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学之道     
方少云 《新东方》2002,(1):73-74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2.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3.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4.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5.
何为“综合测评”?综合测评是指把学员平时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一定的模拟现场对之加以考核,以此测试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反映教帅“教”与学生“学”的一个良好手段,可以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对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如何更好地完善  相似文献   

6.
参政议政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重要课题冯之浚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把学问分为“知识”与“见识”两大领域。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将“为学”与“为道”区别对待,提出“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的观点。后来者又将“知识”与“见识”区分,强调“见识”不是解决...  相似文献   

7.
<正> 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近年来,在曾经泛滥一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有人盲目崇拜和宣扬资产阶级的某些哲学和社会学说,贬低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以离马克思主义之“经”、叛社会主义之“道”为时髦,甚至以离“经”叛“道”愈远作为愈有学问的标志而炫耀。这  相似文献   

8.
甲:我有个朋友,听过你讲“成功之道”;她说听起来很有意思,做起来太难了。乙:一个人老了就往往不能准确估计主客观的情况。我已在好几个大学讲“成功之道”,这就是缺乏自知之明、又很不了解听众心理的表现。你那个朋友的反应很典型。“成功之道”这个讲座听起来是有点意思,但要坚持实行却  相似文献   

9.
朱健 《同舟共进》2011,(12):22-22
“不可以有成见”,是著名学者顾颉刚的一条重要的读书心得。他说,“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这里先生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的,其实无论一般人员还是专业工作者或者党员干部读书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0.
天台山素有“佛宗道源”之誉 ,二教共处一地 ,既有对话也有斗争 ,从宏观来看 ,“互容”是其基本特色。本文侧重讨论二教信仰方面的对话与论争 ,包括从高僧初入天台与神仙的交涉 ,到二教对同一传说或现象的不同阐释所表现出来的对话语权的争夺 ,兼涉寺观的关系等 ,以探索天台山佛道二教基本能够和平共处的宗教原因与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喻中 《思想战线》2022,48(1):91
在佛教盛行、道教兴旺的唐代,韩愈立足于捍卫儒家圣人之道,开辟了一个纲领性的法理命题:依道治国。就像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一样,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根据韩愈的叙述,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具体体现为礼乐刑政。仁义是道之端,礼乐刑政是道之末。通过“求端讯末”,韩愈建构了一个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从思想渊源来看,依道治国命题在内容上主要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在方法上吸收了禅宗的“教外别传”观念。从思想影响来看,韩愈的依道治国命题构成了“宋学”或“道学”的先导,为宋代的“四书”编纂提供了思想铺垫,构成了中国法理学史在汉宋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而且也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因此,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应是重点,是“教”的目的。但是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重“教”而轻“学”,教师  相似文献   

13.
王福革 《前沿》2008,(4):186-189
对老子哲学研究,要从整体上把握“道”的根本,进而研究“为学”的内容,明白“为道”之法,读出在“为道”生命中的信仰范导,以及“道”、“德”之关系。这样才能理解《道德经》。对“道”、“德”等问题的理解,只有在全文中才能充分。这是研究老子哲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已基本告一段落,科学总结“学教”活动的经验,巩固、深化“学教”活动成果,确保“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正确理解“学”与“教”的辩证关系“学教”活动的“学”与“教”与通常意义的“学习、教育”的关系应有所不同。通常意义的“学习”、“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学教”活动的“学”与“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递进关系。“学”在于感知,解决感性认识;“教”在于认知,解决理性认识。通俗地讲,学习是基础,是手段;教育是深化,是目的。同时,教育又反过来促进“学习”反复进行,从而使教育向更高层次递进。因此,“学”与“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从“学教”活动的基本方法看:学习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行之有  相似文献   

15.
汉字知多少     
吴心 《黄埔》2006,(6):52-53
汉字究竟有多少,可以通过字典、词典得知。研究字典、词典属文字学领域。文字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史称“小学”。周代时,“小学”指识字而言,汉代时,“小学”的含义逐渐有了变化,识字变成了专门的学问,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正读字音等。宋代时,开始有人把“小学”称做“文字之学”,因此,“小学”就是有关文字研究的学问。文字之学的内容分为三类:体制(字形)、训诂(字义)、音韵(字音)。大约在战国末年到汉初,古代第一部训诂词典《尔雅》形成,首创按文字内容性质分类解释词义的体例,这也是世界词典编纂史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双硕士、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研究员袁健,一个在众人眼里前途无量的年轻生命,因不能忍受末位之耻而纵身一跃,让这些光环烟消云散。”(《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11期文章《北大双硕士高楼一跃酿悲剧》)袁健的悲剧并非个别,这几年来不断爆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海归博士由于经受不住各种生活打击而最终选择轻生的新闻。“生存或毁灭”,这道人生必答题摆在了许多智商高而情商低的天之骄子面前。大学生心理的脆弱,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实,最大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如何做人,遇到人生逆境和挫折如何理性而积极地面对才是最重要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问传统(知识)中问学(求知)的方法论表率.而在“抽象”成为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霸权后,“格物”的认知方式已经与人类渐行渐远.从认知角度而言,“物”始终存在于人的视野中,成为“人类”(human)审视和认知自我(self)的“镜像”(mirror-imago).人类学对“物”的研究,可以说是以“物”为“标本”的研究,不仅体现着人类独具特色的“文化叙事”,也包含着“制造”的因素.“品尝民族志”研究范式的提出,是对传统“六经注我”式民族志研究范式的挑战;而我国的饮食传统中的“格”(度量)是更接近于宇宙观之方法论问题.近年来叶舒宪教授在践行“格物致知”问学方式后提出的四重证据法,既是其学问之问学的整体性方法论的归纳,也是其对表述范式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当下人文社会科学所出现的新学科整合态势.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每一位成功领导者不能不讲究用人识才之道。在研究和运用用人识才之道时,政绩和潜力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弄不清“政绩”与“潜力”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很难悟懂用人识才之道。所谓  相似文献   

19.
这个题目是从《孟子》上抄来的.孟老先生说,善于教射箭的人,引满了弓,不射出去,却摆着跃跃欲试的架势,让学者自己去体会.他讲的是教射之道,我以为教学之道也是如此.此之谓"事异而理相同".教射的人如果满弓疾射,弓响箭飞,看起来颇热闹,但学起来是不得要领的.我们教员在课堂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