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陶琳 《传承》2013,(9):110-111
市场力量在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之前即进入到傣族村落中,而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力量对傣族村落的影响陡然加剧,其对傣族村落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变,傣族村落文化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构成了傣族村落"再生产"的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村落,主要是指晚清、民国时期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居住的村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家园。但是,近些年来,有些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3.
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成果和典型特征,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信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村落在大批消亡,逐渐走向"村落的终结"。研究通过对河南、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北五省的实证调查,讨论和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以及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我国村落文化及优秀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4.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培林 《思想战线》2004,30(1):21-26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在村落研究方法方面,传统村落研究中使用"文本概括法"和"文学概括法"来处理个案调查的访谈资料,当代学者试图提炼出某种村落研究的理想类型或象限图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建立一种关于中国村落终结的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更广泛对话能力的理想类型。  相似文献   

5.
"村落共同体"概念的兴起和运用,既是对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回应,具有田园乌托邦的色彩;同时,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的传统问题场域中地方与中央关系、帝国想象与村落想象的悖论在新的社会时代环境下的延伸。地方士绅和地方自治在"村落共同体"的概念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上"皇权不下县"的地方士绅想象及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运动,构建了对地方士绅相对于中央权力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想象,这种地方独立性的构建形成了具有有机性、封闭性和田园色彩的村落共同体想象,预先设置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同时,也吊诡地形塑着"乡村即是国家"的隐喻。这一双重而又颇显矛盾的预设视角构成了理论上的遮蔽,设置了帝国想象与村落公共体想象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妨碍着我们在当代中国乡村研究和治理中想象一种具有新的可能性的乡村社会形态和地方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蒲月英 《乡音》2015,(3):18+2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对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市为例,截至目前,共有8个村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井陉县7个、石家庄市鹿泉区1个。由于认识不足、措施单一等原因,一些传统村落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  相似文献   

7.
杨汉立 《传承》2008,(17):30-31
在湘西南大山的深闺里,珍藏着精美如画的高椅古村。高椅古村位于湘西南的会同县东部的高椅乡,是一个明清民居集中成片的村落,被文物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居村落发展的一部建筑史书",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正"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乡愁情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永安市人大常委会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激发出乡村发展新活力。  相似文献   

9.
村落资源是村落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体系."为我所用"的民族村落资源体系正在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遭遇.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巴结布依族村落的消失就是民族村落资源丧失的一个代表.民族村落资源如何走向共同繁荣,是民族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紧迫而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时,全国自然村落总数为363万个,到2010年减少到271万个,10年间消失了92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照此速度,如不加以保护,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不远的将来,传统村落将在中国消失殆尽。这些蕴藏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消失,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重大损失。"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对许多人来说,传统村落承载着乡愁,支撑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村落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落脚点最终是村落体育。村落体育作为基本的社会体育和农村体育,必须从农村社会系统本身来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我国村落体育发展走势是一个"水勺形"轨迹,应该依此找寻发展我国村落体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一条山路甩上峰岭,穿越四合山壁,拐过几十道弯,就见山峦怀抱的村落。一群古树遮蔽着村口,有白鹭从溪边飞来,栖满枝头。站在高处俯瞰村子,房屋沿着山坡向上延伸,黄墙黑瓦、鳞次栉比,形成一个恢宏的建筑断面。这就是被称为"江南小布达拉宫"的松阳县杨家堂村。它和浙江境内现存的具有较大价值的970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起,成为绵延千年的乡土文化的记忆。历史文化村落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等。每一座历史文化村落既是一扇厚重的窗口,望山看水,承载着乡愁;又是农耕文  相似文献   

13.
为了遏止传统村落频遭破坏现象的蔓延,制止对传统村落无度无序开发,防止和避免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永久的"文化遗憾",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立法保护不仅包括建筑保护、村落文化的生态保护,还包括村落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当今时代,村落文化承裁着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新文明、新文化生成的双重重任.对于打工潮背景下出现的"民工村",农民工是村落与现代性接触的一座桥梁,是影响和改变村落文化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所带来的现代性与农村传统村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汇,催生出新的村落文化,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从传统村落走出来的农民工,面对现代性的同时更摆脱不了农村传统文化的约束,他们在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同时扮演着文化寻根者和文化担当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5.
村落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落脚点最终是村落体育。村落体育作为基本的社会体育和农村体育,必须从农村社会系统本身来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我国村落体育发展走势是一个"水勺形"轨迹,应该依此找寻发展我国村落体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至今仍然主要以村落社会为主体结构,具有悠久的村落文化发展史。村落文化不仅是国风、民风的源头,而且蕴藏着众多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村落文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因此,加强村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村落是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一群家庭组成的群体。广义的村落文化是指一定的村落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村落文化是指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黄传喜 《政策》2015,(3):65-66
现行农村治理体系的末端主要定格在"村"这一层级。从农村治理的多年实践来看,村级组织在农村治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把村级组织建设好了,就起到"定乾坤"的作用。但从农民政治需要、基层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治理必须与时俱进,向村落延伸,在农村构建"村—村落"两级组织构架,使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真正落地。一、村落特有禀赋和文化资源使村落成为农村治理单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多民族混居村落中"显性"与"隐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与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并研究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认知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强调如何协同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传统村落"活态化"的方式、内容、目标及运作机制又因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有差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因群山峻岭的自然屏障,西南侗寨传统村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获得有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活态"特征及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西南侗寨传统村落的"活态化"能基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空间背景,生成自我运行的内在发展机制,于日常生产生活中达成。要做到一是加强对原住居民主体性的认知与保障;二是建立以传统为根基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三是依托传统产业升级,突破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怒族村寨大小不等,大者四五十户,中等者二三十户,小者仅十余户.这些聚居村落大都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组成,如福贡县的木两甲、阿尼岔两个自然村落,就是由"谷乃比"、"次邦"两个父系家族组成的.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组成聚居村落,这是怒族村落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