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玉 《前沿》2011,(24):136-138
两性平等以及妇女的权利保障问题仍然是个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农嫁女土地权益难以保障,表现在:出嫁前后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婚姻家庭变故时受到损害、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她们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等。本文基于男女平等的视角,提出了完善《土地承包法》、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强化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协同维权等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运》2012,(Z1):18-20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矛盾纠纷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全省各级法院一、二审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的案件比2009年下降9.3%,农业部门受理的该类仲裁案件下降40%,信访部门受理的信访案件下降40%,妇联系统接待的此类信访案件下降53%。一、多措并举,有效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3.
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提供法律保障。然而,这些维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和政策在实践中很难落实,致使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严重受损。本文通过对法律文本和农村风俗习惯的分析,认为妇女土地权利遭受损害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立法上的缺陷、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的矛盾和冲突、缺乏有力的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潘鲁生 《传承》2012,(15):70-71
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间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地域、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保定市冀北村至今还保留着"招墓角"这一民间婚姻风俗。笔者通过对该村"招墓角"家庭纠纷的调查发现,从表象上看,人民调解成为了该村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方式,国家法似乎有了某种"失灵"的迹象。因此,必须客观认识民间法在乡村纠纷解决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然存在着结构性断裂,但也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纠纷多样化的乡村社会,应当构建适合乡村社会自身特点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城市与乡村二元并存的结构中.在纠纷解决领域,城市与农村仍然存在着差异.关于纠纷解决所依赖的权威,城市社会主要依靠代表国家的权威;而在乡村绝大多数纠纷是在民间权威的主持下解决的.关于纠纷解决所依循的规范,城市社会遵循的是法律,而在农村是民间规则,这是由于乡村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与其规则的自在性.关于纠纷解决模式,城市社会体现出的对抗性特征,农村社会之所以会出现非对抗性特征,在于其社会具有更浓厚的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强 《人民论坛》2013,(14):42-43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既是关系国家社会治理的问题,也是考验司法智慧的难题。我国应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厘清人民调解、仲裁等民间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方式之间的功能划分和作用方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8.
国家法的适用还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彝族村寨,彝族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以彝族习惯法通过民间调解的方式解决所有纠纷。峨边彝区社会经济结构状况、传统的惯性、文化的因素、纠纷解决的成本都是彝族习惯法客观存在及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民间法与国家法双重视野下的农村妇女土地财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地的乡规民约在土地使用权上屡屡与国家法发生冲突,比较突出地显现在农村妇女,特别是嫁娶妇女的土地财产权方面。本文以为,由所谓的民间法所规定,妇女婚后不迁出户口者不能享受本村的福利待遇和承包土地的事例已非个别案例,在内陆省份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屡有发生。因此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理顺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农村妇女的土地财产使用权,实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胜强 《求索》2013,(8):63-66
清代社会是个发达的“契约”社会,社会中几乎一切重要交易都通过立契进行,而中人作为重要参与人的土地绝卖契约又是“契约”社会的重中之重。清代社会又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是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存在”。中人在土地绝卖契约中发挥的说合、见证、保证和调处功能源于关系社会下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断裂与协调。依靠关系社会特有的调控机制,中人在土地绝卖关系中实现了角色保全,保证了交易安全,维系了传统民间法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农村外嫁女权益纠纷涉及范围较广、主体较多、矛盾复杂,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折射出农村基层管理失范、行政指导失灵、法律规则失效等综合性社会管理问题。对农村外嫁女权益纠纷,应当寻求统筹解决的思路和方法,重点解决外嫁女等特殊群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及依据问题,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维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科学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社会学的视野中,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和纠纷的社会,而是要通过诉讼与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模式的合理配置有效地化解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与纠纷。纠纷解决机制的科学配置就是既要包括以国家为主体的诉讼和审判机制,又要包括以社会为主体的人民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因此,和谐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科学配置将是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多元解决纠纷机制在我国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纠纷解决途径的多元文化传统;民间法与国家法互动的长期存在;近现代纠纷解决的实践。因此,建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符合我国的历史习惯,也利于维护司法权威。目前,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尤其应重塑人民调解的权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契约存在并运行了长达数千年,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规范中国古代民间交往独特的契约法秩序。国家法以税赋的手段和解决纠纷的方式与此相联系,认可并尊重民间契约的合法性与拘束力,形成以中国古代礼法秩序为基础,与中国宗族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的契约法秩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且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在地域和文化不同的背景下,一部成文法很难解决生活中各种法律问题。民间习俗和国家法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国家法因国家制定而产生,民间习惯则缺乏法律根据。解决民间习惯与国家法的冲突问题,改善我国法律规范,构建合情合理的法律体系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必然面对的状态,有冲突就必然产生混乱和无序,因此,社会需要有一定的冲突解决机制来缓解冲突产生的震荡。诉讼是国家权力介入下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多元化冲突解决机制中的主要手段。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诉讼在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冲突时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私力救济(自决、和解)与社会救济(民间调解、仲裁)这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存在与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国家法在该地域的重要补充,起着规范秩序、巩固团结、促进交融的重要作用,是"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历史实践.通过对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特征、合理性和价值的分析,发现其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和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历史继承中得到消减,可在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进程中实现咬合,形成互补变通的法治体系,助力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省因土地纠纷引起的群众上访及群众械斗事件不断发生.土地纠纷案件牵扯了各级党政领导的不少精力,妨碍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全省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土地纠纷大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涉及到政府、部门、村委及群众的利益,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如何从总体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强对土地纠纷的处理,努力减少土地纠纷,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地纠纷是土地权属争议纠纷和因土地问题诱发的经济纠纷.土地权属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属于行政区划界线…  相似文献   

19.
定期集市对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多方面影响:集市引发人们纠纷观念的转变,使得纠纷类型呈现了新的特点,带来纠纷解决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消长,引发纠纷解决方式的不断变革.面对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民间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式微,国家正式和非正式纠纷解决机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村民权利观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应渐进地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乡村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突出矛盾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关键又涉及农民对土地的权益。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已成为当前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