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战 《小康》2014,(11):22-22
人的城镇化,题目太大,不是几句话讲得完的,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多。我说这是两个史无前例,是古今中外都没有的,一个是移民的规模,一个是城市化的规模,世界上找不到,历史上也找不到。  相似文献   

2.
《乡音》2007,(8)
近些年,找工作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子,在为找工作而奔忙、而烦恼。总体来看,这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反映。但是,这其中也有因人而异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找到了工作,而有的人却迟迟找不到呢?冰洁编著的这部《找准你的位置》(新华出版社出版),从多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很多朋友想读书,但是苦于不知道哪些书值得一读。一些人问我:“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好书?”其实,只要留心,要找到好书并不难,并且会发现好书实在是太多太多,穷极一生都不可能读完。这里,我介绍四种找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无法无天。除了这四个字,再也找不到其他词语,能准确表达我读《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法律出版社,2009年5月版)一书的感想。书的作者华新民,一个生于北京的法国人,为了保卫老北京的胡同,整整战斗了10年,而且还将继续战斗下去。  相似文献   

5.
读者俱乐部     
[编读往来]亲爱的朋友,你们好!本期选取4份热心读者的来信与各位分享——《中国女性》编辑部:手边已经有6期你们的杂志了,是她让我从阅读中获得了很多知识,也体验到了幸福和美好。我是一个新妈妈,孩子还不到一岁,在他到来之前,是你们让我摆脱了当妈妈的紧张;现在,我又从书中获取了保健、育儿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做为一个年轻的妈妈,我非常喜悦,我想把我的内心话和你们分享,因为你们是我的朋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微笑是沟通的纽带,把握幸福,用爱生活!读者:董丽萍  相似文献   

6.
<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多年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说:"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莫言二哥管谟欣回忆起小时候说:"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  相似文献   

7.
“不务正业”的研究——于润琦先生的门墩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朋友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先生要出一部有关老北京的门墩的书,于是打电话。我个人一直都对老北京的文化感兴趣,而且,恐怕还有不少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也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如今遇到这方面的一个专家,怎能轻易错过。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门口,有两位先生正走出大门,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因为担心他吃饭去了找不到人,我正要给他打电话,不料其中一位先生回头对我说:“不用打了,我就是于润琦!”我正惊叹他的精明,他送走了那位先生,径直来到我的面前,握手、带我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坐、倒水、然后坐  相似文献   

8.
<正>路遥先生是我崇拜的两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我是通过电影《人生》"认识"路遥的,又通过路遥"认识"《平凡的世界》。我和《平凡的世界》结缘,说起来有些艰难曲折。1990年,中专刚刚毕业的我,正在像孙少平一样四处奔波找工作时,在柳州市新华书店门口地摊上买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减价处理)。我叫营业员找第二、第三部,无论她怎样翻箱倒柜,都找不到,多么遗憾呀!归来的班车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来读,三四个小时的路途上,我  相似文献   

9.
信箱     
愿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写此信是为了告诉你们我刚写了一封信给台湾的蒋经国要求台湾政府回归祖国。并随信附上《周报》一期,上面登有告台湾同胞书。希望他能通情达理。无疑他会把我逮捕起来,如果我到台湾去。当然我永远不会去台湾。如果我的愿望能实现,能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告诉他,我七七年六月访华时的所见所闻与我在学生时代在广州所看到的一切多么不同。加拿大A·S·H  相似文献   

10.
<正>在很多人眼里,西藏是一个与天最近的都城,更是身心与神灵最接近的地方。那天午后,站在拉萨八廊街,我发了条短信给我所有知道的、不知道我来西藏的朋友:“不到西藏,不知道天空有多蓝;不到拉萨,不知道空气有多新鲜;不到大昭寺,不知道信仰有多虔诚;不到八廓街,不知道逛街多有趣。”八廓街的由来在拉萨,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是一定要去的。其实,八廓街并不大,如果不买东西,一个小时就可以转完。但她却让所有在这条街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让所有到过这里的人都留下一个深刻而奇特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要找一个人的照片.最简单省事的办法,是找他本人索要。 然而,他们两个却是找不到了,不管是手机座机或者采取其他什么方式,他们已经离开。我更不愿意找到他们的家里去.因为那总要再提旧事。还是伤心的事。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去网上搜索,找到了他们:刘书田和翟平。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山西女孩,今年二十岁。我在家乡做时装模特儿,做得很好,有一个和我同居三年的男友,他家在当地很有实力,所以我和他相处的几年里得到过他经济上很大地帮助。但是他后来又爱上了一个比我漂亮的女孩。这是促使我离开他到北京来发展的原因。 以前我以为凭着我的年轻美貌就能很快找到一份我所喜欢的职业,但我很快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我的条件在当地当模特还可以,但在北京我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除非去当坐台小姐,可以不要工作能力,但我决不会那样去做。我租住在地下室开始找工作,我发现自己除了漂亮什么都不会,从前和男友在一起还养成了用钱  相似文献   

13.
常有人问我:如此繁忙怎么会有时间读那么多的书?我想说:读书问题,首先不是时间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国民素质问题。因为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其一、读书问题;其二、时间管理问题;其三、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盛况 《现代领导》2001,(11):9-9
伊莱扎&#183;杜利特尔有这样一段话:“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对于希金斯教授来说,我将永远是个卖花女,因为他总是并且将永远像对待卖花女那样对待我;但是我知道,我对你来说可以是个淑女,因为你总是并且将永远像对待淑女那样对待我。”  相似文献   

15.
书是我永恒的老师,从小受家境和社会办学条件的影响,上学按部就班念书不多,但业余读书却不少,有位外国记者曾问我:“你在六所大学兼职,去过20多所高校讲学,自己读了多少书?都读了哪些书?”我无言可答,因为读书时没有像当今的产值一样进行统计,实在记不起读了多少书,读的书很多很杂,要说破书万卷,恐怕也不能算虚报浮夸。童年时在老家王庄乡下,洛阳纸贵,买书很少,见书就借,读完就还,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笔记》一书己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一个多月了。书名叫《和谐社会笔记》 ,有人问我读了哪些书 ?说实在的 ,精读加粗读 ,真不知读了多少百本书。记得单是一家出版社的书我就读了十好几本。可是 ,这笔记与其说是读出来的 ,不如说是跑出来的 ,哭出来的。为了认识社会 ,为了提高一点社会的和谐度 ,我到过很多地方调查 :到过十年不下滴雨的沙漠里调查牧民 ;在雨季 ,越激流 ,走“猴子路” ,过铁索桥 ,到蚂蝗上树的哀牢山调查山里人 ;在冬天 ,我脚踏滑雪队员的雪橇 ,手扶滑雪队员的双肩 ,在雪山上调查少数民族。实践是写作的源泉 ,调查是…  相似文献   

17.
马燕 《今日民族》2014,(6):43-45
<正>父亲马宗亮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在与父亲天人相隔的日子里,我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似乎读懂了那个永远忙忙碌碌的父亲,读懂了他心中的那份无言大爱,追寻父亲足迹,完成他未竟心愿的脚步也更加坚定。永远忙碌的身影我曾经以为,父亲不爱我,不爱家人,只爱工作,只爱那些经常到家里找他帮这帮  相似文献   

18.
当前,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着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然而笔者在连续三年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不准确,或没有做过切合实际的思考及具体方案的筹划,导致在职场上跳槽频繁,在社会上迟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办公室里的故事我们听到得太多,在单位要“少说话多做事”的理论我们也深谙它的真谛。可是“怨男怨女”的身影永远不会绝迹,因为办公室里被“压迫”的人很多,他们需要发泄;办公室里的新人也很多,他们需要交流……似乎,倾泻而出的抱怨也能减压……  相似文献   

20.
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靠的就是书。我小时候看外婆不认字,不能读书,心里真替她着急,不止一次地问她,不看书你不闷吗?当然,她也常为找我要找到厕所里着急。真的,我小时看书,那叫一个“迷”:吃饭时因为不能把书带到饭桌上,我是吃了稀饭,拿只馒头就溜走,这习惯一直到我离开家独立生活,可以自由地边吃饭边看书时才告一段落;上厕所也要带上书,看到痴迷时,腿麻了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