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自《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劳动法》施行以来,劳动争议案件作为一类新型案件,正逐年上升。据统计,河南省法院1994年共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79件,1995年受理146件,1996年上半年已受83年,因此,人民法院如何解决好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成为审判实践的迫切需要。笔者通过调查座谈,对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析。 一、劳动仲裁是否为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前置程序 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一般应  相似文献   

2.
2011年以来,乐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劳动争议。一是做好法律法规宣传。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在县工业园区召开与企业对接服务会、举办全县人社系统干部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观念。二是做好劳动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3.
“共同居住人”与“同住人”的界定,新旧《条例》是有区别的;新《条例》与《细则》也是有区别的。公房使用权买卖中,协议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拆私还公涉及的公房使用权;应区分同住人他处有无住房、他处住房与争议房屋取得的先后顺序。房屋动拆迁安置补偿的处理,可按上海市高院《关于房屋动拆迁补偿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处理。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条例》(下文或称《条例》)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行政法规,是我国社会保险方面的最新立法。《条例》于2 0 0 4年1月1日开始施行,我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实施准备工作。但是,《条例》的实施并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一家的事情,我国各级工会组织也应当依照《劳动法》、《工会法》和《条例》的规定积极参与《条例》的实施工作,积极地在《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履行工会依法承担的各项社会职能。首先,工会的基本职责要求工会组织积极参与《条例》的实施工作。《条例》的主要立法宗旨是“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意见》,着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意见》要求,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大中型企业普遍依法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小型微型民营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员,在商会(协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健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制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的必然要求。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稳定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既是依法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的需要,同时也为劳动争议的处理提供了直接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并指出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在实践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在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内尤为突出。大量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一方…  相似文献   

7.
吴亚平 《理论前沿》2009,(18):39-4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一年多来成果显著,同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仅就劳动争议协商的途径,工会在劳动争议协商中的作用,调解组织的多元化和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身份以及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问题发生的纠纷。按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  相似文献   

9.
《人事天地》2012,(1):46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12年1月1日施行。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劳动争议易发、多发,劳动争议呈总量居高态势。针对企业内部劳资双方沟通机制普遍缺失、劳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合同法》作为调整、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自颁布、实施以来对政府、企业及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劳动争议案件向来被视为反映劳动关系运行态势的晴雨表,基于该部法律的规定及影响力,劳动争议案件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本文从分析2007年1—3月份湖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案件处理情况人手,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争议的案发特点及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事天地》2014,(3):54-56
正《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于2013年12月20日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审议通过。2014年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22号令予以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劳务派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生效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小额劳动争议和标准明确的劳动争议确立了一裁终局制度,然而这一规定并不像有的立法者和学者所说的是劳动争议处理的灵丹妙药。一裁终局制度不适宜出现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因为它很难保证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对双方当事人的诉权处理易造成不当。建议我国对这种小额劳动争议和标准明确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采用一体允许当事入上诉并一体限制当事人诉权的方式,以更加合理的制度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与《劳动合同法》实施相配套的一部重要的程序法律,是打劳动争议官司的主要法律依据。它做出了诸多有利于劳动者的规定,对于劳动者诉权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会和劳动者应当对这部法律引起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劳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程序制度,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之一。但我国过去的劳动争议处理剁度存在不少缺陷,新颁布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则基本立足于我国实际,在一些制度设计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立法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劳动争议调解主体多元化;争议处理时限缩短,提高了争议处理效率;仲裁组织的建拘趋于合理化;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进行了重欠完善;确立了部分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终局制;确立了私法对劳动争议仲裁的有限监督等,从而使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产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10月10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海南省合同集体条例》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决定通过一次全省范围的执法检查,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通讯员贺飞跃钟桂英)近日,柳州市鱼峰区举办劳动争议调解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训班。辖区各街道办事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成员、鱼峰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共60多人参加培训。培训邀请柳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有关负责人授课,授课人结合实际案例和新修订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讲授了劳动争议调解的程序、步骤、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和技巧,介绍了建立信任、分析弊端、案  相似文献   

17.
正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劳动争议中也不能例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法,对于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原则上"谁主张谁举证",但特殊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那么,在劳务派遣用工关系中,用工单位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举证责任?是否也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处理好劳务派遣用工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有赖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积极有为和高效运转。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强化了调解作用,强调要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以及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从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调解网络,构建起劳动争议中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对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合理分配司法资源,化解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有赖于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积极有为和高效运转。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强化了调解作用,强调要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以及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从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调解网络,构建起劳动争议中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对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合理分配司法资源,化解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劳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程序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之一。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模式却颇遭诟病,新颁布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的相关制度也存在缺陷,所以,需要进行制度重构:一是应坚持平等公正、成本合理化、有效化解矛盾与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争议处理价值取向;二是处理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侵权争议与合同争议应适用不同方式;三是取消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坚持"三方原则",转移调解重心,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调解制度;四是淡化劳动争议仲裁的行政属性以增强民间性,简化仲裁程序以提高争议处理效率,裁审实现分离,正确发挥仲裁功能;五是改造劳动争议审判组织及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机制,合理确定劳动争议诉讼的主管范围,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