 建立小鼠死亡模型 ,在死后 72h内 ,以 12h的间隔取骨骼肌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荧光显微镜下测量彗星图像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机体死后 ,骨骼肌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了明显的彗星形拖尾 ,L/W比值随死亡时间而逐渐增大 ,二者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3.
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体死后肝脏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根据离体肝脏所处的环境温度分为12—19%(A组)和20—27%(B组)两组,每组23例。在死后24~72h内每隔4h穿刺取肝组织1次,制成细胞悬液,经RNA酶消化,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被检测细胞中含不完整DNA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所得数据经Exp032V1.2软件计算N值。结果死后24~72h肝细胞N平均值,A组从10.91%增至49.72%,B组从16.22%增至69.63%。两组N平均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与死亡时间有相关性,A组r值为:0.598,B组r值为0.77357。并且建立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死后24~72h内人体肝脏细胞DNA降解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相关数据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Ren GM  Jing CL  Liu J  Wang YF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07,23(2):92-93,96,F0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P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甲基绿-派洛宁(MG-P)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尸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变化值,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而加速降解。平均DNA含量各指标(平均灰度、目标面积、目标面积比)与PMI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0、0.987、0.988和0.990(P<0.001)。结论尸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I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甲基绿-派洛宁(MG-P)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在研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DNA含量变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家兔死后眼玻璃体液消光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寻找一种精确推定死亡时间的方法。方法 应用 754分光光度计,在 420nm波长下,检测了 48只家兔死后不同时间的眼玻璃体液消光度,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 眼玻璃体液消光度( X)与死亡时间( Y)呈线性正相关( r=0.983 27, P< 0.05),在死后 0~ 72小时,眼玻璃体液消光度与死亡时间存在回归关系( F=116.54, P< 0.05),直线回归方程为: Y = 453.30X+ 0.75 [Y为死亡时间 (PMI),单位为小时; X为眼玻璃体液消光度 ]。结论眼玻璃体液消光度的测定可作为推断死后 72小时内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脾脏细胞DNA含量改变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脾脏,在死后5~36h内逐时进行细胞学涂片、Feulgen Vans染色观察,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脾脏细胞核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等灰度参数,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在5~36h内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均值均与死亡时间显著性相关,并得出对应的回归方程,其中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平均灰度逐渐增大。结论人脾脏细胞核DNA含量改变呈现一定规律,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离体人肝细胞核DNA含量死后变化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人肝细胞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在死后4~36h内每小时进行细胞学涂片、Feu lgen-Vans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研究肝细胞核平均灰度、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等参数在死后的变化规律。结果在4~36h内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逐渐上升,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逐渐下降,获得了36h内3个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结论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平均光度和积分光密度均与死亡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望用于推断早期人体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8.
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的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Feulgen染色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测大鼠死后即刻至9d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染色变化及其图像分析参数,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雪旺氏细胞核在死后6-18h细胞核呈紫红色、长椭圆形,轮廓清晰,其长轴方向与坐骨神经走向一致,死后24h着色变淡、着色面积变小,最终完全消失;在6h-9d内目标面积和积分光密度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且其均值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并得出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大鼠死后9d内,其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变化与死亡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hen X  Shen YW  Gu YJ 《法医学杂志》2005,21(2):115-117
目的研究人死后各器官组织细胞DNA降解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推断死亡时间方面的应用价值,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已知死亡时间人尸体的心、肝、脾、肾,按死后6,12,24和48h四个时间段取材,制成石蜡切片,经Feulgen染色并图像分析;同时将各器官组织按不同时间段取材,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结果(1)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经FCM检测,脾细胞核DNA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现较好的下降梯度,而心、肝、肾,则由于自溶较快,死后6h细胞核DNA含量已很低,其变化情况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不佳;(2)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染色强度指数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1)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脾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2)方法学分析,图像分析技术(IAT)与流式细胞术(FCM)两种检测方法在研究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方面,各有利弊,可互补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